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温出身农民起义军,后叛变降唐。在唐末强藩割据,群雄逐鹿的环境下,朱温勇于作战,长于谋略,逐渐由弱小而强大,他通过消灭其他割据者,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即皇帝位(梁太祖),史称后梁。这时梁的劲敌是李克用父子,李克用和朱温在历史上是史家所瞩目的人物,朱温与李克用之子李存勗都是五代时期(后梁、后唐)的开国之君。 李克用的祖先早期活动于沙陀碛(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带),称沙陀突厥,故得沙陀族之名,其族姓朱耶氏。后来朱耶氏举族迁居山西定襄一带,当时它已拥有骁勇善战的沙陀军万余人。到李克用的父亲朱耶赤心,被唐朝廷赐姓李名国昌,官至大同军防御史,以后的朱耶氏便世代改姓为李。 唐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唐政权已是风雨飘摇,危在  相似文献   

2.
西夏皇族后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灭亡后,其皇族后裔是否存在,是西夏学长期以来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珍藏的十部《西夏李氏世谱》.证明西夏皇族后裔仍然存在,现居住在青海湟水流域。对长期以来《清史稿》等文献中认为李氏系沙陀李克用后裔的错误说法,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其错误根源。从而澄清了历史事实,恢复了西夏李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语见清代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为韵)。本文收入清末王先谦《清嘉集初编》,此书是作者在南菁书院(在江苏江阴)讲学时学员(秀才、生员等)试卷、习作的选编,是作为科举需要的范文收录的。本文题目原是甄试题,要求学员以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这一历史事件赋咏,并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七字为韵,也就是赋分七段,依次以“此、先、王、置、酒、处、也”七字结尾。这一历史事件见《新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下》。沙陀将领李克用(856—908)于公元八九四年平定内部叛乱后在上党(今山西长治)三垂冈(在潞城)置酒祝贺。伶人奏《百年歌》,曲到  相似文献   

4.
庞口李氏系高阳四大望族之一,其发迹始于五世祖李俨,但李氏家族走向隆盛是从李国GF9D2开始的,李国GF9D2乃李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他虽然官至首辅,但《明史》和诸方志记载甚简。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中,关于李国GF9D2的碑刻有两通专祠记,可以补充史籍记载之阙略。依据此两通专祠记,并结合传世典籍和其他碑刻资料,对李国GF9D2生平、仕历加以梳理和考察,补充了其中一些重要缺环。对于向来迷雾重重的李国GF9D2与魏忠贤之间的关系,认为李国GF9D2虽然系由魏忠贤所奖拔,但其本人并非阉党,亦绝非反阉党之斗士。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李国GF9D2摆脱不了与魏忠贤之间的干系,故不为时议所容,兼之由于崇祯帝的猜嫌,最终难逃被罢相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家畜流产。(一)病原。李氏杆菌为一种短杆菌,大小为(1—3×0.5微米。不能形成芽胞和荚膜,周身有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抵抗力不强,10%石灰乳、70%酒精、5%来苏儿等均能在20分钟内杀死本菌。(二)病状。猪发病后体  相似文献   

6.
<正> 李存勖,唐朝末年河东节度使,内迁沙陀贵族李克用的长子,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沙陀部落,精于骑射,胆略过人.他11岁起随同李克用到处征讨,受到唐末战争烽火的锤炼;13岁学习《春秋》,比较熟悉我国古代军事家用兵方略.后梁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李存勖袭晋玉、河东节度使,统领河东军队经过长达十五年的鏖战,终于取得灭亡后梁、建立后唐王朝的重大胜利.一、李存勖面临的严峻形势朱全忠于公元907年建立梁国,辖地七十八州,包括黄河南北,淮水、汉水以北和关中地区.河东节度使仅有以太原为中心的十八州,局限在今山西中,北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李存勖不得不承认“且九分天下,朱氏今有六、七.”后梁控制了太行山以东及太原南部的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晋州(今山西西临汾)、泽州(今山西晋城)等地,形成了对河东节度使军事包围的态势.朱全忠唐末天复元年(901)派六路大军围逼太原的险恶局面,有随时重新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李克用与唐朝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李克用与唐朝廷之间的关系可用“虽茂勤王之绩,而非无震主之威”一句话概括,其中“勤王之绩”是主要方面,这虽然与沙陀风俗、李克用个人品格及汉族官员的影响分不开,但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即李克用要借助唐朝廷这块招牌,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  相似文献   

8.
在朝鲜的历史上,李氏王朝的统治曾长达五百余年之久(1392——1910)。一八七六年日朝“江华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朝鲜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解体,和李氏王朝后期统治的开端。在日本完全吞并朝鲜之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  相似文献   

