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大学排行”问题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公布的大学排行榜都是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中国的大学排行榜却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们的异议。本文作者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认为:由于中国大学排行榜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导致了中国大学排行的不准确。本文论述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大学排行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使用的方法和遵循的步骤。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推出的大学排行榜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2010—2011年度排行榜在8月份出炉,排行榜既延续了以往方法和指标体系的优点又有部分改进和创新。参与排行的高校分为四类: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方性大学和地方性学院;指标体系采用7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数据收集和排行公布也有一定的改变。研究其排行榜方法及指标体系对我国大学排行榜及高校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推出的大学排行榜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2010-2011年度排行榜在8月份出炉,排行榜既延续了以往方法和指标体系的优点又有部分改进和创新.参与排行的高校分为四类:全国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地方性大学和地方性学院;指标体系采用7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数据收集和排行公布也有一定的改变.研究其排行榜方法及指标体系对我国大学排行榜及高校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创新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评价中应充分处理好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教学与科研、定性与定量评价等8种关系;根据最新的政策精神重新确定了评价范围与对象,得出了全国本科层次院校总排名;重点分析了中国大学地区教育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国大学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国大学学科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研究发现,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仍不平衡,且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各类高校层次突出,但应明确自身定位,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大学发展的速度加快,应继续重视质量和国际化程度。质量、效益、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急速发展引发了办学的目标与实际脱节,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办学类型和层次追求大而全等问题,其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缺乏理性,导致高等教育制度缺陷,加之政府调控和引导不到位,高等教育市场还没有发育完善,大学排行榜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每一所大学都是独立的有机体 ,各按其内部规律去吸收营养和发育成长。而中国大学的生命机制在新中国成立后遭到折损 ,导致中国大学的改革陷于困境。因此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中 ,应有意识地培植和恢复大学发展的生命机制  相似文献   

7.
重提现代大学精神,是中国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1980年代,现代大学精神还不曾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话语,更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公众议题。任何时代思潮的形成,均是当下现实生活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重新成为引人关注的时代话题,源于中国大学的现实状态。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何以人们极少正视中国大学的成绩,而对其负面影响极其关注?客观评价,近10年来,中国大学一再成为世人诟病的对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大学的发展道路,远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2月30日,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12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其中,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名列2014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榜首。  相似文献   

9.
王聃 《山西老年》2012,(8):17-17
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显示,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清华大学培养和造就84名亿万富豪校友,校友财富合计近3000亿元,超越北大成为2012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冠军。此榜一出,即遭嘲讽。  相似文献   

10.
对国外大学排行评估发展特点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新闻媒体发布的“大学排行榜”是向公众传播高校信息的一种渠道。国外大学在 2 0世纪 80年代就已开展大学排行工作 ,分析国外大学排行榜发展特点对于改进我国大学评估工作 ,尽快与国际接轨 ,促使我国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使更多的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与政府绩效密切相关.科学发展观作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推进和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理论前提.在当前,针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目标设定、政府职能和考核主体的"错位"问题,我们在更新行政管理理念和建立可行指标体系的同时,加强绩效评估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从强制性硬管理到激励性软管理,是当今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一大飞跃.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从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现实国情出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构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推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在安徽农业大学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会议主题,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观念培育,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认识误区与经验教训,在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重点,农业和农民教育、乡村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政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坦诚交流,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我国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高校发展的重大机遇。高校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形成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服务社会、发展特色的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的报告首次提到生态文明。这一提法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提供了生态化的思路。本文旨在从本体论、实践论、历史论和价值论的生态哲学维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重新梳理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不仅是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应予秉持的一种职业操守,也是大学文化得以产生并永续传承的实质性内涵和根本性要求;不仅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贯穿各个功能的内在主题,也是当下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更是统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缺位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前提;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所高校2212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能够统领各项工作,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由于受体制转换、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网络传媒等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等问题。因此,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