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数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论述了《哈利·波特》的叙事空间及空间的文化意义,并对杜贵晨先生提出的文学数理批评范围进行思考。认为,《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融合物质与世俗的第一空间麻瓜世界和精神与神圣的第二空间魔法世界而成,却生发出超越麻瓜与魔法世界的三大文化意义:童话、文化寻根和英雄成长;在英雄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层面又生发出死亡、爱与成长三大核心主题。《哈利·波特》多"三"的现象显示罗琳对数字"三"的崇尚超出现代人一般意义的数字崇拜而接近原始思维中的数字崇拜。因而,杜贵晨先生对数理批评可以用于全部文学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桑丘是<堂吉诃德>"魔法世界"中的精灵.从性格组合方式上看,傻瓜桑丘是其定型性的精神标记,但叙事者又常常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赋予人物以骗子、智者等更为多元的角色内涵,使其形象呈现复合性特征.在角色定型性与复合性的"矛盾"变奏中,桑丘实现了对堂吉诃德世界适应与偏离的角色张力.正是这种结合着肯定与否定的形象塑造将<堂吉诃德>的"魔法世界"推向了一个更高层面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时空结构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了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风格。小说叙述时空由魔幻世界(巫师世界)和现实世界(麻瓜世界)两个层面组成,在现实与魔幻时空建立了隐喻与象征的叙述关系。在叙述方式上,从魔幻世界的叙事原型和规则两个视角,来解构魔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的魔幻与现实的"双重世界"叙事艺术风格、隐喻与象征相结合和的叙事方式,对疏缓现代人疲惫的心灵、重构人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林白<万物花开>与毕淑敏<女工>虽然题材类似,但却呈现了巨大的美感差异.<万物花开>是表现自我的,是生命自我的自由体验,"万物花开"是物我合一的生命自由象征.林白是生命型作家;<女工>工是表现"她们"的,是对底层不幸的现实书写,是理性自我的普遍性伦理关怀,毕淑敏是理性型作家.她们的心理习惯分属于生命的与理性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世界之中,她们各自依据自己的心理习惯呈现自己的文学风格.各自具有自己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把这两部作品并置起来.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两部作品和这两位作家.  相似文献   

5.
众多关于<哈利·波特>的争议与评说显示了<哈利·波特>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而这种丰富多元性正是主体间性哲学的具体体现.儿童与成人、童话与小说、"复魅"与"祛魅"各个方面的间性表现,为中国当代童话创作中一些时刻困扰着创作者和研究者的诸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问题,童话体裁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启蒙与儿童本位的问题,儿童化与成人化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8,(8):22-23
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斥着巫师、幽灵和魔法的世界。但那个故事毕竟只发生在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可是以下介绍的几个诡秘现象,却是真实的事件,发生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笔者有幸与魔术大师吴苏雄的入室弟子、世界最年轻的5岁魔术师叶益彰一家共进晚餐。看完小彰彰的表演,采访了小益彰的父母、姨妈和外婆之后,笔者不禁感慨:既为吴苏雄先生的慧眼金睛,更为小益彰的聪慧伶俐。自从美国作家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风靡全世界后,很多人都知道了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学校。魔法是小说里的东西,而魔术却在我们身边。魔术是那样神奇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魔术大师吴苏雄却说:"魔术世界处处闪烁着科学的光芒。"吴苏雄先生,艺名"奇乐"是奇幻无穷,乐在其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突出成就不容忽视.代表人物剧作家约翰·辛格在戏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中,以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交错的手法,通过使用模仿盖尔语的英语写作,运用模仿、戏仿等艺术创作手法,对当时爱尔兰民族主义者所认定的现实以及爱尔兰传奇人物和传统吟游诗人语言进行戏仿,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颇具讽刺意味的幽默,而且远离了民族志现实主义,还原了真实的爱尔兰文化,展示了真正的爱尔兰人生活.  相似文献   

9.
"主体建构"是北美华裔作家作品中孜孜不倦的追求.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作品<玛德琳在沉睡>和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拉丽莎·赖作品<千年狐>通过对前文本的重写,进行了主体建构新的突围.前者戏仿了西方经典童话主人公"玛德琳",对压制个体的文化规则进行了颠覆和批判,为欲望主体正名,后者则对中国神话形象狐狸和历史人物鱼玄机进行了移植式重写,以助于建构中国文化主体.两者殊途同归的建构历程体现出华裔主体对现实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1990年,J·K·罗琳开始写一个11岁孤儿浑浑噩噩被带进魔法世界的故事,1997年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到2007年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出版,其间相隔10年。2001年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到此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划下句点,又是10年。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适应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一方面需要本校教师的不懈努力,不断研究探索,另一方面,还要对外开放,适当引入、利用国内外其它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本文在引入并利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犹他州立大学的iLab、OCW和OSW等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对高等学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3.
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系统研究"感性"的学科"感性学",即美学,并且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厌其烦地提到"感性"一词。通过分析其中"感性世界"、"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等核心概念的意义,即可挖掘出"感性"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一方面"感性世界"所体现的美学对象世界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入手,探讨对象世界诉诸于人的"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以实现"感性"的解放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导致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大了战争的代价,也提供了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现实工具;冷战后,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市场化,国际关系重点由政治、军事转向政治、经济,经济相互依存对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但经济是国际关系中的决定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尼采将歌德看作自己超人的原型,尼采对歌德的认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不理解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歌德理解的希腊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另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体现出来的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尼采以酒神来形容歌德;从这个矛盾的评价可以看到,在尼采眼中,歌德过于偏向于日神精神,对酒神精神的理解不足。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被国内研究者所了解,学术界掀起了一场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成就反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潮。该文以萨特的"人学空场论"为研究对象,对"人学空场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在哲学基础、人学基础和唯物史观上与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核心重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内核。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上,马克思的革命战略是建立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基础上,世界视野内的以西欧发达国家为起点的革命互动论。而在实践中,则是建立在“战争和危机引发革命”基础上,世界视野内的以落后国家为起点的革命互动论。这一方面是源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和马克思恩格斯内心对社会主义革命渴求之间的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中期以后,乌托邦发生了分化,在一部分女性创作中出现了语言乌托邦倾向。语言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经验、感情和认识的传递,它已经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它借助于虚构和想象构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一方面,它借助自由抵抗社会压迫,另一方面,还包含着超越黑暗现实、建立理想世界的激情。新时期语言乌托邦以想象的方式坚持了梦想的价值,给后乌托邦的时代贡献了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从"梦"入手分析鲁迅和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小说可以看到作为"醒者",鲁迅比较清醒深刻,他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情的艺术世界,又亲自将这层迷人的面纱揭开,使我们不致沉醉其中.作为"醉者",汪曾祺至善至美的创作追求使他的创作缺乏应有的理智,他用诗意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故乡美好的人和事,沉醉在梦中不愿醒来,作品缺少理性穿透力.两者童年视角小说创作所达到的美学境界也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的真正本质恰恰在于其呈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鲜活意义,使人们获得了真善美所给予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高启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出仕张吴时期、明初为官时期、退隐时期。出仕张吴时期,高启的心态以闲适为主,其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山林气息。明初为官时期,高启的心态以畏祸为主,他一方面向文坛的主旋律靠拢,写作了不少台阁之作,另一方面又用大量私人化作品表达自己的压抑与哀怨。退隐以后,高启的心态以颓废为主,既无法写出较好的台阁作品,也无法像元末那样写出较好的山林之作,最终导致了山林与台阁的双重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