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庄子>一书,历代阐释者众多,蔚为壮观,今人名日"庄学".本文研究明代"庄学",主要考察<庄子>一书在明代的传播,大致分为三期:第一期,明初至中期,程朱理学独尊,<庄子>被视为异端,几父无学者问津.第二期,正德嘉靖时期,王学勃兴,老庄重新引起读书人的兴趣,甚至将老庄语引入科举时文,评点<庄子>,以儒解<庄>,蔚成风气.第三期,晚明至明亡后,对<庄子>的接受,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儒道互补,三教合一,最后则成为遗民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2.
马其昶的以儒解<庄>代表着清末理学阵营调适和坚守思想传统的双重努力.他以择录前人见解并兼发己意的方式,首先证明<庄子>与儒学的同源关系,进而以理学的哲学概念解释庄子的世界观,并显示出了通庄致用的解<庄>目的.相比前人,马其昶庄儒会通、以庄助儒的意图更为明显和深入,他的庄学思想中所透露出的"理学经世"精神,是中国学人学术心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文学评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庄子》散文有着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明清两朝评点者甚众.文章选取《庄子》为个案,以对《庄子》文本在宋代的历时性解读为切入点,梳理评点学在宋代开始走向成熟的内在脉络,力图在总结评点方法得失的同时,深化对《庄子》散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围绕同一寓意而组织起来的若干篇寓言,即同心圆寓言.在对同心圆寓言作了界定的同时,对<庄子>同心圆寓言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庄子>同心圆寓言可分为平列式、嵌入式和公转式三种类型.<庄子>同心圆寓言,既可以形象地表达思想,也能鞭辟入里地进行论辩,还有利于保存寓言珍品.  相似文献   

5.
论宋翔凤以《公羊》解《论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翔凤是清代常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以庄氏真传说<论语>,著<论语说义>.宋氏认为<春秋>微言莫备于<论语>,故<论语>中的"大义"也须从<春秋公羊>中求之.这不但为常州庄氏的<春秋公羊>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是古往今来众多<论语>著述中最别开生面的著作.本文从著作缘起、研究方法、学术特色等方面作了得失评说,阐述了其人其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他将大量的比喻运用在<水浒传>评点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通过对其评点中的比喻运用的情况及特点分析,指明了比喻对小说评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崇祯本<金瓶梅>所载评点之语是出现在明末清初之际评点研究<金瓶梅>的重要资料.它在着重道德评判、赞赏白描手法和重视真情趣味三方面,显示了其评点的突出特色与价值;同时其评点在版本和内容方面也给了清代著名<金瓶梅>评点大家张竹坡以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建立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入手研究<庄子>,将对<庄子>一书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以及庄子思想的特质产生新的认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它们作为<庄子>的独特笔法和思想学说的表现形式,使<庄子>具有了"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寓言乃借他人之名来论说自己所要阐明的道理.庄子通过特有的艺术形象寄托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大都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重言即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其目的在于提高思想的可信度.卮言则是与道相应,符合自然分际之言,是<庄子>书中最精彩、最玄奥的言语.卮言旨在阐扬庄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庄子>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在<庄子>中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庄子>书中诗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构成了<庄子>有别于其它诸子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归有光散文对<庄子>的继承与发展:归文对<庄子>语录的征引;对<庄子>思想的接纳与发展.主要从齐物,命、数、性,才与不才,无为而治四方面来阐述归有光散文中体现的思想与庄子的异同;<庄子>对归有光散文特色的影响,希望通过以上三点的论述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归有光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庄子>内七篇中,<养生主>是较为重要的一篇,前人对其意旨的理解多有不同:有用玄学思想将之诠释为"养性"的,有援佛教义理将之诠释为"守空"的,还有借理学观念将其诠释为"顺理"的.这些似<庄>而非<庄>的解读,在使庄子养生论之真实涵义变得淆乱不清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元思想整合的现实风貌.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蕴涵着积极的文化意义高扬自然本性,反对社会异己力量;以开放的思维,形成超前的宇宙意识,提出时空概念,认知世界的无限性;事物的变化是其自身运动、变化、发展的结果;"天人合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人生观;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铮铮铁骨;从尚虚、返朴归真相联系,形成自然美、朴素美、含蓄美的美学观;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浪漫文风.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要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本文对庄子的气论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气"具有的三种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庄子的作品皆深于哀乐,根植于楚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浪漫色彩,因而中国文学史常以“庄骚”并称。但由于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及心态不同,在创作中所选择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屈原为贵族宗臣,自发地选择了对楚歌的艺术改造;庄子以其平民知识分子的敏锐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自觉地运用艺术虚构创作寓言。此为屈、庄同为浪漫,但却异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中多处以镜喻心,突出的是心斋的无思、无欲、无我的澄静状态。成玄英对心镜的理解是以他的重玄思想为基础的,圣人体证得重玄之道,不执著于有无,动静一源,世俗亦不能损其真性。所以从外在的随物升降和光同尘这一点来看,成玄英对心的"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的理解同庄子、郭象取得了基本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老子"复根"、"玄鉴"的思想方法,解读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及其嬗变的思想根源。老庄以至真、至纯的初民社会为镜鉴,批判和反思现实社会的战乱、压迫和文化异化、文化工具化倾向,其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继承了老庄的社会理想,反对政治和文化专制,"越名教而任自然",由救世转向救心,由救人转向自救,由彼岸转向现实此岸,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放情于山水之间,开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仕隐道路,对中国古代隐者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以老庄至纯、至朴、至真的理想社会为镜鉴,反思社会文化,促成了魏晋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法哲学是批判型的。他批判使用的思想武器就是哲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庄子崇尚自然法,对人定法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庄子批判统治者的礼、法、德、刑,他也批判“圣者”,反对“人治”,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不过,庄子以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为武器,对统治者的礼、德、法、刑的批判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发明了哲学怀疑的方法,确立了独立的精神,找到了走出乱世的端点,开启了全新的哲学探索。他以气论和“道观”的方法论发展了老子道论。“道观”是道家思维完成普遍化、客观化的重要环节。“逍遥游”捍卫存在与价值、人与自然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齐物论”建构起两行逻辑和多元认识论的立场,树立了道的胸怀和视野。如此才能平等、开放、公允地看待事物和言论的长短意义。庄子对儒家仁爱机制的反思有利于真正道德主体的确立。庄子从逻辑上对百家争鸣的终结产生了作用,庄子思想被专制法制排斥而失去社会建构的机遇是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德充符》篇中提出了“无情”说,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认为“无情”在《庄子》中有3个涵义:一是指抛弃附加于人本真之上、纷扰人天然德性的世俗虚妄之情,恢复自然真情,而不是没有任何情感;二是指超越有限的知识、思虑,以成就“真人”达到“真知”,实现对绝对的道的把握,而非反智主义;三是指放弃站在私己的角度对事物做出是非好坏、有用无用的价值判断,肯定万物自身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19.
老庄自由是东方特有的自由观 ,它们从理论基础到实现途径都与西方不同。“非汤武而薄周孔”与“独善其身”是老庄自由在历史上的两种政治心态效应 ,其中后者显然是主流。老庄自由没有符合逻辑地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良传统 ,反而给专制主义开了方便之门 ,这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书法理论界对老庄思想与书法关系的阐述,大多停留在以老庄思想诠释书法传统技法与书法创作方法上,本文则着重探讨老庄所谓“道”与书法传统精神的本质问题,以期对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