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正> 一、满族的夜婚制度 满族曾实行夜婚制。男方欲求娶女方,需得男方父辈与媒妁相随,于黄昏后提灯共 赴女家扣门,求曰:“亲家奶奶开门来,亲家奶奶开门来”,如此三日三次,必得十分 耐心。直至女方家人开门,方可入室,商定娶亲之日。其迎娶之时,一律都在夜间进 行。 这个情况是否真实?典籍中很少有明确而又详尽的记载。《归绥县志·礼俗》云: “满俗下茶谓之过礼,多于娶期前二日行之。是日婿家备衣数袭,耳环一双,猪羊鸡鸭  相似文献   

2.
《家庭科技》2010,(12):15-15
李某双肩疼痛,虽经多方治疗,但疗效不佳。最近家住农村的亲家给她带来了1瓶"好药",亲家说自己肩痛多年就是吃了这种纯中药好的。李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吃了,结果吃了1次就感觉双肩轻松了许多,继续吃1次,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晓彤打来电话,告诉她妈要跟我说话,这是女儿出嫁以来第一次让老伴把听筒交给我。我颤巍巍地接过电话,女儿哽咽着喊出一声“爸爸”,顿时让我老泪纵横。我知道,女儿已经抛开了这几年来埋在心底的对我的怨恨。 女儿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很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她是我和老伴的骄傲。女儿快毕业时,我的顶头上司、多年的战友老李想和我们结成亲家,那孩  相似文献   

4.
台湾经济六年来成长率每下愈况,失业率却步步高升,不论每人所得与出口金额,均沦为四小龙之末;投资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陈水扁2004年再次上台执政两年多来,连续爆出了高捷案、ETC案、SOGO礼券及经营权之争与陈水扁女婿及亲家弊案、“国务机要费”报假帐案、民生寓所公款雇佣案等等目不暇给的弊案,使得陈水扁当局A钱的贪腐印象已深植民心,“倒扁”之风此起彼落。领导人带头公器私用,“上行下效”一旦蔚成风气,贪腐败坏制度造成各类活动的交易成本大增,国际信用评等降低,投资信心崩解与资金外流,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对此,岛内外媒体多有评论,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和老公恋爱时,遭到两家人的同时反对。婆婆嫌我家穷,妈妈不愿攀缘富贵。但我和老公义无反顾,坚持要将爱情进行到底。妈妈和婆婆见反对无效,只好结为亲家了。  相似文献   

6.
年鉴与地方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省、市、县年鉴愈来愈多。从而,壮大了中国年鉴的队伍,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年鉴的质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年鉴与地方志也攀了亲,成为亲家。2006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修编工作完成后,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汉剧院演出的《借牛》,是一出表现农村新旧思想斗争,歌颂集体主义思想的好戏。它非常适合在农村演出。故事发生在春耕大忙的季节。饲养员刘大伯的女儿春花,回到娘家向父亲借牛去耕婆家的自留地。刘大妈溺爱女儿,又怕得罪亲家,经不住春花几句甜言蜜语,于是想方设法迫使刘大伯把牛借给春花,并让春花偷偷把牛牵走。可是刘大伯却不徇私情,拒绝借牛。于是掀  相似文献   

8.
从本体意义上来说 ,“道”、“游”是同一的 :“德”是内化于人与物的“道”,“游”是得“道”、体“道”之后的精神境界。而从逻辑意义上来说 ,“道”则是处在本根的位置上的 ,“德”和“游”则是处于中介的地位的 ,“心斋”、“坐忘”则是处于基础地位上的。所以说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 ,“游”是其审美向度上的元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9.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为新生儿诞生而举行的庆祝仪式。这一特殊的人生仪式以嘎嘎为核心,由嘎嘎一方和奶奶一方的亲属和乡邻共同操持、参与和分享,它既是对嘎嘎经济实力、组织能力和艺术才华的考验,也是亲家双方人际关系和才艺智谋的较量。"打喜"仪式是清江土家族女性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女性叙事成为解读清江土家人生命传统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0.
"内敛"与"外张"——中西绘画审美心理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智勇 《云梦学刊》2002,23(4):70-72
中国传统绘画在语言上选“线”,在媒材上用“墨”,在技法上重“积”,在心态上近“融”,分别与西方传统绘画的“面”、“色”、“刷”、“析”形成审美特征上的差异。这是由中西方绘画一重“内敛”、一重“外张”的不同的审美心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辨的方法论意义与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明理学“摆脱汉唐,独言义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它的“新”既体现在“理本论”的哲学形态上,又体现在思维方法上。而之所以能够从“本然之全体”上实现为“性与天道合一”的本体论哲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则集中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综合运用上。在“体用一源”、“理一分殊”和“存天理”的原则下,以“言意之辨”所蕴涵的“得意忘言”经典解释方法和“圣人体无”的本体直觉方法以及“辨名析理”的逻辑方法,解读儒家经典,重构儒学体系,弘扬儒学精神,则是理学家之所以能够超越汉唐而实现综合创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常裕 《晋阳学刊》2006,25(3):69-72
“性命双修”是道教内丹理论的思想内核,它改造并吸收了儒学的主要哲学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既承继了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思想,也发展和超越了儒家心性理论。尤其是从道教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用“性命”说把“三教”统摄在一起,把“常道”、“元神”同儒家和佛教的“本心”、“本性”作了形而上的整合,在形上的层面上一同放在本体的高度;既提升“道”的形上内涵,也兼纳并蓄了“道本体”、“心本体”、“性本体”等理论。把“道”、“神”、“心”、“性”放在同样高的的位置上,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也是开拓性的。  相似文献   

