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五年、六年琱生簋中的“妇氏”“君氏”分别指的是召伯虎与琱生的母亲、父亲。五年琱生尊中“召姜”即谥号为“幽姜”的“妇氏”,为召虎之母;“君氏”即六年簋铭之“宗君”死后谥号为“幽伯”,为召虎之父。琱生三器中“公仆庸土田”“公厥禀贝”“其兄公”之“公”都可以作“公家”解。其他如“召公”“烈祖召公”应是指召伯虎之祖父。作为宗子身份的祖先死后可以被谥称为“某公”,宗子在世时族内可以他称为“公”,“其兄公”与“召公”之称“公”非以职官故,而是宗子身份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和古文献充分证明了“尚老崇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原始氏族中,“尚老”来自同一血统关系的血亲情感和长辈对晚辈的经验上的言传身教,并因此而被神化,带有原始信仰色彩;“崇祖”是人类以自身为崇拜对象的时代的开始,其最初偶象是寿长功多的酋长;“尚老崇祖”到了文明时代终于走上丁制度化,礼仪化的发展道路,规定和影响丁中国伦理型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中国人的基本思维定势;古代中国之成为宗法社会,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源自原始氏族的“尚老崇祖”的发展和渗透。  相似文献   

3.
释"帝"     
“帝”有“天子”即最高人主阶位之尊。帝字本象以水滴注束木(母)形,为殷人致雨“令雨”之巫术。“周因於殷礼”又“有损益”,乃改帝为谛,改水滴束木为束茅缩酒灌地降神之灌裸裸枪辛勺等诸礼仪式。又改帝为天父称号“皇天上帝”之帝,至秦而后,又为人主皇帝之帝。故,在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天子直系嗣君为嫡,其姓为“国家”之“国姓”,其他庶姓即众姓百姓,皆为天子之“子民”。因之,在宗法制社会中的至上者号皇帝即祖宗。  相似文献   

4.
列鼎与编簋、编钟及笾豆构成了周代礼制的礼器系统,以钟鸣鼎食为代表特征的周代列鼎制度是贵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与《诗经》雅颂中的仪式性乐歌一起用于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尊祖、敬宗及收族的礼仪场合;“钟鸣鼎食”涵盖了《诗经》时代的宴饮文化和音乐文化,与上古诗歌互涵互动,对上古诗歌艺术的内容、用途和功能具有极强的规定性,代表了周代礼乐文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在民国这个社会大动荡、制度大更迭、思想大发展时期,几乎所有事物都在经历着变革,作为思想范畴的祖先信仰也出现很大变化。在这一时期,由于内外诸多原因极大地打击了由祖先崇拜维系的宗族制度,在很大程度破除了附着在祖先崇拜这个神位上的封建枷锁,以祖宗之名束缚人性的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压制子孙的这尊祖先神灵,神圣的祖先信仰已经开始动摇。但是人们对缅怀先人、尊宗敬祖的传统美德却完好地继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6.
一、布衣将相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始于战国我国奴隶制国家产生之后,发展到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方面基本上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礼记·礼运》篇中所说的“大天道既隐,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便反映了世卿世禄制的世袭特点.所谓世卿世禄制,是从职官系统上政权和族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制度,这种制度规定以宗法制来维系职官系统.它的基本精神,是以宗子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爵禄等级.亲者,也就是贵者,他们受封之后,嫡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14,(7):38-39
为了保护尊长 在古代,“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周、秦、汉时,是“以右为尊”的,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而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又改为“以左为尊”。  相似文献   

8.
孝在西周时多在祭祀用语中出现,其使用大致经历了由生前的孝养到死后的祭祀、由物质的供养到精神的遵循的过程。孝在西周时的使用对象大多为死去的父祖,但也存在例外。西周时孝的出现及其与祖先祭祀的结合是因为要维系日渐衰落的宗法制;另外孝作为一种普遍的家庭伦理也由于下层庶民个体家庭的独立趋势而有所萌芽。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帝王原型 ,它们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祖宗崇拜。当时 ,一个有才有德的族长往往被当作祖先和神来供奉、祭拜 ,成为神人合一式的帝王原型。此后 ,又演变为更具有人的色彩的天人合一式原型。各种明君和昏君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重复出现 ,体现了人们对统领整个家族的非凡力量 ,对凝聚这个民族的精神的渴望 ,体现了寻宗溯祖、落叶归根的愿望和对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讨论完颜家族谱系建构问题,必须了解《祖宗实录》的具体内容、结构框架以及编纂经过。本文以《金史·世纪》为主要线索,综合《后妃传》《始祖以下诸子传》及石显诸传的同源史料,指出它们皆以《祖宗实录》十帝本纪为蓝本修成。在厘清《祖宗实录》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我们对女真祖先传说及谱牒构造展开文本分析,揭示昭祖到景祖的叙事内容突然由虚变实这个关节点前后祖先传说的整合、改编的过程,以及背后的政治因素。《世纪》《神麓记》《松漠记闻》《高丽史》均载完颜氏祖先故事,据此能够钩沉谱系生成的脉络,分析统治集团塑造模式与权力起源。  相似文献   

