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录彬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
关于汉语复音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仍存在误区。因此,对于复音化的判定标准、性质、具体进程等方面还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判断复音化的程度,除了要对单、复音词的数量进行统计和比较,还应当重视单、复音词在使用频次、义项多少和语体表现等方面的差别。复音化不等于双音化,复音化也非汉语词汇发展的单一趋势,在表义丰富和经济原则的双重作用下,汉语词汇一方面会从单音形式向多音扩展,另一方面也会从多音形式向双音或单音简化。另外,复音词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在迅速消亡,真正留存下来的复音词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2.
邱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
中古时期处于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而词汇的演变与时代背景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分析和揭示了中古时期呈现出的具有多重特征的复杂社会背景对词汇的影响,包括提供新词产生的需求、丰富新词的产生方式、促进词语的交流传播和加速词汇系统的调整等.剖析了中古时期的复音词是如何占据和巩固了在词汇系统中的优势地位的,从而论证了社会因素对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推动理据. 相似文献
3.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孔颖达的语辞说──兼谈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人孙良明汉语虚词研究,源远流长。如《公羊传》《谷梁传》解说“春秋书法”已表现出对虚词用法的说明①,宋代开始,“虚字”术语厂为使用②。两汉到唐以前的典籍中也广泛的涉及到虚词问题,有相当丰富的虚词解释材料。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4.
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与世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样,数千年来,汉语的三大组成部分——语音、词汇、语法也经历了沦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汉语词汇的音节构成上,就是由单音节逐步发展为双音节。汉语词汇为什么会由单音节转变为双音节?汉语词汇又为什么绝大部分只能转变为双音节而不是多音节?这是汉语史研究者长期关心的问题,也是文字改革工作者饶有兴趣的课题。汉语词汇由单音节转变为双音节这种倾向,早在甲骨文时代即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初露端倪。从殷墟甲骨卜辞和殷代铜器铭文来看,当时汉语词汇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单音节词,而复音节词则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屈指可数,如“上帝、刍正、乍册、今日、易日”等等。到了西周、春秋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在铜器铭文和《尚书》、《易经》、《诗经》、《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出现了一批复音词。以西周铜器铭文为例,就有“甬甬、乔乔、臣妾、且考(祖考)、鳏寡、子孙、二三、对扬、丕显、夙夕、夙夜、出入、进退、小大、多寡、远迩、左右、甸车(田车)、善夫(膳夫)、学宫、既望、威义(威仪)、百生(百姓)、三事(三司)、册命、不吊、不廷(不庭)、师氏、者侯(诸侯)、 相似文献
5.
孙永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原因。双音节化在汉语史上的作用是重大的。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为汉语创造新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汉语拼音方案应该简化──兼谈文字改革的突破口伦连瑞,杜寿杰,李静一、提出问题的依据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于1956年颁布实施。该方案对于注字正音,横排横写,推广普通话,都起了积极作用,也为汉语拼音化指明了方向.但是,方案存在着拼式太长... 相似文献
7.
侯一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在拼音文字中,人名起得好坏主要看音响效果和寓意,而中国人的名字由于汉语和方块汉字的特殊性以及汉字文化的关系,起好更难,意境也更深.本文提出评估汉语人名的三个标准,即,一、声响效果,要响亮、好听、容易上口;二、书写效果,要易写、易认、易写好;三、要有一定的寓意,寓意要雅而不俗,含而不露,推陈出新。满足这三个标准的即为人名中之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8.
邓志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古代汉语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和句法格式.<幽明录>正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其结构模式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复音词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永恒轮回说”并非“历史循环论”──兼谈尼采的超人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浩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文章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和古希腊哲人赫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历史循环论"并非一回事,切不可将两者等同。要了解尼采"永恒轮回"的真实意义,只有通过对其超人哲学的准确了解才能把握。尼采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真理,但人"不能靠真理活着",这就要把"意义"赋予人生,全部人生意义是建立在人可以创造出一个人比人更高本质的"谎言"基础上的,有了这一目标,有了这一对人生意义的评价,人才能勃发出强有力的生命意志,才能创造和自我超越。当然,无论我们怎样宣扬人生的意义,但人难免一死,为了消除人对死亡这一必然的恐惧,并作为对"强力意志"解释的补漏,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思想,目的是为了证明生命意志的丰盈和生命的不可摧毁。"永恒轮回"实质上是一句尼采让自己和别人相信"人和永恒结合在一起"的善良的"谎言"。 相似文献
10.
