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岚  魏耀川 《南方论刊》2009,(12):96-97
本文从中西“传播”渊源考辩、传播与文化的关联、传播的文化特质、文化的传播功能四个方面,论述了传播的特征及其文化特质,这对于当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世界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媒介霸权主义,致使世界传播秩序重构加速,全球文化传播生态失衡加剧。但全球化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多元共存、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常态。因此,需要从文化传播的时代境遇出发,认真梳理当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创新文化传播理念,建立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对话、文化整合和文化协同传播的长效机制,多举措、多路向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认为,文化传播的首要渠道是家庭,没有了家庭传播,文化将会变质,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传播自觉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等文化传播者有机结合,否则,教育将以“背叛文化”收场。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艾略特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论以及‘l教育使人幸福”‘墩育机会平等”等教育观点,并提出有利于个体、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多层次教育文化传播观。艾略特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播观不仅是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发言,更像是对中国当前的文化传播发言。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依托网络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以网络为载体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本文结合当前网络环境,分析新时代视域下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现实意义和传播困境,探讨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路径,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股文化传播潮流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而西方文化的传播又与基督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便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并希望能以拙文就正于方家。一 历史上自从有了文化,有了民族和地区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接触,也就出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传播。随着世界逐步由孤立、分散、隔绝走向一体,文化传播和融合更是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有所谓优势扩散原理,即相对而言,文明程度越高的文化越容易扩散,优势文化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进入近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传播不应只是对工具理性、价值、习俗等进行全面均等的传播,我们应该以传播的价值为中轴,对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细致的分析,进而找到传播的着力点。传播内容方面的价值中轴包括主客体的价值、文化通约性等维度。工具理性、价值层面的“重叠共识”与习俗层面只应作为背景予以展示,而不宜作为正面的诉求。禅学、道家文化等能够弥补接受者文化缺失的价值层面,是兼顾传播主客体双方价值诉求的部分,也是构建深层共通感的桥梁,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23,(4):171-176
从文明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对非传播,其面临着文化隔阂、传播效能受限等多重挑战。因而以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新文明观为价值基石重构中国对非传播就尤为必要,其真正回归了国际传播分享交流对话的本质,不但有助于发掘中非文化共性与差异,超越西方以对立冲突竞争为主的对非传播范式,更暗含了中国对非传播的文化自觉。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对非传播新探索,不仅需要实现理论升级,建构能支撑文明多样性、平等性、对话性的对非传播理论体系,还需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以实现中非日常生活的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8.
传统编辑的基本职责是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之后经过严格把关再进行有效的传播。在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业转型改制的形势下,以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传播为视角探讨编辑的本质:编辑工作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编辑是科学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这一活动中编辑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现实和未来都期待更加多元有效的传播策略。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考察地域文化与诗歌传播的关系,去揭示诗歌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是一个值得探求的视角。文化经由传播表现自身,丰饶鲜活的地域文化之存在使得文化互动成为可能,而传媒技术越是发达,地域文化越是无法滞守于它的故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地域文化可以借助现代传媒被更多的群体所接触接受,以更具活力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最终实现文化地域的明朗化;同时,诗歌传播也能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创新元素,综观当代诗歌有效传播的各种范式,其中几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元素让诗歌传播呈现出更有竞争力的状态,地域文化元素的优势效应具体表现为:地域命名的诗群、诗社与诗刊的集结效应,地域诗年鉴、诗集与诗史的溢出效应,“诗性地理”生成和演化的视域效应。  相似文献   

10.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文化振兴的同时,也会产生众多的负面效应。在文化生产方面,技术能够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传统文化获得品牌化的表现形式等,但也会扼杀文化的审美向路。在文化消费方面,技术加速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消费的转向,使以文本为主的文化消费转向视觉化的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呈现出地域差别,排他性消费与非排他性消费的区分成为可能,但也会对文化消费产生各种消极作用。在文化传播方面,技术的进步使文化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文化传播呈现出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的特点,但也会给文化传播带来复杂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翻译作为语际间的交流活动,不单是语言上的转换行为,而且是文化上的移植行为。在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翻译是引发文化优化与传播的重要推进力量,而旅游景点翻译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最直接和直观的,对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以及体现华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景点翻译中体现的文化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对自贡市的旅游业发展、对文化的传播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钟新  蒋贤成 《东岳论丛》2023,(2):49-61+191
