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设想向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报复时,血压会明显上升;想原谅时,血压则显著下降。 心理学家认为,原谅曾伤害过你的人,有助于化解积怨,消除隔阂,特别是会赢得对方(伤害过你的人)的尊重,使你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心理平衡,往往会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对你的身心健康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宽恕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仁慈心怀,因为有时的确是很困难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你实现宽恕。 不要等着别人来道歉"除非他(她)来道歉,否则  相似文献   

2.
周建人同志在百忙中写了大量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于我们阅读鲁迅作品和研究鲁迅生平创作,都有极大帮助和启迪,无疑是十分珍贵的文学史料。但其中有个别观点似乎欠妥。如《鲁迅回忆录》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中有关鲁迅与瞿秋白的关系的论述即为一例。现就此问题略抒己见。《鲁迅回忆录》在谈到鲁迅与瞿秋白关系时写道:“鲁迅认为那些口头上说得漂亮、实际上并不实行的空头理论家是‘毫不足靠’的。他对……瞿秋白看法就是一个例子。……后来鲁迅在编《海上述林》时,只收瞿秋白的翻译,而不选他的文章,这就证明马克思主义者鲁迅对瞿秋白是有所保留的。”这里,周建人同志认为,鲁迅觉得瞿秋白“毫不足靠”,对瞿秋白“有所保留”,主要  相似文献   

3.
宫泽贤治生前寂寂,死后声名渐显,且形成“官泽热”。这一冷一热的个中原因,恐怕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环境不无关系。特别是日本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却导致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于是人们便开始寻找精神故乡,企盼一个既实现了现代化又保留东方文化传统的理想世界的出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们才重新认识了宫泽贤治,惊叹于他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的人,存在的只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统一体——现实的个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在现代科学既不断综合又日益分化的发展趋势中,人的个性的已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等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要求在研究那些为不同学科感兴趣的课题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对人的个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全面地理解。当我们从教育的角度理解时,应该把教育与人的全面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突出地提出来。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中,科学地解决了教育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和难题,就是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教育理解为智育、体育、技术教育。教育日益成为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从人的需要的类型来看,很明显教育属于人的精神需要的范畴,教育本身又是人们为了追求一定的或更高的物质需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美化居室中容易产生心理矛盾,想装饰出特色,又怕搞不好弄巧成拙;想照抄他人的成功之作,又觉得“复制”实在乏味;想省钱又怕出不来好效果;想自己动手,又觉时间经验不足…… 参观过一些装饰成功的家庭  相似文献   

7.
工力、学术、胆识──读薛瑞生教授的力作《乐章集校注》陈辽北宋词坛大家柳永,可以说是一位不幸的作家。生前被人目为“轻薄文人”。在他死后,《宋史》无传。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一方面肯定柳永在词的写作手法上的革新,另一方面又批评他“着...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向人们诉说了自己平时总是如何厌倦政治。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主要就是通过曲解瞿秋白的这种诉说,而给他罗织了“叛徒”罪名。文革后,虽然中共中央实事求是地推翻了林彪、“四人帮”给瞿秋白罗织的“叛徒”罪名;但是,某些学者仍然认为他在《多余的话》中的这种诉说情调消沉,或者思想动摇。其实,人们至尚未准确体会出瞿秋白进行这种诉说的真正动机,所以在评价他这种诉说方面还欠公允。本文力求建立在准确体会瞿秋白进行这种诉说的真正动机的基础上,对他的这种诉说重新作个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还曾将这一论断与人的社会性本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说:“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①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在考察人的愿望、激情、思虑、动机、幻想等心理形式时,必须探究它们的“历史原因”。②后来普列汉诺夫在深入研究了原始民族的种种审美心理形式如“模仿的倾向”、“矛盾的倾向”、“对立的原理”、“对称的规律”、“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等以后,得出了这一著名的结论:“心理现象的这整个复杂的辩证法的基础就是社会方面的各种事实。”③这一道理可以在中外文艺史上找到有力的印证。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用“风韵犹存”来形容那些年龄较大、气质具有美感的人。一个人的气质优美,比他的容貌、衣着美更为重要,更具魅力。 较高的文化修养是气质美的基础。“读书可以美容”这句格言,就是要求一个人要博闻强记,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内心世界。当纷纷  相似文献   

11.
一部选集要编得好,确非易事。鲁迅说:“倘有取舍,即非全人;稍加抑扬,更离真实”①。尤其是东坡的作品丰富,内容深广,风格多样,一生都与政治斗争息息相关,而身后的影响又非常深远,要想选出少部分作品,做到具体而微,不离本真,不致对东坡的形象有所歪曲,就必须在研读东坡全部作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排除一些成见,特别是对于东坡在王安石变法问题上那些一刀切的说是道非,尽可能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庶几可以达到预期目的。从东坡生前起,到现在将近千年,他的诗、文、词、书、画都享盛名,被公认为全面的文艺家。然而,这并非他的第一志愿。他童年时努力读书作文,就是为了经世致用,当政治家才是他的第一志愿。同时的和后世的对他真有认识的人,都首先从政治上来评价他、称颂他。他死后,李方叔的祭文  相似文献   

