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蒙古族族源传说起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并指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它产生于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前的前历史阶段,在天命所生型族源传说的雏形上逐步发展成为诸类型的族源传说。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异类婚”故事广泛存在于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之中,是人类和异类交流的形式之一。其中兽妻型故事是指人类男性与动物女性的结合。这种结合中寄寓着某种血缘关系,同时暗示着人类原始的认知方式。通过对异类婚故事的比较,分析不同民族在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上的共通和不同,以及故事的传播对民族的心理影响,从而探究中日两国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的时期文学艺术反映的现实世界源于传说、故事、神话等民间题材,从由布里亚特俄语作家马拉诺夫写的分析小说《乱写的往事》和长篇小说《祖先道路的转变》可以看出。从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了布里亚特世界观的反映,和反映自然世界的拟人化。该作家把传说和谐地融入到剧情中,通过传说表达了对世界神话的理解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布里亚特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布里亚特蒙古族是跨界而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和中国。十月革命后 ,俄国境内的部分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居到呼伦贝尔草原 ,带来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给这片草原的原有居民产生很深的影响。随着牧业体制的变革 ,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布里亚特蒙古族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处在不断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布里亚特蒙古人跨界而居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和中国。十月革命后 ,俄国境内的部分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居到呼伦贝尔草原 ,带来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给这片草原的原有居民产生很深的影响。随着牧业体制的变革 ,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生产方式 ,不断发生着剧烈的变迁。生产方式的变化 ,又直接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布里亚特蒙古人畜牧业的这种变化 ,也是未来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牧为主 ,多种经营 ,全面发展应是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学在蒙古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她是研究蒙古古代文化的主要材料之一。民间口头创作先是由传说故事、民歌、史诗、童话、神话、俗话、谚语、祷词、谜语、祝词、赞歌、儿童绕口令和巫师祈祷词等组成。其中传说故事最为古老。在传说故事中出现有天界、人界和地界,并且有各自的人物。在天界里有腾格里·纳日及其敌手阿  相似文献   

9.
研究蒙古文格斯尔的我国学者们仅仅重视了蒙古文与藏文书面版本的关系,根本没有重视国内外口头唱本之间的关系,没有指出蒙古格斯尔的蒙古素材。其实金巴扎木苏唱本和图瓦唱本分别是把哈斯尔和成吉思汗的传说改编成格斯尔故事。而在阿拜格斯尔中,布里亚特固有的两部巨型史诗被看成是格斯尔的序本。  相似文献   

