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昕生  张靖 《国学学刊》2023,(2):1-7+138
当今中国面临着种种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和难题,除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还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老子《道德经》中的社会治理的“道”与“术”,提炼出老子《道德经》中以“尊道贵德”为治理原则、“全生葆真”为治理目标、“无为而治”为治理方法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在先秦时代勾勒出一幅美好治理蓝图,同样也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模式提供宝贵的启示,既是老子为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启迪,又是打开理想社会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正>士人是在中国政治上活跃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于平民乡野,却可以经由寒窗苦读通过科举取得官僚职位,实现阶层的跃迁,他们是传统中国官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士绅阶层对于乡村的治理构成了我国封建王朝民间治理的独特景象。当士绅阶层随着专制王朝逐渐消散,新时代乡村治理应当如何从传统资源中寻找治理契机?在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下,“士文化”对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否具有参考意义?一、士人之治的发展1、士:平民与官僚之间士的定义千差万别,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的生成中,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切实际行动的基础.从马克思哲学角度来看,"社会有机体"理论则是从唯物主义角度对社区内部组织权力重新调整和分配的探究,有助于厘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源.在中国化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从早期高度集中的"单位制"到实现自治功能和多元参与治理的"社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此外,对国外治理的研究方法的借鉴也有利于新时代下我国社区治理中党组织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对我国的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意义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统资源和当今社会建设实践相比对,可以发现“民生”和“治理”如同两条红线贯穿始终。它们作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两翼”,分别揭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工具。在“温饱-小康-富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和治理演化、互动,先后形成温饱目标下经济民生工具为主导、小康社会目标下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导、共同富裕目标下现代国家治理为主导等三个组合形态,从而形塑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结构。民生价值指向共同富裕,治理工具指向共同体建设,二者殊途同归,都通往“大同”社会。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小康”和“大同”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淄博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做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进入新时代,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开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我国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社会、居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转变治理理念、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核心引领作用、扶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文化教化水平,才能在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上不断创新,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城乡社区统筹治理的研究并不多,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于2016年才兴起,2018年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便具有了时代意义。而在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的过程中,社会参与凸显出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参与机制"的创新研究又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展新时代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以及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打造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与社区治理相互融合新格局、建立共建共治共享"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新模式、健全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新时代社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政府权力不断下放,公共领域涌现出一股活力,为民办社工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在转型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民办社工机构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其社会价值和作用日渐凸显。而民办社工机构在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和谐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其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亦即萨拉蒙所说的“志愿失灵”。  相似文献   

10.
刘丽娟 《城市观察》2024,(2):4-18+159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建设困境和建设路径,而本文从流动中国治理、活力中国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广东省顺德L镇S村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案例进行整体研究,发现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公共规则生产机制、多元主体吸纳机制以及情感整合机制,能推动基层政府、村集体组织、普通村民、流动人口等不同主体协作共治,并在共治的过程中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具有价值共识与情感认同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总结了淄博市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扎实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要积极探索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共享共治共享、服务高效、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方式正行进在从“人治”通向“法治”的轨道上。自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共和国在法治的航程上已整整扬帆十年。时光荏苒,回首依法治国十年路,从中南海怀仁堂的“法制讲座”,到深入坊间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从“两会”立法议题高涨,到迎接奥运的法治关注;从追寻社会公正的精彩诉讼,到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茁壮成长,中国的法治足迹,在婉蜒曲折中不断伸向远方……  相似文献   

13.
卢育兰 《现代交际》2022,(9):80-88+123
近年来,福州市在全面加快乡村基层“三治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三治的“融合度”“规范化”“一致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而通过分析与探讨,可以发现民法典分别蕴含乡村治理的“法治”“自治”“德治”的基本要素。因此,应当运用民法典的共治理念与规则体系,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贞操文化是在礼法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属于礼法文化的一部分,与当今的人权时代有着根本的冲突。在人权的视角下,贞操文化最大、最严重、最恶劣的危害,在于其“反人类”的本质特征,具体而言,贞操文化是“反人”的,贞操文化是“反性”的,贞操文化是“反妇女”的。对贞操文化的揭露和批判,在目前仍然十分必要,因为。深深植根于社会中的贞操文化,一遇机会,总会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近期“贞操是最好的陪嫁”的观点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就是明证。对此,值得引起高度警醒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发展经济学揭示,不发达国家在追求经济“起飞”时,要面临“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有关落后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考察,使人们感到晚外发类型的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还会遇到“社会失范”的陷阱。许多发展中国家即属于现代化“晚外发国家”,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中不断遭受社会动荡、政治动乱的威胁,社会发展在付出很大代价的情况下只有缓慢地进展;中国在现代化的尝试中,原先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系统亦曾陷入“治”与“乱”交替循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相互合作源远流长,基础深厚。长期以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合作的主旋律。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秉承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强化政治互信,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各领域合作中不断取得丰富成果和显著成就。2022年将要举办的中阿峰会,必将进一步加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中阿全面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的中阿合作,不仅为中阿两大民族实现复兴的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两大民族复兴之梦紧密相连,而且为促进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为推进地区治理与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戊戌学会为对象,论述了西方社会学传入对近代中国现代性社团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随着西方社会学的不断传入,在一些维新人士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之为“群学”的中国现代社会学理论,内中包涵着比较完整的现代社团理论,开始明确了群与学的关系、群与强的关系、群与治的关系、群与变的关系、群与会的关系。从这种“群学”理论出发,维新人士认为,组建学会可以为维新运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培养和联结广大维新人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从而强化社团意识。由此,维新人士不仅广泛组建具有各种社团功能的学会,而且使戊戌学会具有现代社团的特性,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现代社团开始兴起。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孝道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普遍宣扬和奉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它融合了礼法与道德的内外约束,反映了传统的亲子伦理关系。就社会现实而言,当前倡导孝敬父母,对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特别是弥补社会养老保障缺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自古讲究以礼治国,而礼的本质其实就是根据身份地位的差别来实施社会管理,在此种名教礼法的秩序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贵贱之分”、“良贱之别”观念。贵贱者,官贵民贱;良贱者,良民与贱民之等级区别也。虽然不同时代对贱民的指代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高校加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国对高校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尚有许多不足,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高校作为多元利益主体相关的公共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是典型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探索构建"共治"治理模式,推动高校从"管理"向"治理"过渡;理顺治理结构,促进高校从"人治"向"法治"转型;健全治理机制,实现高校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回归,寻求我国高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高校治理适应新时代要求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