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自20世纪中后期,媒介审判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之后,学者对媒介审判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而由于刑事审判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源自美国的“媒介审判”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并变异引发中国学者的争议.媒介审判概念在中国的引入与研究经历了萨义德所描述的跨文化旅行过程.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媒介审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硕 《江淮论坛》2010,(5):160-163
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与非理性舆论构筑的传媒环境,使"媒介审判"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新闻专题中的大量评论,使非理性舆论湮没了少数人的异样声音,这使"媒介审判"成为现实。通过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能够有效消除谣言和非理性舆论,有效减少网络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3.
司法新闻监督与司法审判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互动的关系 ,记者与法官在解纷息讼时所发挥的作用而引起民众的误解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法失去应有的权威、司法难以独立等。应正确处理司法新闻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 ,并做到 :司法新闻监督不得越权 ,以免造成新闻审判 ;出台新闻法以规范司法的新闻监督 ;提高司法新闻监督从业人员的素质 ,走专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当行使监督权,损害审判独立的现象日渐增多.无论是保护言论自由优先的美国模式、保护司法独立优先的英国模式还是保护当事人权利优先的欧洲大陆模式,都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如严格限制对未决案件的报道,防止侵害当事人权利,新闻报道需遵守无罪推定原则等.我国在立法上须明确新闻媒体报道案件的基本规则,以及监督失当的责任.司法机关须主动向新闻媒体公布相关信息,同时要培养法官判决案件不受社会不当舆论影响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王人博  朱健 《阴山学刊》2007,20(2):82-87
目前,学界将“舆论审判”与“媒体审判”分别加以讨论并无必要,从舆论学和法理学的视角看,二者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媒体审判”背后实际上是两种理念的冲突: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在中国现实语境中,这两种价值都有保护的必要,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对表达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平衡,从而建构司法和传媒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司法独立应是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独立这两者的结合与统一。审判独立必然要求法官独立,而在我国只能定义为法官审判独立。这就要求我国审判方式改革必须依照法官审判独立的原则而行。  相似文献   

7.
审判独立是相对的独立,是受监督的审判独立。审判独立与检察监督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一致的关系。只有理顺检查监督与民事审判的关系,才能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文章就此提出了改革完善检察监督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审判是公民和媒体新闻自由的直接要求 ,是人民主权、权利制约权力原则的本质体现 ,是实现审判公开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权威的树立。必须充分肯定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9.
论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法权的判断性及其最讲究“亲历性”、先天贫弱性和易受侵犯性等质的方面剖析和研究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关系,认为审判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审判独立隐含着司法公正的目的;审判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审判独立与必要的司法制约是实现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活动的监督,具有充分的正当性依据,但并不应该是没有限度的。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一定程度上的排斥性,新闻媒体与司法审判各自运行机制的对立性,过分强调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损害性,决定了对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审判必须进行合理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在量刑规范化改革中,应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的职能,积极参与到量刑规范化改革这一重大司法改革活动当中。检察机关从事量刑监督是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题中应有之义。检察机关行使量刑监督是其法律监督宪法定位的实际彰显,是其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拓展,是对传统检察监督——抗诉权的补充、完善和延伸。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不会侵害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不会影响和干扰审判独立,它只是对审判独立及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外在监督、制约,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实施的程序性控制。  相似文献   

12.
新闻监督可以起到弘扬法制、监督司法权正常运行、防止司法不公的作用;但如果对新闻自由不加任何限制,也可能使之成为破坏司法独立、损害司法公正的工具。本文从媒体介入司法程序的原因、介入方式、产生影响的途径、新闻传媒介入的积极意义与负面作用等方面对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规范媒体介入提出了建设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不予适用"是审判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据以作出的法律依据进行审查后的结果,是审判机关对法律文件的再适用.分析了"不予适用"这一现象和做法所产生的原因,对其实际存在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进行了论证,并限定了法院进行合法性审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周盈莹 《南方论刊》2007,(6):72-72,61
假新闻,是指不真实的"新闻"。是带有某种鲜活独家的意味、吸引受众关注,不具有大众传播价值的虚假信息。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报道,当新闻成为一种产业之后,新闻真实便逐渐产生异化。新闻报道的失真、失当不仅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公众造成不良的精神辐射而且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严重下降。2006年十大假新闻盘点,在"五胞胎"的报道中媒体对假新闻所持的暧昧态度,直接反映了新闻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职权主义司法的语境下,审判正当性的获得源自于"法律适用模式",这一模式将审判正当性系于法官能够严格适用法律,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且无法承受现代社会之变,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和脆弱性,审判正当性的传统维系面临着现代危机。审判沟通模式乃是基于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理论,着力弥补传统的法律适用模式的缺陷。在进行审判理念与制度的重构时必须基于法律适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引进新的审判沟通理念,以调和法律适用模式带来的审判正当性危机。审判沟通模式包括诉讼和解、简易程序、证据展示与交换以及诸如量刑建议在内的体现当事人双方沟通对话的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行政诉讼调解具备了正当性。  相似文献   

16.
论审判公开的形式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 ,人们对审判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 ,主张应公开法官对案件的不同评议意见 ,要求审判“彻底公开”。本文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次对审判公开作出了新的理解 ,认为判断审判的“半公开”和“彻底公开”的标准不仅仅是公布法官的不同评议意见 ,这只是审判实质公开的一个方面。审判形式公开和实质公开相结合 ,这应该是我国落实审判公开制度时首先需要具有的理念。但并非越公开越好 ,应当界定公开的合理范围并确定适当的公开途径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进行了严肃的审理与庄严的判决.但是过去史学界对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研究较多,而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研究不够,甚至重视不够.本文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设立的历史背景、审理南京大屠杀案的过程、特点及其重要意义作一阐述,指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案,具有合法性、严密性、典型性与宽严结合的政策性等特点,其所确认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战俘与平民三十万人以上”,具有不容置疑的历史权威性.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有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不能替代的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需要监督 ,否则就会产生腐败。司法机关依法行使独立的审判权和检察权 ,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于一切国家机关之上。它是国家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但是 ,这种监督目前尚存不少问题 ,如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为了确保司法独立 ,同时又要对其加强监督 ,这就需要理顺体制 ,确保司法独立 ;强化人大监督 ,确保司法公正。在强化人大监督方面 ,要力求做到 :提高审议质量 ,全面推行“两制”、强化执行检查、重视司法评议、开展个案监督、以及搞好人事任免等  相似文献   

19.
刘淑君 《兰州学刊》2003,(5):115-117,198
新闻监督对法院的公正审判和提高审判活动的透明度有着积极作用。新闻监督规范的不完善对法院审判独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主要原因是新闻监督的不规范状态和审判体制改革的滞后。确立新闻监督审判活动的原则 ,完善新闻监督规则 ,是合理界定新闻监督与审判独立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剩女"这一话语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迅速走红,与各类媒体的偏好和持续塑造有关。事实上,"剩女"话语并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中呈现的"剩女"形象和现实社会中未婚男女的实际并不相符;媒介建构"剩女"话语是男性媒介话语权运作的结果;"剩女"话语被受众广泛接受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择偶观念密切相关;"剩女"话语传播背后是民粹主义盛行的中国传媒文化。媒介在建构和传播媒介话语过程中的失实和偏颇,不仅造成大众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评价,也有碍我国媒介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迎合和阻遏商业媒介低俗化冲动的力量同样来自受众,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倒逼大众媒体创造和传播专业健康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