10.
额尔古涅—昆传说中的捏古思、乞颜两户是以狼和鹿为原型的图腾名称命名的两个氏族。因为,"捏古思"是蒙古语noqai(犬)的复数形态,在传说里是代指"狼"。犬和狼为同类,狼曾经是蒙古先民的图腾;传说中的乞颜或乞牙惕之名也是来自以鹿为原型的动物图腾名称。因此,该传说的神话原型为:在部落战争中,一部被另一部打败,惨遭屠杀,仅存两女。捏古思和乞牙惕两个动物救助此二女,携至额尔古涅—昆山谷中,双双交合,生息繁衍,故部族再生。该神话原型与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1.
林刚 《南都学坛》2003,23(2):56-60
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在吸取前代文学各种艺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艺术渊源是史传文学和说话艺术。史传文学的思想精神、人物和故事情节、结构模式和叙述视角多为英雄传奇小说模仿、借鉴。说话艺术在篇幅上为英雄传奇长篇化提供了条件,“小说”含义的扩大化为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使用的技巧和手法也为明清英雄传奇所效法,讲述故事体制上的特点则直接影响到明清英雄传奇章回小说“分章别回”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传奇小说的"立身之本"在于虚构,即创作者有意识地虚构故事,借故事来传达主观情志,但宋代传奇小说在虚构的同时,还保留了实录的叙事风格,以期备补史阙。这在宋传奇的题目、开头、结尾和语言上都有所体现。探其原因,一方面,宋传奇的文体渊源可上溯至史传,实录是宋传奇对史传叙事方法的一种继承;另一方面,在宋人的小说观念里,文言小说仍是史书的附庸,因此应当与史书一样秉笔实录。宋代传奇小说对实录补史的追求,是文言小说自身发展规律与宋代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种族维度探讨不仅是英国社会结构的一种反应,也是英国文化面临美国大众文化冲击下的一种本土回应。伯明翰学派不仅发现了英国青年亚文化中的种族文化(主要是黑人文化)元素,分析了种族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结合的成因,而且认识到英国青年亚文化的种族文化既有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吸收,更是基于英国本土社会经验的独特黑人文化,由此提出"新种族性"问题,并力图在宣扬英国特性的主流文化中警醒世人种族文化的存在及其差异性,警惕全球化时代种族排他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王跃萍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5):53-55,66
《歌剧魅影》是现代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德·书伯创作的经典音乐剧,描写了巴黎歌剧院内发生的传奇故事。本文从剧本、音乐、舞蹈、舞台场景等几方面来研究《歌剧魅影》,分析其成功原因,仔细揣摩音乐剧的三大要素在此部剧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我国音乐剧发展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佤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木鼓和木鼓文化是佤族文化特征中的一个极为彰显的文化事项。而木鼓与铜鼓在佤族文化中属于两个子文化系统。它们承载了佤族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铜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领域里,曾经起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佤族木鼓并不是产生于某种传说故事,而是产生于他们先人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木鼓的身上,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思想和情感,使之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容,成为佤族文化当然的代表性器物。木鼓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存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6.
《胆剑篇》是60年代初我国戏剧舞台上众多"卧薪尝胆"戏中唯一的一部话剧,倾注了曹禺大量的心血。但如果用经典文学的标准衡量,《胆剑篇》则存在着种种"破碎性",这是由周总理所说的"新的迷信",也就是"理胜于情"的束缚造成的。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还使得史剧家的创作个性与自我不断丧失。由于语言的探索尚不会触犯当时的各种创作禁忌,这就成为曹禺在创作时努力冲破束缚的一个突破口,也使得曹禺被压抑已久的内在"自我"通过语言的探索得到了一定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构成民族精神的某些群体性特征,实则是很男性化的。它在作家海泉艺术世界中,突出地表现为某种以男性话语为精神主体、弥散男性性格元素的“游牧精神”,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生态文化氛围和草原民族本真的生命存在形态。尼采格外强调“艺术家现象”和“男人现象”对理解艺术的重要性。从其“生命意志”论角度来理解海泉的男性话语世界是一个契入点。就作者文本中体现出的生命意志的极度膨胀、生命本体论的人生及诗学观等等,即可见出作者写作本身就是“男人 艺术家”的组合现象。作者笔下一个个“远征”在路上的现代亦或古代骑士,隐喻着一个男人成长的故事,他们为游牧文化基因中那些永不安分的生命活性元素所催动,选择“远征”并“只能这样”。在他们的身后,有着游牧民族父辈文化的教诲与草原母性文化无言的支撑、牺牲和铺垫。  相似文献   

18.
论仙乡传说对唐传奇《柳毅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民间文学角度看,《柳毅传》享乐长生的主题、把凡人遇仙和人神相恋两种原型相结合的结构模式、采用情节单元组装故事的手法,都深受仙乡传说的影响。可以说,《柳毅传》是作者在吸取并改写民间仙乡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唐传奇名篇。  相似文献   

19.
道教"洞天福地"之"总仙洞天"华山,有风景点"棋石",传为汉朝时仙人下棋的"博台",后又出现高道陈抟与"潜龙"赵匡胤赌华山的传说,而被民间视为道教故事。此故事当编造于明朝中叶。对多神崇拜的中国道教之敬畏,为其发生的宇宙观基因,而盛世皇帝的崇道与逸乐为其发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神话传说是人类本质的符号表述,白族的"朝珠花传说"显示的国家与民族社会之间的张力关系表现为在空间维度上,当国家权力出现掠夺性下沉时,国家与民族社会处于对立关系之中,双方互残互伤;反之,则形成整合关系,国家与民族和谐互动发展.在时间维度上,当现代国家排斥民族文化传统,国家与民族社会亦形成对立关系,传统与现代断裂;反之,则形成整合关系,民族传统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