面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使命,跨文化共情传播因其以共鸣点桥接中外文明、以创新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巨大潜能,逐渐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回顾共情与跨文化传播理论诞生的原初语境,当前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研究过于偏重传播的“传递”属性而忽略其共享、仪式属性,且对复杂的共情机制存在过度简化的认知倾向。通过对世界各地17位孔子学院院长的深度访谈以及对多所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探析文化桥接社群如何在平等互惠的文化场景中达成共情的传播目标。研究发现,跨文化共情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单向构建,而需经历基于文化势能的双向跨越、基于文化融通的情感桥接、基于文化比较的认知升维等阶段,继而实现从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到联想共情的层级递升。本研究对于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中华文化创新出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速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它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多媒体数字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开放和交流的平台。然而,在全球数字技术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仍然存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产业链条薄弱、信息传播不畅、认知壁垒过多等问题。本文从民族文化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传播路径及现实困境入手,就如何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为民族文化服务作了探析和说明,以求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彭健  石雨诺 《河北学刊》2023,(1):210-21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任务是对文化遗产加以综合保护,更是阐释并传播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价值包括作为客观物所凝结的华夏儿女保卫和平的劳动与智慧、人的生命力与本质;也包括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华夏儿女集体记忆中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特质;在新时代阐释长城文化价值,又体现为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以及长城文明交流互鉴作用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既要依托长城构建文化空间,开展基于旅游体验的传播,又要开发长城IP进行文化传播,并注重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的传播活动,其基本属性是商业性,在更高层次上则属于文化传播活动。研究广告传播活动规律,必须认真研究广告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广告文化内涵,广告文化效应以及广告文化的表现手法。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6.
陈文  周忠瑜 《南方论刊》2023,(3):110-112
青海班玛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且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传播长征文化的路径上形成了具有班玛特色的方式。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红军长征离开班玛后,长征文化一直在班玛不间断地传播着,特别是寺院和民间团体的传播,这在其他长征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少见的。探析长征红色文化在青海班玛的传播途径和现实价值对新时代长征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索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呈现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模倾向、议题框架、产业分布和全球共现。针对合作国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图景,结合“文化影响力”这一接轨国际的国家评价指标,从中发现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而探讨“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合作框架为激活文化地理扩散链路、发挥文化在地对话效力、担当文化市场参与驱动和拓宽全球文化共享空间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契机。因此,应主张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愿景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平台,接轨全球文化市场趋势,将文化影响力的切实提升与文化经济的细分开源通盘布局,在文化生产对话、文化扩散传播、文化贸易合作和文化消费共享等路径中生成、赋能、承载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靳桂云华夏文明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许多文明中心和区域相互溶合、共同发展的结果,即华夏文明是个多元一体的格局,而这个多源一体的文明格局就是中国原始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成果。本文拟对中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一概述,并就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上意义重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助力。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并存,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建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物质性特征,跨文化传播就是实现文化物的功能性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全球语境和理论认识的高度,超越“主体—他者”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传播结构,实现文明对话沟通效果的最大化,回归真正集体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体系。超越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传播是文明对话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其关键是超越文化自我和建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语境下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李承志 《理论界》2023,(5):65-72
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的个人经历使得唐君毅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双重性质,“心统文化”的文化认识论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其思想强调“文化整体性”,希望中西文化“相互取资以开新”,最终构建“太和世界”这一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图景,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若合符契。另一方面,唐君毅认为跨文化传播应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底,要求以“敬意与同情”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唐氏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虽对当下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尚有偏狭之处,后人应以去粗取精的态度对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