叶桂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不少失误。我认为,从哲学上进行反思,这些失误无不同背离实践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关。为了完成体制改革的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一、主体性原则首先不是着眼于物而是着眼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它的研究重点不是脱离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抽象的“本体论”,也不是在实践活动之外的单纯认识论,而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论。为了同一切旧哲学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新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表达了这种新世界观的立场,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相似文献
11.
梁鲁渤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6,(2)
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兼谈盐城人学英语梁鲁渤要学好英语语音,一般地说来,应该多听、多模仿、多练(念)。多听就是通过听老师读、听录音、听广播来训练耳朵,提高辨音能力。离开了听,一切语音练习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多模仿对于有了一定的母语语音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汉字创始以来,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明显地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走着两条不同的研究道路。一、对语音音系自身的研究与应用从汉字的造字和应用来看,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以象形为基础,所创造的汉字一般讲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象形”“指事”“会意”中有音。假借摆脱了汉字形体表义的束缚,使汉字走上了表音的道路。假借字(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同音通假)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汉语中的同音字和音近字,对语音的表义功能的深刻认识。形声造字法,是自觉地运用汉字的表义功能和表音功 相似文献
14.
徐定宝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1)
黄宗羲以气本论为思想武器,对理学与心学进行了全面的反省与批判,并试图于物质与精神间构筑起可以互为贯通的思辩桥梁,尽管这样的探索最终没有成功,但在其哲学批评与思辨整合内所蕴藏的精妙阐述与闪烁着辩证光彩的论证,当视为中国古代思想库中无价的精神瑰宝。 相似文献
15.
王春波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Z1)
证人出庭作证作为一种最为直接的、最为公开化、最具科学性的证明形式,对于查明案件真相、正确适用法律、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等诸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这一为诉讼法所规定的作证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却经常的为书面作证的方式所代替。如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在1994年1—4月间采用普通程序所审理的20起刑事案件中,应出庭作证的证人为125人,实际出庭作证的却只有9人,不出庭作证的人数占应出庭作证人数的92.8%。①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笔者认为主要有法律规定本身的缺陷、司法人员认识上的偏差、证人履行出庭作… 相似文献
16.
丁雪欢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谈现代汉语教材的更新──兼评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丁雪欢(汕头大学文学院515063)“现代汉语”是高校文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传统课程。几十年的汉语教学虽然对于培养学生语言修养及提高其语言技能起了一定作用,但细究起来,其实际效用究竟多大,仍是一个值得...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主题词表》(以下简称《汉表》)是一部供标引所有文献的大型综合性叙词表。它的使用对象和编制目的是:“既可成为综合性图书资料单位的使用工具,又可成为专业性图书资料单位的使用工具,使之成为在全国范围内,今后建立统一的主题检索体系的基础。”①经过近15... 相似文献
18.
19.
谈汉语单复句学说“源”“流”的方枘圆凿关系长期存在——兼说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1):62-71
汉语单复句学说“源”出自晚清学者严复(1904)著《英文汉诂》.严氏将英文的Simple、Compound、Complex分别译为单简句、合沓句、包孕句,并将后二者合并名繁句.严氏简句、繁句之分是据英文动词变化有定式、不定式之别而产生句法功能迥异的Clause(分句/子句)、Phrase(动词短语).汉语动词“无变”,不存在分句/子句跟动词短语之别.所定分句/子句实是一种短语——主谓短语,跟动词短语句法功能相同,且可互为结构成分.仿严氏书简句、繁句二分引以为“源”导出汉语单句、复句二分之“流”,是机械引进、生硬照搬的方枘圆凿.这种“源”“流”实践分析的方枘圆凿现象存在从1920年至今有90年,是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大误会”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认为单复句是世界上一切语言公有之“大同文法”,“天之当然”存在于汉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种种单复句划界理论是这种“大同文法”观的再反映.种种方法无一种能分清单复句,是理论分析表现出汉语有单复句这一“历史性的大误会”在当今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构词图式“X说是”包含“别说是、莫说是、慢说是、甭说是”等四个递进连词,表示“用以贬低某一事物的重要性,突出另一事物的重要性”“,联系项原则”和信息结构是形成“X说是”复句语序的主要动因。语义量级上,递进连词“X说是”所处复句前后项构成了关于“可能性”的语义量级,“X说是”处在表可能性更大的分句中。历时演变上“,别说是、莫说是”是通过词汇化而成词的“,慢说是、甭说是”是通过类推机制而成词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