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的名作《月牙儿》向读者展示了母女俩在生活重压下一步步走向堕落,沦为暗娼,走向人生毁灭的悲剧过程。其通过"我"、"母亲"和"小磁人"三个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采用女性独特的视角、散文诗化的语言和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展现以母女两代为代表的处在社会底层卑微妇女的残酷生存境遇,表现其悲剧的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因此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都更深化其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池莉的近作《生活秀》和《看麦娘》都是塑造了两个并非母亲的母亲形象 ,这个特别的现象 ,表明作家对母性问题的关注。相比之下 ,《看麦娘》的母性主题 ,其意蕴更加丰富。小说将几位不同类型的母亲放在不同的社会转型期当中去表现 ,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与个体心理结构所产生的碰撞和变异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 ( 1 898— 1 948)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师 ,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语言洗炼、文笔秀丽 ,呈现出优美、自然、细腻、流畅的独特风格 ,最为凸现的是其女性化处理生活的艺术。他以一个男性对女性独有的情愫或以女性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审美要求观察周围的生活。最为有力的明证是他的散文《女人》中的几段话 :“老实说 ,我是个喜欢女人的人 ,……女人就是磁石 ,我是一块软铁。”“在路上走 ,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嗅着花香一般 ,直攫过去。……我到无论什么地方 ,第一总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为何要对女性情有独钟呢 …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华裔文坛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接骨师的女儿》正是谭恩美最具自传性的一部,也是描写母女关系最深刻的一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交织着现实与梦幻、过去与未来,真切地描绘了主人公与母亲、祖母三代母女情,而小说所展现的两对母女关系也有着种种的相似性,都包含了一个女儿对母亲从背叛到认同的曲折过程和痛苦、纠结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蔡郁婉 《北方论丛》2022,(3):115-122
母亲神话往往将母亲描述为贤惠慈爱、牺牲自我的形象。近年来,女性创作者开始了对母亲形象的重新审视。国产女性电影亦不例外。电影《嘉年华》《送我上青云》《春潮》都涉及了对于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再思考,塑造了反神话的母亲形象。在重审的基础上,电影之中的女儿们纷纷反叛母亲,意欲成为与母亲不同的新女性。但电影对母亲的审视却悬置了对造成母亲之卑劣和不堪之原因的追问。这一割裂的反思遗憾地使女儿们陷入了“厌母症”的泥潭。在《送我上青云》《春潮》之中,女儿们都在背离母亲的道路上遭遇困境。但《嘉年华》却富有启示性地告诉我们,理想的母亲镜像对女儿突破困境与禁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呼唤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讨母女关系的作品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母女关系叙事作为女性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不仅展示了女作家在时间之流中对女性自我所进行的历史审视,更体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拷问和对女性意识的不断追寻。通过对中国当代两位女作家的中篇小说——台湾文坛新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廖辉英的小说《油麻菜籽》和大陆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你是一条河》中母女关系叙事比较,探讨当代女性的自审意识和精神追寻,并试图发现池莉文本对廖辉英文本在女性意识表达上的延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田雨 《中文信息》2013,(7):141-142
母女关系,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谭恩美所有小说中的主线。谭恩美以自己特有的女性笔触,依托家族经历,描写了发生在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种种冲突,表达了她对东西方文化影响下母女关系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与张翎的《阵痛》两部小说以家族伦理寓言神话,女性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对两性个体人性的复杂嬗变进行批判与反思;两部小说诠释纯洁的母性关爱伦理是人类“完整的人”的人性善根,男性“大我”赌性顽疾和着金钱物欲的变异对现世代人性的破坏力。从家族基因遗传对民族性与人类性进行开掘,呼唤现世代人类心性的“母性归属”。以母亲强大自我内在性的、超验性的人性张力,揭示母亲以大地般的坚韧与顽强、博爱和圆融,迸发出的母爱精神的“永恒能量”。  相似文献   

