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次提出“课程整合”概念,并成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相关学者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作为学习对象,主要目的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学习过程中有时结合其他课程内容;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三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笔者在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课时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种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小学英语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呢?整合的目的要准确教师在上课前,应把一节课中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良好的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是实现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的整合,低层次学习能力与高层次学习能力的融合的有效途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分院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开展基于课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表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应用能力与人际合作沟通能力,可以增强学习自信心,可以提高其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要开展积极的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探索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良好的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是实现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的整合,低层次学习能力与高层次学习能力的融合的有效途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分院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开展基于课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表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应用能力与人际合作沟通能力,可以增强学习自信心,可以提高其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要开展积极的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探索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瞿蔚 《经营管理者》2009,(20):310-3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论文指出了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接受性学习的特点与作用,介绍了基于微积分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给出了基于微积分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性素质,并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涂国萍 《经营管理者》2009,(15):310-310
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自己所任教的课程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音乐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理应成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的重要一环。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兴起,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级学校学科课程相整合,促进教改创新,已逐渐成为各级院校教学研讨的热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没有单一固定的模式,必须在实践中依据不同学校、专业、课程和学生层次水平反复研究摸索。 高等职业院校虽然也是高等院校,但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高职院校要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深受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欢迎的新型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差异颇大。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目标决定它必须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道路,没有前人可以请教,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单一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而是要针对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促进教改创新,最终达到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下面本人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个具体案例谈谈个人对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0.
李益 《科学咨询》2009,(7):77-77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和谐课堂,使之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更好地达到生物教学的目的,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有效整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教育界备受关注和着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1],在二十-世纪的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于独立学院有着巨大的教学价值.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也是专业教师更好地履行教学与育人职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推行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并把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中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分析其特点,并通过研究性学习网站建设课程的实施案例,来阐明研究性学习下网站建设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彭蓉  李纯武 《科学咨询》2009,(19):50-50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解决教学难点、发挥教学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本文拟从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现状、必要性、策略等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4.
高中研究性学习是此次新《高中课程方案》中必修学分最多的课程,为保证今年九月份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在总结分析近年来西城区课程开设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到海南、天津等省市考察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我结合西城教育研修网的功能特点,提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网络支持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更正     
陈涛 《决策探索》2008,(4):56-56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与信息技术实行课程整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改变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课堂拓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势不可挡,它是现代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平台给数学学科的教与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已经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21 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我校在开展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内容、方法和手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教学正朝着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发展,在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新旧观念交替的今天,人们往往弃旧从新。然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切实把握住教学的基础性与技术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 ,世界各国进一步地把综合实践课提高到新的战略亮点。而综合实践课究其本质就是通过在对传统简单的接受性学习的忏悔与批判之下 ,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其积极生命意义的教与学 ,培养新时期具有的综合素质的学生 ,重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强调“生活世界”的一切要素 ,教师与学生的“做中学”。本文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误区、及其实施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与信息技术实行课程整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改变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课堂拓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