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与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传播技术的内在特征直接塑造了一种文化的呈现形态,这点从文字、电话、手机、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中可以找到证明.  相似文献   

2.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曾经在西方产生重大的影响,而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日趋广泛,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威胁。在当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传媒体系和文化产业对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入侵,这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并非像“魔弹”那样能够对受众一击即中,它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本文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传播学理论和社会实际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双向互动性是其革命性特征,这一特征使授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即两者的角色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可以互换.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等特点使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交换成为了现实,并对社会以及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变革和重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义岭 《中文信息》2021,(4):254-255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也是我国的非自然文化遗产.戏曲文化的传播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人民的智慧.在新媒体时代的笼罩下,戏曲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本文基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环境下戏曲文化的传播方式的对比,总结出新媒体对戏曲文化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到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现代转型是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实现了对旧传统文化的解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新文化产生的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创造的邓小平理论则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其民主性精华还是封建性糟粕,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都起着阻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封建的纲常名教是反动派遏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武器;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一些人把它作为阻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挡箭牌,或者用它来曲解马克思主义,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然起着阻碍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不继续消除因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7.
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出现,当今一个传播形式的新特点就是,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转移深入,同时也就产生了与以往媒介文化有所不同的新媒介文化。对于当前的新媒介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机制极其规律的探索,必将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文化振兴的同时,也会产生众多的负面效应。在文化生产方面,技术能够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传统文化获得品牌化的表现形式等,但也会扼杀文化的审美向路。在文化消费方面,技术加速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消费的转向,使以文本为主的文化消费转向视觉化的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呈现出地域差别,排他性消费与非排他性消费的区分成为可能,但也会对文化消费产生各种消极作用。在文化传播方面,技术的进步使文化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文化传播呈现出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的特点,但也会给文化传播带来复杂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卫星  吴丹 《兰州学刊》2010,(4):209-214
e社会传播具有传播信息的自由性、开放性、复杂性;传播主体的隐匿性、平等性、多层性;传播对象的大众性、年轻性、知识性;传播符号的集合性、视觉性、能指性;传播媒介的快捷性、虚拟性、多媒性;传播过程的时效性、个性化、互动性。在e社会传播中,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影响全球文化变迁的要素。全球文化变迁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都和e社会传播的诸多要素及其特征紧密相连。e社会传播下全球文化变迁的表现形态有:全球文化的“拟像”式呈现、全球文化的多元化表达、全球文化的价值观碰撞、全球文化的领导权争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文化传播中,中方入超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积极进行对外传播,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90年代 ,随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 ,传统的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表现在传播者、媒介、受众等几方面 :以线性传播研究为主的旧框架让位于以交互传播为主的新框架 ;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网络文化的传播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品德,高校应使网络文化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协调。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对网络高技术占有的绝对垄断地位和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强势传播,使互联网上的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表现得十分突出,霸权语言与文化的渗透正在悄然进行。本文主要分析语言霸权与网络文化的影响,指出面对冲击与渗透,融会中西文化的优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化时代民族文化遇到了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网上的优势是单向度文化倾销的根本原因。由于网上信息是充满着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应教育网民增加社会责任感。在网络化时代民族文化不会消亡。中国应对优势文化单向度的流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主要有四次。基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基督教与元、唐、明各朝的政治法律之间几乎未见发生直接的内在联系。而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华的第四次传播,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制度乃至学科建设层面,都对中华法律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主要有四次.基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基督教与元、唐、明各朝的政治法律之间几乎未见发生直接的内在联系.而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华的第四次传播,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制度乃至学科建设层面,都对中华法律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晏青 《东岳论丛》2020,(2):167-174
西方的知识体制将"中国"置于有限的论述生产空间,限制了中国形象的自我衍义能力并沦为"他者的机器"。在全球与地域的双向互动、价值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文化扩散规律、中国话语结构优化等情境下,中华文化要求作为基础性元素融入中国形象生产与传播。因此,在文本叙事上,应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融入文艺叙事序列,汇成中国多元故事图谱;在形象传播上要融合中华文化的话语边界,实现形象的文化符号生成、再造和价值重组,建构一整套多元而有序的文化实践的中国文艺格局,形成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以及诸文艺形态之间的多元共存、相互共生的良性循环,建立中国形象塑造的文艺机制。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与民族文化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有巨大的重塑作用。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作为载体也需要民族文化丰富其传播内容。民族文化的重塑,既要与世界多样性的各种文化互为联系,同时又要精心地确立并保持自身文化最具特色最发达的成分。网络传播的“多元文化共生互渗”、“交互性与开放性”、“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民族的、地区的、不见经传的、原生形态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间,为各类不同文化的携带者提供了书写个人见解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落后地区前所未有的传播愿望和积极性,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社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争奇斗巧,花样翻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本文以文化为视角,从文化决定广告传播力、广告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升广告文化品位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樵的文献整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毕生从事文献的收集整理,著作繁富,对图书文献的搜求、编排著录、著录人选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性见解;关于金石图谱文献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