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基于审计费用对不同类型盈余管理的差异性反映,研究了高管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对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高管货币薪酬激励能显著抑制其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降低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的反映系数;但这种现象在高管拥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表现较弱。尤其是当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较小时,股权激励反而导致高管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增加,提高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的反映系数。本文通过区分盈余管理的类型,有助于缓解高管报酬有效激励观和盈余管理风险观的理论争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控制权市场理论,研究控制权转移公司高管为应对离职风险而与买方合谋策略及其后果。研究发现,公司控制权转移前存在向下盈余管理;且公司盈余管理越严重,股权转让价格越低,控制权转移后高管留任福利越多;特别地,国有公司民营化前更显著地向下盈余管理,且转让价格更低,民营化后高管留任、加薪福利更多,公司业绩更好。研究表明,在资本市场不完善且公司治理不健全条件下,高管通过向下盈余管理协助买方降低受让成本以换取个人福利的行为更严重;且控制权转移前的盈余管理策略使控制权转移效率玄机更大。本文拓展了控制权市场理论,丰富了股权转让各主体博弈、目标公司盈余管理及民营化效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管理者异质性基础上,运用相似吸引理论,研究了高管团队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关系如何受到管理者权力和激励、控制人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长—总经理性别和学历差异会导致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董事长—总经理任职时间差异则有助于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而董事长—总经理年龄差异则不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长—总经理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关系受到了总经理权力和激励、控制人性质的影响.本文为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乃至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重视高管价值的呼声渐高,国企高管的薪酬也大幅提高,在我国现有产权制度和经济水平下,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引发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从高管薪酬、高管权力、高管变更和高管晋升角度分析高管激励因素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只有站在高管的角度设计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才能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审计费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审计费用越高,上市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与高管无政治关联的公司相比,高管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管政治关联削弱审计费用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但并未削弱其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提高审计费用可以更显著地抑制其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此外,相对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收取较高的审计费用,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分析显示,审计费用主要通过提升审计质量来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文章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外部审计与政治关联的博弈结果,为优化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理报酬契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系统论证了经理报酬、盈余管理和董事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度的数据,对经理报酬业绩敏感度与盈余管理、董事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对经理报酬业绩敏感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当经理报酬契约基于会计业绩设计时,经理有动机为增加其报酬利用盈余管理调增了会计收益。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尽管董事会对经理的选聘、报酬契约的合理确定和会计业绩的真实性负有重要职责,然而董事会并未对会计收益中包含的操纵性应计利润部分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真实的会计业绩确定经理报酬,显示出董事会并未很好地履行股东赋予其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研究认为基于会计信息的高管薪酬制度安排是高管实施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本文以新股发行过程为特定的研究背景,实证考察发行公司会计信息对高管薪酬激励产生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2001-2007年的新股发行公司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下,公司高管通过盈余管理显著提高了货币薪酬水平。第二,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与没有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相比,前者现金流量的平均水平显著较低,而操控性应计的平均水平显著较高,表明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公司很可能普遍存在收益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了其股权激励价值。近几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高速增长以及相关约束机制的缺乏很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军经历影响高管行为选择和管理风格,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采用2004-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样本,以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审计意见类型作为反映公司治理的代理变量,本文实证分析了高管从军经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有过从军经历的高管所在民营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及实施盈余管理的程度相对更低,国有企业则不显著;制度环境影响高管从军经历的治理效应,表现为所在地区政府干预越弱时,高管从军经历对于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作用越大;高管从军经历与MBA教育在影响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方面具有替代效应,且从军经历具有更为重要的稳定影响;管制行业民营企业高管从军经历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对理解我国企业高管从军经历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拓展高管异质性影响公司决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管理者留任影响控制权变更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管理者留任是否影响控制权变更,通过分析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过程中的交易价格溢价,研究企业高管是否存在压低交易价格换取留任的自利行为。我们对1993~2005年共13年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管理者留任将影响控制权变更,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溢价越低,董事长和总经理留任的机会就越大,全体高管人员留任的比例也就越大;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在控制权变更过程中谋取私利的行为更明显;与非控制权转让的公司相比,国有企业董事长的留任会降低控制权交易的溢价水平。本文为规范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沉  李哲  王磊 《管理科学》2016,29(4):29-44
两权分离导致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公司实际经营信息的流动,使信息使用者不能有效判断盈余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管理层具有自利行为动机,管理层薪酬激励大多依赖于经营业绩指标,管理层控制权的增加使其对公司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及成本等的控制能力增加。随着外部监管环境和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较大,被外部发现的概率较高,给管理层带来较大的私有成本。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操控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本和酌量性费用等实现操控报告盈余的目的。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管理层自利行为视角,实证检验管理层控制权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2003年至2014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A股数据为样本,使用ROYCHOWDHURY模型计量真实盈余管理,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不同符号组合衡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采用STATA 11.0软件及多元线性回归加以分析,检验管理层控制权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企业生命周期对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发挥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控制权的综合指标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指标及维度指标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生命周期对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在成长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更强,显著高于成熟期企业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验证了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探析管理层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必要性,丰富了企业生命周期、管理层控制权和真实盈余管理相关实证研究,对于提高投资者保护、降低管理层控制权负面经济后果及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中的作用。