9.
《女勇士》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小说。这部小说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对“我和母亲”这一常规主题进行挑战。本文将从挑战“母亲”的意义 ;小说中讲故事的“母亲” ;小说中的讲述与再讲述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汤亭亭在小说中重构了一种对话式的母女关系 ,并以此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态度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丰乳肥臀》通过对母性的想像分析,力图表现在男权历史中被遮蔽的女性身上的母性光辉以及找回女性失落的自我的悲剧性。进而在小说的深层意蕴上显示了作者对母性文化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各种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几千年以前人与人关系的大变局即由伙伴关系到统治关系,就是从两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全局性的和结构性的。封建社会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权力发展为制度性的一夫多妻制这样一个两性关系的结构性毒瘤,极大地恶化与毒化着家庭亲情关系,也影响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一夫多妻制这个两性关系毒瘤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一些男性的心理结构积淀"妻妾情结",也表现为近现代社会父权夫权政权对人的身体的支配、控制、占有,以及婚姻生活中对男人和女人的双重道德标准。新旧世纪之交以来,在全球化与商业化语境中,又出现了以否定女性人格尊严为前提的权力、金钱、性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跨国的不平等的以女性身体物化为特征的两性关系。鉴此,通向两性和谐乃至社会和谐之路,在于每一个女人与男人的主体性人格的成长,在于对自我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守护。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丰乳肥臀》和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皆将中国19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列为背景,以母亲形象作为叙事中心,书写大家庭的兴衰与人物命运。但这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笔下的母亲史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母性的理解,男性作家莫言认同的是父权制度下的"为母之道",而女性作家任晓雯更偏重于从女性主体角度进行发掘;在叙事伦理上,莫言广泛采用男性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将塑造母亲形象作为其完成消解正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任晓雯运用全知视角兼顾聚焦母亲心理活动,完成伦理判断。究其原因,两性作家在两性文化影响下所站的相异立场、性别话语的不同诠释,以及代际产生的差异性是造成两部作品呈现"同调异曲"现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女性的生命轨迹──评《诗经·氓》、《玩偶之家》、《伤逝》、《克莱默夫妇》中的女性形象郑仁霞《诗经》那个时代,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悲剧《氓》。《氓冲的女人诚实、勤劳、善良、热情,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女人。那个名叫氓的男子掩饰不住青春的萌动,娶了她。不一会儿,婚...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十分关注在男性统治的世界中妇女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将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进食"当作一个象征,诠释了传统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压力。存在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思想和自由的意识。从存在主义角度解析《可以吃的女人》,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玛丽安从自欺状态走向自由状态的发展历程,从而呈现出其作为一位女性回归自我、挑战命运的勇气。  相似文献   

15.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4,(6):110-111
基于张洁一贯的女性主义立场,《无字》无疑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历史性作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经过了执着呼唤理想真爱、寻求女性方舟庇护、揭开两性温情面纱、切号母亲历史的脉搏,张洁的作品是一个诠释两性以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序列,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见张洁对文学和现实的二重世界进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一 一直偏爱阅读以心理刻画见长的茨威格。 不论是那篇描绘少女挚爱心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是那篇刻画赌徒扭曲心理的《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抑或揭露法西斯暴政对人精神摧残的《象棋的故事》,茨威格都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相似文献   

17.
刘波 《兰州学刊》2006,11(4):56-58
本文以陈寅恪所撰之《读秦妇吟》为研究底本,参照各家关于《秦妇吟》失传之说,从女性主义的视觉分析这一公案,解析女性在危难中忍辱抗争的悲壮精神,以彰显韦庄《秦妇吟》中所蕴涵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以第一视角讲述了母女两代华裔移民的故事。谭恩美借由四对母女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移民女性在性别上、民族上和文化身份上被边缘化的境遇,从而表达了对华裔移民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因为女人》写的是柳依依这个"年轻貌美的知识女性"从"纯情少女到旷世怨妇"的悲剧故事,作者以男性且是知识男性的视角,凝视着这段从"纯情少女到旷世怨妇"的成长史。整部书表面上是站在女同胞的战线,实际上却透着"我是男人"优越感。"年轻"、"貌美"、"知识女性"这几个论据,只能算是从有钱男人那里讨口饭吃的筹码而已。小说最后为女人指出了一条路,就是"亲情"模式,作者认为还应该有"智慧"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本风格与创作语境——由小说《喜福会》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敏捷 《社会科学》2001,(11):78-80
《喜福会》是谭恩美创作于 1 989年的成名作。该书以移民家庭内部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两代之间关系的失落与复归为主要线索 ,通过母女轮流讲述故事的形式回忆梳理母亲谱系 ,重新审视和认识彼此。初读这部小说难免因其人物繁多、情节不明显、结构复杂、时空随意交错、文化历史跨度大而略感迷惑 ,但细细读来却欲罢不能 ,不免赞叹作家对语言运用的独具匠心而赋予文本的独特魅力。谭恩美也曾在报社的采访中指出这样一个阅读误区 :人们往往关注于她的小说所反映的美国移民史或中国传统文化 ,而忽视了作为“文学本身 ,即故事、语言和回忆”的美学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