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有着深刻的分析.他们从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从历史尺度看,资本主义所推动的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从价值尺度看,资本主义所推动的全球化又是非人道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消极的.他们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中形成的,他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三种空间形态,并依次形成了三重批判视角:城市空间批判、社会空间批判和全球空间批判。在城市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引起的城乡空间对立,阐释了城市空间中阶级对立、异化劳动等矛盾;在社会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的不公,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形态必将被社会主义空间形态代替的历史规律;在全球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全球化造成的空间地理失衡,号召落后国家打破资本主义的空间霸权。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化,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打破资本对空间的垄断。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两种经典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其任务是根除经济危机;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异常波动,任务在于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劳动者绝对贫困,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彻底消除经济危机的办法是生产关系变革;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消费倾向降低,实质是有限需求不足,治理经济危机的办法是刺激消费需求。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规律为视角,把经济危机作为社会问题,理论视野更为宏阔;凯恩斯则以经济发展规律为视角,仅把经济危机视为经济问题,理论视野及适用范围相对局促,从而影响其理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矛盾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发展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不完全吻合,但当代资本主义的不断改良、修正,以及“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使得其社会制度中蕴含的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多,这无疑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终将无法改变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之后指出: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由于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这就决定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和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在于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革命理论,论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性的同时,也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建立在物质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历史不外是人类各个世代的依次更迭,每一时代都以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阶段为基础;人类只能提出符合一定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改变,人们摆脱以往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关系,建立起受人们联合调控的非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把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当作一般的“历史哲学”和抽象的“历史目的论”、“历史终结论”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是以“双重自由的”雇佣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并且,在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渡,是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出现的。一些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则表明:资本积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互动。不仅会使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形式隶属长期延续下去,而且会重新创造出各种形态的非自由劳动关系,以维持资本的赢利能力。这些研究证实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和在特定条件下退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实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机器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客观过程。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这种工业化是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因而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已经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中心环节。所谓工业化历史实质上是生产力变革和革命的历史。生产力的革命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变和部分质变,进而影响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变化。抓住这一中心环节对于了解和把握各种关系的联系和变化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时,就是从资本主义手工作坊内部协作、手工工场内部分工到大机器工厂制度的建立这个工业发展历史入手的。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也是以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的历史为基础进行具体分析的。资本主义进入电气化时期,列宁又详细地论述了电气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其巨著《资本论》中,他以当时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发展为背景,阐发了大工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系的生成、内在矛盾的加剧与伦理关系的解构的深刻影响,其中蕴涵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科技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人类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得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及对它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 ,指的是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对整个资本主义阶段的跨越。中俄革命前夕 ,资本主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中俄革命胜利及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跨越论的历史证实。现实社会主义既不同于由后资本主义进入的社会主义社会 ,也不同于马克思所讲的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后所进入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第一次在理论上回答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 ,如何进行历史定位的难题 ,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深刻揭示了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给予继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封建制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而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这样论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1852年,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写道:“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后来,马克思更进一步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改。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实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这是历史的必然。理论上恩格斯总是积极配合丰富马克思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在面临的任务、追求的目标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为自己社会理想的实现设计了不同的途径:马克思诉诸科学理性和阶级斗争,陀思妥耶夫斯基寄希望于东正教的道德说教。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历史贯穿着马克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社会思想的对立与斗争。今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真正走到了自己的历史尽头,共产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是由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飞跃到物质生产的彼岸——人的自由王国,需要人类在灵魂深处完成一场革命,以改变自己的价值目标。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景中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起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范围有何不同?理论界尚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当代高科技革命的特点对邓小平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在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是以物质生产范畴为逻辑起点,而物质生产的两个维度(一是物质生产与社会的生成和发展;二是物质生产和人的发展与解放)则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两条相互交织的逻辑线索。在物质生产范畴基础上派生的一系列范畴的联系和转化,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系统。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阶段性规律(自由竞争阶段)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科学体系。一般、个别和特殊这三重逻辑共同指向一个理论目标:社会解放与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