12.
最早的语讳属于人类古老禁忌现象中的一种,是从特定的宗教迷信观念出发,对语言所作的某些限制。先秦语言禁忌主要内容是禁止人们直接说出那些具有神圣性或凶祸性、耻辱性的事物,以避免灾祸或绕开人们不愿启齿等东西。先秦语讳现象,既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语言禁忌,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避讳。综观其语讳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名讳(一)讳神名。民族学材料表明,在原始民族那里,名字除了具有标记作用以外,还被认为与灵魂、鬼魂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因此,古人认为一个人在他死后,便不能再称呼其生前的名字。我国古代的名讳起源于…  相似文献   

13.
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这一点既体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又体现在人的内在生命结构上。在人的生存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心理和文化的矛盾作为内外矛盾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从这一矛盾出发可以说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即先天即生成、即现实即超越、即逻辑即直觉、即知识即境界……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14.
正如生理上患病的人会“薄疾忌医”一样,思想上患病的人也会“讳疾忌医”。在检查自己的个人主义的时候,有些同志同嗜酒的入买酒时所想的相反。嗜酒的人买酒之时,总想买到那够味的酒,他觉得醇酒比淡酒好;而那些同志呢,他觉得把个人主义的性质说得越轻越好,把个人主义在思想里的含量说得越淡越好,他耽心照实直说出来,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于是,他就转弯抹角,反复推敲。个人主义这一路货色,也就有着名目繁多的品种了。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的知识分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历来知识分子复杂性的分析,批评历来误解和贬抑他们的倾向,指出人们对瞿秋白知识分子特点看法的误区。分析瞿秋白“书气气”“文人味儿”“知识分子特点”究竟怎样,指出其“多才”之外更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灵敏感应时代脉搏,心忧天下的优良传统,亦不乏雄健宏大气魄,实属亦柔亦刚,且在“质”上超越了旧文人而成了现代式知识者中的伟人。分析瞿秋白自剖中一些说法的过苛自责,指出其某些低回的情绪乃是不正常的内斗所致。论瞿秋白知识分子与当领袖的关系,指出其知识分子特点并非当领袖时发生错误的原因,倒是其当领袖的优良素质、卓越才干和风格特点都与其知识分子优点联系着。  相似文献   

16.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契丹人分为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 ,两姓世代通婚 ,并各有自己的“领地”。根据辽墓考古资料及证之《辽史》等文献史料 ,已知今天的辽北地区就是昔日辽代萧氏后族之“领地”。萧氏后族分为两大族系 ,每个族系之下又有许多家族分支。每一个分支家族都在整个后族的“领地”之内拥有一块属于他们个人所有的私人“分地”,并视为故里 ,生前在这里构筑私城 ,从事生产活动 ,死后又归葬于此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他一生的政治、学术与社会生涯中一直处于无可解脱的矛盾之中。他的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学术主张与他的社会遭遇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与撞击,从而使孔子的思想和心态充满着矛盾,成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孔子既有平治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又为自己设下了终身为人臣的政治藩篱;他既对自己经邦治国的能力充满信心,又常常慨叹无人赏识利用这种能力;他既追求太平盛世、民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又处心积虑地为巩固君主们现存的统治而出谋划策;他既要入世有为,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肯损伤自己理想的人格形象;他既对令人望而生厌的现实痛心疾首,又必须依靠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18.
人学研究与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学研究与哲学高清海人,可以说是人们最为熟悉而又最难于了解和把握的一个对象。时至今日,人以外的对象我们可以认为已有了很多很深入的了解,对人自身就难以这样认为了。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人认识自己有一个“自我缠绕”的矛盾在,这个问题还容易解决,人具有反思本领...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史上,马克思一方面承接着霍布斯、洛克以来的理论问题阐释了自然和自由的关系,从人的自然属性中把握到了人的自由属性,提出了现代权利和自由的概念;另一方面,他又在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之理论视角的转换中,确立起了理解现代自由概念的新坐标,从而又修正了霍布斯、洛克以来关于自然和自由的解释路数.从前一方面来看,自由和自然是相统一的;而从后一方面来看,自由则突破了自然的局限,进而获得了更为宽广的意蕴.这看起来似乎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一个矛盾,然而这个看似是矛盾的方面,却使得马克思在既继承又超越过往思想史的双重关系中,真正打开了理解现代社会矛盾的缺口.  相似文献   

20.
痴迷与困惑──蒲松龄科举心态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的科举心态是其复杂思想、矛盾情感的聚焦点和辐射源。由于科场蹭蹬,他在小说中让那些落魄文士高中巍科,借以张扬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由于科考磋跎,使其期待境界与现实遭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凝聚成批判科举弊端的主题。蒲松龄这种既痴迷又困惑的矛盾心态,既是由科举制度本身的内在原因造成的,也是传统文化心理与当时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的结果,同时还与蒲松龄确证个体价值的二难选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