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巫建忠 《学术论坛》2005,(10):124-126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上要求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成为法律文化的承载者。法律文化的社会化是目前高校教育培养合格成员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文化观念、法律文化素养,使法治社会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最终养成其法律理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
法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利用法律来处理事情或者事故的能力与素质。大学生是具有知识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有部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已同时代脱轨,需要加以提高。本论文基于法律素养的内涵,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作了综述,并对其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就提高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不仅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权利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参与法律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4.
法治在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手段,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成长为有能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接受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素养。2021年,高校思政课中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正式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增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等法治教育相关内容,进一步推进了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这是实现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际需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治观念。大学生作为国家今后发展的主力军,应当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这样才能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最近几年通过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身的法治观念比较薄弱。高校怎样才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其法律素养,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法德合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德治意识,将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事,将影响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法律基础课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为此,应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能力四个层面正确界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内涵,通过直接教育法、间接教育法和刺激教育法等手段和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8.
范忠烽 《南方论刊》2010,(8):44-45,54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生活的基本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他们的法律意识状态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法治走向和法治水平。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大学生犯罪心理教育与预防,也有赖于整个法律环境的净化。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各国法律文化。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体性标准,构建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确立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治教育中法治型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 ,应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对法治型人格进行科学界定 ,并通过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和外化为法律行为两个阶段 ,达到塑造大学生法治型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