11.
[提要]“文人礼治模式”是宋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学家与文学家的共同参与下,文人阶层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启蒙者角色,建构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宗经与实用、礼法与礼俗相融通的礼治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家礼,二是学礼。家礼以尊祖、敬宗为指导,完成了对宗族行为的约束,补足了周代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进化模式中的宗族环节。学礼的载体是各类书院,它是主流教化体系的民间变体,亦寄托着知识分子阶层建构理想社会的愿景。家礼与学礼虽形态不同,但性质相似,不仅实现了“天地君亲师”道德信条的具体化、民间化,也使普遍的社会理性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2.
荀卿在赋体文学史中地位的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卿是最早写赋的人之一。赋体文学史中,荀卿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始终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班固以来,由于“尊经崇儒”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把荀卿奉为赋体之祖。至清代,又有学者提出南、北赋论,认为荀卿开北赋一派。此外,荀卿还被认为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人。但事实上,荀卿应是在入楚后受楚风影响才作赋,其时已晚于宋玉、更晚于屈原,其赋难以独立为北赋一体,其人也不可视为赋体之祖。  相似文献   

13.
宋代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及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及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王善军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即由门阀宗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宗族制度。①这一变革,也就决定了封建宗族制度社会职能和社会影响的历史性变化。“敬宗收族”宗族制度的社...  相似文献   

14.
国忠 《山西老年》2011,(2):48-49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当作“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与“祖”意指土地、祖先,涉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信仰、礼制、仪式、社会维度。“社”与“祖”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促成的是宇宙、社会与个人的相互混融,承载着“亲”、“和”、“孝”、“序”等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并调适着人地关系、人神关系、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的基本架构模式。“社”和“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核心与载体,其所秉持的伦理价值、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尊崇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与"唯上是从"的文化精神,其本质就是权威迷信.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制度的、心理的、人格的创新障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7.
宋人史料记赵匡胤高祖(僖祖)“生于涿,长于燕”、“生于燕蓟”,井记其高、曾、祖三代祖先皆葬幽州;而涿州历史上长期隶属幽州,且曾为幽州治所,井与古幽州另一处治所蓟(今北京市大兴县)紧相毗连。由此可知,一直为史学界认可的赵匡胤祖籍“涿州说”不误。“保州说”虽亦有史料记载,实因赵匡胤祖母刘氏为保州人,在战乱中归宁保州并教养所携子孙直至亡故,于是赵匡胤叔伯辈中有落居保州一支,其为赵宋近亲宗族,非为赵氏祖籍所在。  相似文献   

18.
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藏有大量道教造像记,其中不少造像记中所提及的像尊,姓名中都带有“法”字。这些带有“法”字像尊的原型,有许多都是造像者的祖先,它们多来自于湘西南地区,撰写的年代自明代至民国都有。这些造像记显示,任何的祖先崇拜都不是因为单纯地怀念祖先,而总是夹杂着世俗的愿望。造像者希望通过造像而得到像尊的庇佑,从而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19.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  相似文献   

20.
法国瑶族生存策略的变迁——李宝光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 :法籍瑶族人是什么时候离开中国的 ?又是经过迁徙到哪些地方最后怎么会迁到了法国 ?李 :我们瑶族有一种用来记录祖宗传代数目的方式 ,称之为“祭墓”,用以记录有几位祖先各传下几代子孙。按祭墓方式来算 ,我们这一支瑶族大约在 1 5 0年前 ,准确地说是 1 880年从中国云南迁往老挝 ,定居在老挝勐新县大房寨 (因当地的房子成排共有 1 5 0排 ,因而叫其名为大房寨 )。早先的大房寨人烟稀少 ,瑶族在那里定居后发展到约二三百人 ,一直在那里住了三代 ,共 1 1 5年时间。由于老挝连年战争不断 ,不停地抓瑶族人当兵 ,死伤许多同胞 (当时有规定 ,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