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类的智慧,依赖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智能因素加之其数量的巨大,是一种极其伟大的组合,正在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自然环境。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和ZI世纪初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现在人类正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生…  相似文献   

2.
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环境伦理学所设定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分析了环境伦理学以生命中心主义为前提、离开与人的关系孤立地考察非人类生命体的内在价值所导致的种种谬误,不同意其反人类中心主义、反人道主义的性质。作者认定人不仅和其他生命体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能动的,在改造环境中适应环境,必然对自然系统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因此当今人类为实现自身价值,在对环境自觉改造的同时要给这种“破坏”以有意识的补偿,人类就是在这种改造与补偿的双重过程中存在与发展,不断求得真善美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人类存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开放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组成,以匝达到一些目标二组织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任何社会组织,无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作为管理职能的公共关系,在这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它正是把组织与其所在的环境关系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来研究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联系之中.这种联系一方面是他物联系,一方面又是自身联系,从而形成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的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关系.公共关系就是众多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的产生、发展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总结了当今世界几种民族经济的文化类型,探讨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熵──概念、方法、定律、宇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熵日益受到各界的密切关注,日益引起人们的浓重兴趣。熵的研究令人瞩目。本文对于熵的研究框架是:把熵作为一个概念,研究其涵义;作为一种方法,研究其应用;作为一个定律,研究其意义;作为一种宇宙观,研究其启迪。一、作为一个概念虽然早在1824年,法国年轻军官沙迪·卡诺研究热机时就发现了媳的基本原理,但嫡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4年才正式提出来。之后,嫡这个概念表示系统是什么状态,具有什么涵义,不时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并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有益于从广角度和深层次揭示社会经济的变迁态势。近代以来,以对外开埠通商和新式工业在城市兴起、发展为契机,传统城乡关系开始转型,旧式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城乡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二重性关系成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方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半殖民、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又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对乡村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致使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低熵社会:低碳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是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应对方法和手段。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类为了追逐财富对环境投入巨大能量,彻底打破人类原生环境系统的能量(热能)结构平衡,及因此产生巨大的无效能量——“熵”所引发的。人类只有站在环境伦理道德的高度上,改变世界观和人生观,令生活目的和生产手段回归自然,减少能量投入,减缓熵流积聚,自觉建立一个“低熵社会”,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才有永远实现和谐共存、共生、共同持续发展的可能和机会。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在对发展和可持续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一个逐渐清晰的的课题是:人类必须寻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小对后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威胁的新的发展模式。时至今日,人类已从以往过失的反思和对自然资源约束现状的焦虑中,  相似文献   

10.
人类诞生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的发展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又直接,间接地成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研究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因素,对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伊懋可教授所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从中国环境变迁的角度来解读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人类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远离了自然,却又越来越剧烈地干预了自然,结果导致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极限被打破。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人类必须正确处理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0月28~30日,第二届人类发展论坛——"环境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和法国威立雅环境研究所共同承办。作为会议的部分成果,本专栏的两篇文章主要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贸易、城市化与环境"展开讨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环境问题及其对策。阿玛蒂亚.森教授在其题为"贸易、城市化与环境"的主旨发言中就如何看待和解决贸易、城市化与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他指出,贸易、城市化与环境问题,应该首先被放在承认贸易和城市化等因素在促进人类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更广泛而长期的背景下去考虑。他相信,全球契约是解决气候变暖的有效方法。然而,"通过接受有约束力的规定能使整体污染水平下降,而使大家都获益。但是,不同的契约对各方所承担的负担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无视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减贫的需要以及能够提供用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所需的资源的能力,而对各国强加一种机械的限定,实为一种愚蠢和不公平的做法"。尽管贸易和城市化在促进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们对于环境的影响。本专栏的另一篇文章《环境与人类发展:一个文献述评》通过对相关重要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从人类发展的视角审视和分析了贸易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于人类发展所具有的内在和工具性价值。从人类发展的视角审视环境问题更有助于我们寻找有效应对目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突,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许多学者从经济对道德的根源性上阐释道德观念的变化与发展.并致力于探寻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道德伦理体系,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诚然,道德的发展最终受经济关系的制约,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体系和理论,但道德决不仅仅是作为为经济论证和辩护的工具,为经济服务的手段时才有其存在的意义。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品格,它是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是真善美的统一。一、过招与真的统一道德是调整人与人…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前提和物质手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在观念上重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又要在实践上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协同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资源、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协同统一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环境价值: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价值是考察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必须借助的一个概念。环境价值有三个层次:一是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对人类发展和完善的作用和影响;三是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具有内在价值。环境价值具有整体性、长远性、不可替代性和不易度量性的特征。环境价值由于产生、创造的途径不同而表现为原生环境价值、次生环境价值和货币环境价值三种价值形式。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其地位不能彼此替代。  相似文献   

17.
法孽生在人类社会自身之中,作为对现实社会关系抽象与确认的产物,它在人的主观能动的介入下,将一般社会关系明晰为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政治、经济、财产、家庭、契约等各个方面,揭示出每一类关系的共通特征,并确定其中所属的各主体行为的属性及其模式,制定成行为准则,使社会得以按照理性的价值目标运转和发展,从而使得人类社会成员得以生活于法的环境之中。本文认为,法在确认、抽象和概括社会关系方面必须基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演进规律,尊重人类传统习俗和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有着较紧密的关系,文化是连接人类与环境的中介,作为一种适应方式和调适机制,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革命、改革、发展——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跃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改革、发展(科学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世界观与价值论的统一,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其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主要是扭转占有方式;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其目的是调整交往方式;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自觉体现,其目的是理顺分配和消费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革命、改革、科学发展都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史学的历史批判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史学是对20世纪西方史学的继承与发展,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考察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社会与之存在于其中的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演变及其后果.明确的批判态度是其显著征候,尤其对西方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批判最为集中和猛烈.目前的环境史学正突破始初的道德诉求和伦理色彩,深入到文明发展和环境变迁的动态过程之中,全面探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人类拯救地球家园并自救的探索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综合了新社会学与生态学取向并立足于具体研究的环境史学批判,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