首先通过管理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分析发现,当机构持股比例很低时,机构不存在监管意愿,只有当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才会积极地监管盈余管理。其次,以2004-2006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持股比例13.07%是机构投资者是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临界值;盈余管理程度与机构股东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上市公司中机构股东数量的增加,机构的监管效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并购浪潮中业绩补偿承诺日渐盛行。通过手工匹配2012年~2017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并购事件与业绩补偿承诺,实证检验并购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是否会诱导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更倾向于提高并购后的盈余管理水平.同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承诺业绩的完成情况有关.具体表现为:当业绩承诺第一年未完成时,上市公司在下一年有继续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当业绩承诺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均未完成时,公司则不再提高下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此外,业绩承诺第1年或业绩承诺第2年发生“精准达标”的公司仍然会在下一年提高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并购后1年内进行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和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在使用业绩补偿承诺后更倾向于提高盈余管理.当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发生“业绩变脸”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作为盈余管理的新动因,丰富了业绩补偿承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司发生高管变更与公司的业绩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公司高管变更中往往伴随着盈余管理行为。对高管变更与公司业绩、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纳入分析框架,研究上市公司发生总经理变更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理论分析表明,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负向盈余管理可“一举多得”,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却可能会“损公不利己”;而在后续年度利用真实活动正向盈余管理虽会“损公”却可“利己”.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5-2010年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不存在利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新任总经理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总经理变更当年,如果董事长也发生变更,则上市公司在变更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程度更大,在变更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程度也显著更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以2007-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特有监管制度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正相关,审计收费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因此,监管机构应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提供更高水平的盈余质量,应更多地考虑通过修改和完善会计准则、加强监管等措施来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柳建华  徐婷婷  陆军 《管理科学》2021,24(10):82-105
在我国并购浪潮中业绩补偿承诺日渐盛行。通过手工匹配2012年~2017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并购事件与业绩补偿承诺,实证检验并购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是否会诱导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更倾向于提高并购后的盈余管理水平.同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承诺业绩的完成情况有关.具体表现为:当业绩承诺第一年未完成时,上市公司在下一年有继续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当业绩承诺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均未完成时,公司则不再提高下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此外,业绩承诺第1年或业绩承诺第2年发生"精准达标"的公司仍然会在下一年提高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并购后1年内进行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和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在使用业绩补偿承诺后更倾向于提高盈余管理.当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发生"业绩变脸"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作为盈余管理的新动因,丰富了业绩补偿承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3-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公司发生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时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发生高级管理层变更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当年存在较严重的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此外,对于发生了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司,如果其控股股东是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所属国企或中央直属国企,则其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大股东的制衡度越大,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也将越小。研究结果还显示,当发生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时,上述因素对公司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企业的管理者利用处于公司内部的信息优势,会产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有损公司价值的盈余管理动机。该文以2011年至2013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高管薪酬及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高管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9.
刘娥平  施燕平 《管理科学》2014,27(5):91-103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影响公司的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大小,故发债公司存在基于评级的盈余管理动机。选取2007年至2012年发行公司债券且具有信用评级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发债公司获得首次评级之前盈余管理的分布状况,运用OLS和oprobit回归模型验证盈余管理、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与首次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发债公司在获得首次信用评级前,正向的盈余管理程度持续上升,评级后出现持续下调甚至为负的现象;控制公司正常应计利润后,发行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首次信用评级之间正相关,且主体信用评级表现显著,说明评级机构的决策受发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另外,债券收益率与信用评级负相关,而考虑盈余管理与评级之间交互项的影响时,市场参与者面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将要求更高的收益率加以补偿,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减弱了评级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异常操控性项目的计算方法度量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以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对机构投资者明细类别的检验结果发现这种相关关系在投资基金、证券公司、QFII、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这5类机构投资者中均存在,但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银行持股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按照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股权分置改革和终极控制人性质的分组检验结果表明,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中均存在,且相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更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整体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