9.
李克用自代北兴起以来,便广收义子,这些人莫不成为河东政权的支柱力量。本文在《义儿传》的基础上,总共考证出李克用16名义子,得出义子来源多元化,李克用徒以军功和能力为标准收养义子,且其与诸义子关系亲密,义子们还多担任义儿军使等特征。义子问题在此时期凸显并非偶然,这是唐藩镇私兵制演变的必然结果,同时胡风色彩、父权制、宗族制等影响交叉其中。  相似文献   

10.
唐末农民起义失败以后,唐王朝的大地上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众多的军阀中,李克用和朱全忠无疑是实力最强的两大军阀,而李克用最初的实力又在朱全忠之上。然而二霸相争的结果,却是朱全忠称帝建立梁朝,李克用退居河东一隅之地,直到其子李存勖继位,才击败朱梁...  相似文献   

11.
李俊民当生于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六月十四日。25岁时中进士,走上仕途,先后任下邳守、沁水令、彰国军节度判官等职。一般认为其归隐是因金末时事动荡,其实主要是仕宦十余载,沉沦下僚,李氏遂厌倦而归隐。而后39至59岁,李氏在颠沛流徙中生活,先后在福昌、伊阳等地避难,甚至一度流徙到南宋之襄阳,其多首写襄阳生活和风物的诗可为明证。元太宗七年(1235),沦为遗民的李氏应泽州守段直之邀,返乡泽州,一直到85岁辞世。晚年的李氏主要生活内容是为金源遗民,存文保道,故面对蒙元朝廷的延请,其态度是可为其筹略谋划,甚至支持重视儒家文化的忽必烈称帝,但他始终坚持隐逸之志,绝不做新朝之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是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秋以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13.
徐祯卿《谈艺录》论诗蠡测陈红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史》本传上记载他为弘治乙丑进士,除大理寺左寺副。乞徙南就养,会失囚,降为国子博士,卒于京师,年仅33岁。徐祯卿作为明诗坛的“前七子”之一,虽仅活了3...  相似文献   

14.
失或离开父时的年龄.病态的自疑患病—译者。哲学家性格心理调查表@李国海~~  相似文献   

15.
李渔年表     
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公元1611),一岁(虚龄)。注:李渔生年,据自述年纪推算。兰溪敦睦堂《龙门李氏宗谱》(下简称《宗谱》)云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戍。八月初七日生。注:月、日均用农历,下同。李渔生地,《宗谱》云“生斯长斯”,即浙江省兰溪县夏李村伊山头(今孟湖公社夏李大队)。李渔自称“虽浙籍,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李家祖先,唐时由福建长汀徙至浙江寿  相似文献   

16.
李氏探源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基础上,探讨了李氏的渊源及其相关问题。作者认为:李氏即古代的理氏,理氏改称李氏的原因系音同字通;李氏并非上古之姓,而是后起之氏,与古代的刑狱之官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以官为氏”,后称氏为姓,其形成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李氏渊源于古代东夷族的皋陶部族,系皋陶的后裔。  相似文献   

17.
1936年0岁 6月27日 昌耀(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城关大西门内育婴街十七号.其家族老宅,在常德下辖的桃源县三阳港镇王家坪村(现为红岩垱村).昌耀出生时为家族第三代长子,由二姑儿(远方本家姑姑)和母亲带大.  相似文献   

18.
李思纯1919年留学欧洲,1923归国,时或为官,然主要从教高校。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众多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过从密切,是当时学人圈中的活跃人物和知名学者。但因李氏辞世较早,其名鲜为当代学界所知。李氏在1946年赴南京出席"制宪国大"期间写下了一部记事甚详的《金陵日记》。手稿为李氏家人珍藏了半个多世纪未为人知。其中涉及众多人物与事件,尤其是对"国大"细节,李氏政治态度,生活情境反映真切,呈现出一个颇具多样性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19.
收割小麦后的麦茬多被锄去,经试验,可用来作培养料栽平菇,生物效率达90%。其栽培方法如下:(1)麦茬处理:将麦茬晒2—3天,碾碎,用石灰水浸1—2小时,麦根呈微红色时捞出,用清水冲洗,使 PH 为6—7.5,含水量为60—65%。(2)栽培管理:用室内床培法,用料6.5kg/m2,用种4瓶/m2。分三层播,第一、三层各用种40%,播后面料压实,盖一层报纸,然后覆膜,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梁田坡战前,李克用的沙陀军驻屯乾阬(gankeng干坑),不在原同州与朝邑界,不在同州与蒲城界,也不是龙首渠之尾,而是位于靠近渭河北岸的大荔与渭南交界处的洛河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