13.
石丽娟 《江淮论坛》2022,(3):125-130
在道家代表性人物老子思想中,“德”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从哲学层面解读老子之“德”,如同打开了一幅层次分明且内涵丰富的“镜像”。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玄德”是万物得道以生成的内在基础,于人即得于道的“性”;其次,方法论意义上的“修德”,圣人体道修“德”的目的是“修身”乃至“修天下”;最后,伦理学意义上的“上德”,“上德不德”,在社会中具体展开为仁、义、忠、信等德目,这些德目均具有复归“上德”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透过老子之“德”的镜像,既能深化对道家思想的认识,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兵 《船山学刊》2005,21(1):13-16
王夫之在天命观上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在“何者是命”的问题上,认为天命可分为“德命”与“福命”两种;在“天怎样命”的问题上,提出了“日日有天命”的思想,并在“如何对待天命”的问题上提出了“凝命”和“造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尽管“法治中国”的提出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但“法治中国”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却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实践分析,法治中国建设经历了由“公共权力导向型”走向“公民权利导向型”的过程,这个历史演进过程的主要体现四个趋向:立法上由“被动”走向“主动”,执法上由“以法”走向“依法”,司法上由“感性”走向“理性”,守法上由“他律”走向“自律”。  相似文献   

16.
在“访民情”中探索好路径,打通干群距离上“最后一公里”;在“惠民生”中锤炼好作风,打通服务群众上“最后一公里”;在“聚民心”中树立好形象,打通政策落实上“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7.
此文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辑佚》398上的“■”应是“安”字,并通过考察“■”、“■”、“■”三者的用法,认识到在甲骨文中三字应是一字之异体,皆应释为“安”;《辑佚》450上的“”应是“乎■”二字之合文;《辑佚·附录》8上的“■”应是“艾(刈)”之异体。  相似文献   

18.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突出地体现为“六个结合”:理论创新上“理论”与“问题”相结合;理论武装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取向上“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理论表现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功能上“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中客观存在的“大众意识的迷失”、“大众魅力的旁落”、“大众情结的淡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一旦缺乏了掌握大众的意识,吸引大众的魅力,心系大众的情结,又如何能“大众化”呢?  相似文献   

19.
解决好“本”的问题,在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上下功夫;解决好“行”的问题,在培养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下功夫;解决好“能”的问题,在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上下功夫;解决好“净”的问题,在清正廉洁、干净做人上下功夫;解决好“俭”的问题,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下功夫;解决好“情”的问题,在对群众、对事业的真感情上下功夫;解决好“真”的问题,在讲真话、办实事、敢认真、直面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胡建 《河北学刊》2002,22(6):40-44
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与西方 17世纪的“社会契约论”者一样 ,都顺应历史演进的规律而将价值目标指向“民主”。但由于中西“文化元精神”的歧离与启蒙境遇的差异 ,双方的“民主”观在价值源头上就存在着层次上的差距。在中国 ,即使最彻底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 ,也只是在“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理据上扬弃了作为“君道”的民本思想 ,并未对君主专制制度作根本的否定。因此 ,中国启蒙学者对君权的批判 ,只是在“解构”的视角上可理解为有“民主”价值 ,但在“建构”的意义上 ,相对近代“民主意识”尚有相当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