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将解构主义从一种语言观,一种反形而上学演变成一种文学论和批评模式。本文探讨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论的两种主要观点,即文学是一种体制,是一种行动。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杰弗里·哈特曼是法国式解构思想最初在美国的发扬者之一,为盛名久远的耶鲁大学学者和"耶鲁学派,"成员。其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是与以德里达为主要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和美学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对解构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的继承。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超越。他把解构当成一种文本解读的策略而非某种教条。批评与文学同一性这个观点正是哈特曼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最别出心裁之处。此外,对于人文性的信仰,对批评家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均体现了他既坚持批评本体又超越批评的姿态。哈特曼以传统的人文特性兼具解构特征,是一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  相似文献   

4.
布鲁姆的误读理论是一套建立在转义修辞基础上的诗学影响理论,集中体现为一个六重转义系统,主要包括反讽、提喻、转喻、夸张、隐喻以及代喻,误读的发生基于语言内部的不稳定性,发酵于本义和转义之间的相互纠缠,定格在前文本和后文本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影响”成为一个语言结构戏剧化后的历时叙事。和其他解构主义者强烈的解构倾向不同,布鲁姆的误读地图,是一种针对现代主义批评混乱的转义防御机制,以解构前驱为始,以建构自我为终,重申了意义的在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解构主义理论之虚无主义的纠偏。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粗浅梳理,指出韦勒克与沃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以语言结构为核心的理论特征以及建立在语音、语意层面之上的"整体论"理论路向。但是在实践层面,其恰恰遭遇了以整体论要求自身的"内部研究"的理论尴尬,即内部研究无法对文学的价值做一全整性观照,而这一切为国内文学研究方法的探寻提供了经验和启示——表征为钱中文、王元骧关于文学研究的"综、合"之探寻。  相似文献   

6.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为了消解现代性对"世界的祛魅",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了"整体有机论"。整体有机论是后现代整体论和后现代有机论的结合,它克服了二元论和还原论的弊端,对我国生态和谐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认为形成有机论哲学与机械论的思想方法的直接导因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分析了有机论哲学自发的整体论与机械论“加和性”的整体论的思想特征;指出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方法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给予现代科学方法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和利科围绕隐喻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场争论.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形而上学语言是由抹去了来源的隐喻构成的,形而上学必定随着隐喻的自我毁灭而毁灭.利科则从解释学的立场出发,维护哲学话语相对于诗歌话语的独立性,并根据他关于隐喻中的语义更新的理论批评德里达的观点.这场关于隐喻的争论不仅反映了德里达和利科对哲学和语言关系问题的共同兴趣,也显示出两人哲学思想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0.
在解构主义文学观的观照下,呐喊一词所衍生的意义系统里所具有的相互抵触的意叉,把《呐喊》的隐喻意义引向了多重可能——呐喊指向的多重性、呐喊者身份与疗救方案的复杂性。因此,对鲁迅《呐喊》的单一性的阅读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摹仿作为西方诗学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德里达认为传统摹仿理论建立在形而上学哲学基础之上,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意义并未完全呈现出来。因此,德里达从书写/文字、文本、主体三个维度对传统摹仿论进行了“清淤”与解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摹仿理论——文本摹仿论,为人们解答“何谓文学”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此论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译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张扬了译者的个性。《静夜思》三种译本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译作,拓宽视野。从这一角度来说,解构主义翻译观是突破了传统的。  相似文献   

13.
整体论的思想古已有之,在古希腊文明中它以有机整体论的形式出现。而今,整体论思想则与生态学思想紧密结合为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生态-整体论方法论原则,由此源于古希腊的有机整体论观念开始在环境伦理学的生态整体主义中得到复活。这种生态-整体论方法论以其自身所蕴涵的整体意蕴和潜在的价值关联性,给古老的有机整体论提供了新的价值论和目的论实现方式,从而使生态整体主义在环境伦理学各流派自身建构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阅读理论构成了西方20世纪后期文学理论中一次鲜明的理论转向.在这一理论转向中,读者这一以往备受忽视的要素一跃成为文学四要素中的主导因素,从而掀起了阅读理论中的一场读者革命.虽然,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在阅读理论中有许多共性,但是,其差异亦同样明显,具体展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接受理论将作者看作读者阅读的合作者,而解构主义的阅读则绝然地否定作者的存在;第二,接受理论强调阅读作品是要体现读者的创造性并最终确认一种意义,而解构主义则把阅读看作是读者解构文本符码的能指游戏:第三,接受理论十分强调阅读的历史语境,而解构主义的阅读理论则表现出一种超历史语境与反人文性的游戏姿态.这三组差异的比较,揭示了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范式的阅读理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耿占春理论贡献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从神学发生学的角度探究文学、语言与神话的关系,建构文学新的发生学原理;另一方面把隐喻和象征还原为人类通神的存在方式,为文学找到存在论依据,同时,把隐喻和象征看做后通神时代人类自我拯救的基本路径。隐含在这些理论问题探索背后的奠基性背景则是文学与生俱来的现世关怀。  相似文献   

16.
整体论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以超越还原论为旨向的一种思想意识。它着重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方法被提出和推进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与还原论论战的过程中,整体论思想本身的建构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实际上,对整体论既有存在论层面的理解,也有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理解。同样,对整体论概念的使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以致出现了构成论整体论,系统论整体论,关系整体论,生成整体论,复杂整体论诸多整体论概念。总的看来,学界对整体论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还欠成熟、存在混乱。因此,尝试对整体论概念进行梳理与整合,这于整体论思想的研究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反对西方传统中的逻格斯。这和美国文学所倡导的"个性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可以揭示美国文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从而为培养更具竞争力的英语专业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1963年3月写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译论,仔细分析,有一部分译论竟然与同一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兴起的解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中一西两种译论虽然阐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文章拟从解构主义的视角,通过观察和讨论林纾的翻译作品,来探讨文学翻译作品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整体论、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发展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应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考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乃至每个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论以人的尺度即人道主义为标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以实践即改造现存世界的学说为其结晶。马克思不仅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批判论,而且还坚信,社会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着的,并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实现途径。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能解构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克·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立场出发,依据哲学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性话语的事实,对哲学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二元对立所作的解构,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哲学和文学在终极存在意义上的某些通约性,并不能取消它们各自作为现实存在的特殊规定性;而隐喻具有的多功能向度,不是弥合而是恰恰彰显了哲学与文学的不同性质和旨归。忽略这一点,必然陷入庄子"齐物论"式的相对主义泥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