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各民族的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长足发展,并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汉文学,源远流长,硕果累累,成就卓著。蒙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下文简称《史》)和蒙汉合壁中国古典文学(下文简称《合壁》)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大纲》,以适应民族高等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及民族高等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史》对每个朝代政治经济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分析了如何作用于文学的发展等。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以1992年再版的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基础,参考其它各种版本,并吸纳了近年来发表的文学史方面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语言文字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该书“南宋文学部分”为例,作了条分缕析的分析与论述。这种详细的校勘工作,对该书今后的修订再版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渔家傲]《记梦》一词的写作年代,文学史及有关著作向有不同意见。多数研究者定为李清照早期作品。如北大五五级文学史专业的《中国文学史》、科学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及《唐宋词选》、唐圭璋等的《唐宋词选注》 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  相似文献   

4.
略论沙汀及其短篇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沙汀是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优秀作家.他在三十年代初跃上文坛到全国解放前夕的将近二十年的创作道路上,出版了《法律外的航线》(后再版改名为《航线》)、《孕》、《土饼》、《苦难》、《兽道》、《播种者》、《堪察加小景》、《磁力》和《呼嚎》等九个短篇小说集,收短篇小说七十余篇.这些作品以其广阔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精采的艺术风格置于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难怪夏衍同志前不久还  相似文献   

5.
康海于弘治十五年(1502)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为文学史上明代“前七子”之一.其文集《对山集》,从明嘉靖间开始刻印,到民国6年再版,共有10次版刻,该集有初刻本、补录本、校订本、选刻本,但各本文字错综迥异,难以卒定.文章在全面点校、整理《对山集》及多方求证的基础上,求实求真,指出各本的渊源及特征,为《对山集》的校勘提供科学依据,并依此来探讨古籍校勘时版本的择取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本简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50年代初,适应于高校中文系“中国新文学史”学科建设的需要,出现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一部综合的断代的区域文学史。这部文学史的史料有可信度,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适应了区域文学史的特点,文学史的论述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支撑。  相似文献   

8.
地域性文学史的撰写和研究大略兴起于上个世纪的中叶.研究山东文学的通史有乔力、少群主编的《山东文学通史》,分体文学史有李伯齐等主编的《山东分体文学史》,史论有李伯齐著《山东文学史论》,都于本世纪初先后出版.通史著作全面地考察了历代山东文学的发展状况,而分体文学史则在于呈现山东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史论体例致力于对山东文学的总体评价.周潇女士的《明代山东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一书,则是首部山东地域文学史的断代之作,其面世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周易》的“人格论”看《中国文学史》李笑野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第一次以人性为基点,去系统地观照、审辨、论述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这一视角的确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建树。在文学发展、流变的过程中,无论是创作主...  相似文献   

10.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先生的文学史名作,也是一部未竞之作,颇具检讨价值。第一,是书未能写完有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因素,它并不能完全代表鲁迅的实际学术水准。第二,是书书名导致了种种歧义,歧义发生的根源在于鲁迅自己的不缜密界定。第三,是书对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借鉴甚多,但不赞成其文学观念;鲁迅的文学观念有其进步性,但在处理中国上古文学的实际时,也有局限性。第四,是书与胡适《国语文学史》在文学史观念上颇有差异,鲁迅对胡适文学史观有部分否定和间接修正。  相似文献   

11.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遗著《先秦史》(原题《中国史纲》第一卷),经张传玺、严文明等整理后,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发行。该书写于抗日战争中期,1943年10月由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抗战胜利后,它作为上海生活书店发行的“新中国大学丛书”的一种并两次再版。全国解放后,北京三联书店又于1950年再版。本书是翦老的名著和力作之一。在出版不久,即以它的体例严整、观点鲜明、史料翔实、文字生动而饮誉史坛。本书有如下三个重要优点:一、比较彻底地抛弃了中国传统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和古史编纂方法,按照社会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立以来,有代表性的教材型现代文学史编写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秉承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种启蒙现代性文学史观。进入21世纪,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体现了民国文学史观的初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讲授秦汉文学史的需要,读了几本较有影响的文学史。这些文学史都有“秦代文学”这一章(或一节),而且内容多雷同,都是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及秦代的刻石文分析一番;还有个别的文学史把《吕氏春秋》也列入了秦代文学。对此,本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14.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张毕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纲》、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这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书写理念可以概括为总体性历史元叙事.总体性历史元叙事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论范式,将文学存在视作政治元叙事的表述工具,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推广到文学史的阐释之中.这种文学史观念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作者怀着真诚的政治热情,试图运用当时的主流文学观念去研究新文学史,但是理解未必很透彻、运用未必很圆熟,而且受流行的教条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政治规范的制约,因而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今天回顾这一段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现象,人们可以从得失成败中获得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在文学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一部作品就其本身的思想和艺术来说并不能算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把它放在整个文学史发展中看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穆木天早期象征派诗集《旅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一九二六年,《旅心》的部分诗歌在《创造月刊》发表时,郁达夫在编后记中就称赞“颇具一种特别的风韵。”一九三五年,阿  相似文献   

16.
正01郑振铎热爱古籍,尤其是明清戏曲、俗文学本子尽其所能,大量收罗,总量在十万册以上。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等》,由于掌握许多孤本、珍本,因此书中多是独家原材料。他对世界文学也多有涉猎,《国际歌》的歌词,就是他与耿济之共同翻译。除了翻译苏俄及印度文学之外,他还写过《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文学大纲》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文学”义指“文章博学”,近代以后成为学术分科的一支,用于指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艺术。清民之际,西方“纯文学”史观输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考析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有更具体的认识。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以传统“文学”概念为理论基点,是非关史体的“讲义”;黄人《中国文学史》汲纳西方“文学”概念的内涵,可说是近代意义文学史的发端。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史的编著是外国文学学科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一代学人的外国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的一种总结方式。然而,截至目前,我国虽有为数众多的作为教材的《外国文学史》,也有若干种具有较高水平的、内容丰富的国别文学史,而没有作为学术专著的、对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进行总结的、具有权威性的外国文学通史类著述。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美国批评家韦勒克、沃伦指出,应当编写一部综合性的、超越民族界限的文学史;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和译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表明,编写这样综合性的外国文学史很有必要。这种具有权威性的外国文学史著述,也可以称为“科学院版”《外国文学史》。这种外国文学史在篇幅上应当是一种大型的、多卷本的、纵览古今的著述,在内容上应当涵盖世界各地区的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在编写观念上应当体现宏阔的文化视野和为人类语言艺术的发展立传的意向,其作者队伍则应由素有研究的学者构成。我们呼唤这样的“科学院版”《外国文学史》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19.
柳永三题     
一、柳永非景祐元年登第柳永登进士第的时间,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只笼统地认为在仁宗朝,具体年份未加确定,如胡云翼《宋词选》、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等,便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说法比较肯定,认为在仁宗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持这种观点的人颇多,如夏承焘《二晏年谱》唐圭璋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见之于中国,还只是本世纪初的事,在这近八十年的历史中,出版过近百种文学史,其中有一部规模最大,学术价值很高,而又不被一般人所知的文学史,这就是黄人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黄人,字摩西,江苏常熟人,生年不详,死于一九一三年。东吴大学创办以后,黄人被聘为文学教授,《中国文学史》就是黄人在东吴大学执教时所编的教材,在清末以铅字有光纸印刷出版。这部文学史共有二十九册。作者在这部文学史中提出了很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因而被誉为“瑰奇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