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赫尔曼.黑塞是很难得的通晓中国精神文化的西方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全面的关联。本文探讨了产生这种关联的途径,即包括题材改编,中国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中国哲学与人物形象、主题的融合及个别重大作品的东方寓言性等,最后重点讨论了黑塞代表作《玻璃球游戏》对中国文化全方位的吸收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黑塞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智者。这是由黑塞独特的作品和独特的文化性格决定的。黑塞具有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文化眼光,他的作品充满智慧,他的生活态度超凡脱俗。他的作品和为人,对当代中国的文艺、文化工作者很有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读了赫尔曼·黑塞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创作的几篇小说,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的孤独和乡愁,他的困惑和追求,以及他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态度,不仅使人兴奋,感慨,而且使人沉思,反省。他使我们想起了鲁迅。1.补天之石黑塞曾在《荒原狼》中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感受:孤独。他觉得自己是一只误入异己世界的荒原狼。这只荒原狼的最早的故乡,是古代日尔曼民族的条顿森林。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黑塞的血管中流淌着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的热血。他崇拜歌德、诺瓦利斯,也曾迷恋过叔本华和尼采。这些精神革命的领袖鼓舞着黑塞把头伸出现实世界的水面,去呼吸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期,以卫礼贤、黑塞和荣格为代表的日耳曼知识精英追随歌德,探寻文化理想。卫礼贤早年踏上中国国土,其德译中国经典为黑塞创作《玻璃球游戏》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三人因寻道而结谊。中国经典通过卫礼贤的译介,在日耳曼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这既凸显在现代西方文化语境中,卫礼贤作为中国文化中介者的重要身份,说明其“西体东用观”立场下中国文化输入工作的重要性,也揭橥“西海寻路路安在”与“西海寻路道术裂”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心灵》和《中国经济心理》两部著作中 ,卫礼贤对“中国智慧”的博大精神作出了深刻阐释 ,体现了他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高度同情和基本理解 ,也体现了他对整个人类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厚忧虑和深切关怀。中国智慧在卫礼贤身上所展示的惊人魅力 ,说明了东西方文化对话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赫尔曼·黑塞在《感谢歌德》一文中的阐述及其相关作品,并将黑塞的作品与歌德的相关作品进行文字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给黑塞带来最大困惑的是歌德关于“对立统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黑塞认为,歌德所思考的这个问题恰恰是他本人也正在探究的问题,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黑塞又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的精神才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达到一种更理想的精神境界.于是,在对歌德思想的接受中,黑塞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这一问题并努力寻找思想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屏风上》和《面纱》是毛姆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作品。毛姆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理解和阐释,透射出他坚信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拯救西方世界的良方,也是拯救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强心剂的缘由。在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断探寻中,毛姆最终把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9.
黑塞一生深受中国文化浸染,尤其偏爱老庄。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广泛浸润其文学创作,成为他构建自身文学审美观的重要精神依据。如万物源道的人生悟境,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上善若水的处世态度,循环齐一的生死之道等。黑塞垂青中国文化精神,并非出于逃逸西方文化之初衷,而是希望经由东方这个“他者”来更好地反观自身、找寻自我。  相似文献   

10.
以讨论东西文化问题而引发大规模文化论战和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而闻名的陈序经,对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最早提倡并积极建设“文化学”的先驱之一,对现代“文化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对“文化本身”的研究中,以《中国文化的出路》为源点,以《文化学概观》四卷本为结点,用一套颇有特色的范畴和命题,建构起了他自己的现代文化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1946年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把“俄罗斯灵魂”阐释为原始基督精神的体现,即爱、信仰和受苦的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正是欧洲理性和物质文明发展到极致之后的精神故乡,是欧洲走向新生的老师。黑塞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未来人”形象身上看到原始基督精神,也看到对传统道德和旧秩序的破坏力量,它们促使旧欧洲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欧洲的诞生。黑塞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主要把俄罗斯文化理解为欧洲的拯救者,虽然对政治国家意义上的俄国持否定态度,但他能以宽容之心接纳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正> 胡适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留学于美国,成了一名西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徒。因而在胡适的学术思想中既有否定中国传统思想、宣传西方文明的一面,也有维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注意到胡适学术思想中的这种多元因素,对研究胡适及其书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据统计,胡适撰写的书评达一百多种,涉及面很广。对他的书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文质兼胜,读来有味,大有别于一般的‘内容提要’式的图书介绍”也有人说什么胡适的地位升高了,找他写序言的人也就多了,所以他写的序,有的是“言之有物”,“但有些序是慕名而来,他亦作为应酬,发出‘无病之吟呻’”。对胡适书评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认为尚不能客观地反映胡适书评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13.
黑塞与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黑塞的生平史料和文学作品两个角度梳理了黑塞与中国道家的密切关系:主要总结了黑塞对道家诸子典籍的广泛阅读、对道家的高度评价,并指出道家对弥补欧洲文化之不足的时代意义;文章也重点探讨了黑塞对道家的“道”、“无为”、辩证法等范畴及道家生活智慧等各方面或吸收或超越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汉学家对中国的认识是认识中国的视角之一。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学的创始人,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研究中国,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从而形成了他的中国观。《中国新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中国观的总结。费氏的中国观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以考古学领域发现为佐证,强调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从美中关系的发展出发,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道家思想的中心价值是"自然","无为"是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必然选择的方法论。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在价值取向和方法运用上都与中国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分析《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对赫尔曼·黑塞的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间的关联试作列举分析,考察这二者相关联系的研究对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亲和力?————王尔德读庄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国汉学家瞿理思1889年发表了他翻译的《庄子》,而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很快在1890年就发表了长篇书评,把庄子的道家思想阐释为反对一切政府管理、争取个人自由的哲学。这正是王尔德自己所理解的费边社会主义,即认为艺术应该是超越政治和伦理的唯美主义思想;这是一种近于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主张一切任其自然。王尔德这一思想与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有一种不期而至的契合。虽然王尔德不懂中文,对道家思想也没有研究,但凭着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敏感,他对庄子的评论不无深刻之处。由于现代王尔德研究往往不关注这篇书评,而王尔德选本也通常不收录这篇书评,因此,在审视西方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的关系时探讨王尔德对《庄子》译本的评论,自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徐基山由于人们长期对书评和书评工作者的疏忽和偏见,致使书评长期处于有评无学的尴尬境地。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近期出版的《书评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中国书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1.《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书评学的基本理...  相似文献   

18.
我往林中去     
正这十多年来,如果说我有什么可以信奉的哲学,那么,这些哲学主要来自梭罗和黑塞。我曾经在炎热的海边大学自习室里一遍遍翻着字典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原文,并信以为真理。梭罗的林居生活非常寂寞,但是却找到了实用却又诗意的个人生活方式,他是真正对世俗的叛逆,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者。至于黑塞,他的小说关乎许多信仰,但是不管是他写的《玻璃球游戏大师》还是演绎释迦牟尼生涯的  相似文献   

19.
说不尽邓小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不尽邓小平》是对《邓小平之路》一书的书评的简要概括。《邓小平之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不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邓小平在科学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所开创、所形成的,其丰功伟绩是唯以言尽的,其高尚博大的胸怀和革命情操是令人十分崇敬和深受启迪与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法国作家奥克塔夫·米尔博的《秘密花园》,以中国为叙事背景和描写对象,曾在西方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米尔博从未到过中国,他把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关于中国的信息进行了文学的呈现,重新构筑了他自己的中国印象。作品既包含着对中国的好奇和赞美,也包含着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和误构,可见米尔博在《秘密花园》中构造中国印象时,他还没能找到真正理解中国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