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他者”的翻译: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宣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123-126
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后现代语境中的翻译对知识的再生产、文化身份的建构、全球文化地图的重构起着很大作用。在批判反思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的基础之上,译者应该正确理解和跨越文化"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包容文化"他者",加强文化互动和对话,努力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间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
2.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86-87
“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驻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相似文献
3.
秦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82-87,99
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底层”日益成为倍受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研究范畴。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底层”问题,厘清“底层”研究中尚未明晰化的相关概念就迫在眉睫。社会学分层研究、人类学“他者”研究和史学“庶民”视角是当代“底层”研究的重要理论体系。通过梳理和分析以上学术脉络之下的“底层”概念及其相关研究,发现无明确定义的“底层”概念通常被置于或结构性的或文化的解释框架,二者在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互补有助于理解“底层”和深入底层研究,进一步实现对“底层”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葛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107-111
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东方被预设为与之对立的“他者”,被动地参与西方塑造自我和认证自我的过程,并成为后者建构其主体性所需的“镜像”。美国华人作家严歌苓撰成长篇小说《扶桑》,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却对以上的模式进行了种族和性别上的双重颠覆。本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分析起点,对以上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做联南社区的业主,真的很幸福。”这是浙江省宁波市联南社区业主委员会给业主“发红包”时,业主们给出的评价。2013年1月26日,82岁的业委会主任杨国彦老人率领业委会9名成员在小区广场设点,向小区业主发放红包,红包为价值100元的超市购物卡。当天,联南社区共有900多位业主领取了“红包”。 相似文献
6.
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现代革命知识侵入中国。近代国人在格义或运用现代革命意义时,总受缚于中西革命知识系谱的冲突。康有为围绕着勤王、反对革命排满、主张立宪的主题,积极或消极地运用现代革命意义,并使儒家革命不断地与现代革命知识系谱融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却失去了近代中国的革命领导权。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或立宪派)与革命派联手造成了儒家革命的主体、内涵、道德标准、本质等方面的现代性转型,为推进近代中国特色的现代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7.
王志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138-144
韵高而才短的解读往往是非此即彼的,或者是孟浩然失才,或者是苏东坡失当。其实,苏论十分中肯,也非常精辟。苏轼以韵高为尺度,十分欣赏孟浩然诗歌萧疏淡泊的风格,也遗憾其诗中文化含量的不足。而从其韵高而才短的批评中,我们读出了苏轼的宋人诗美以才为诗的倾向性,读出了他对于学高韵胜诗美理想的自觉追求,同时看出唐宋两代的诗美取向的差异性。虽然苏轼等宋人也以韵论诗,甚至风行韵说,但是,唐宋两代,即便都是对韵的推崇,韵的内涵也不尽完全重合。唐人的韵观,偏于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的蕴藉与神迹,而宋人的韵观,则侧重于淡泊简远的自境与至味。 相似文献
8.
陈福宇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2-115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观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冯晨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彭安湘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06-109
曹魏赋论在经学式微与玄学兴起的哲学背景下,突显出其尚"丽"、重"本"、崇"理"的理论要义和创新调、守复调、开别调的理论批评视阀。在赋论史上,曹魏赋论以创新大于继承的特质开启了中古赋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陈孝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131-133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86-90
鲁迅最初使用“中间物”一词,是他在1920年翻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部分时所选择采用的一个语词。从其最初的语境看,为中国将来出现“真的人”做准备,是鲁迅“中间物”概念的核心内涵。在此意义的形成过程中,纠结着进化论思想与尼采“超人”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潘秋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3):77-82
2011年国庆期间,一批登山者在攀登四川省四姑娘山景区过程中擅自变更攀登路线,从而被困山中,由于变更路线,救援队伍只能盲目搜救全面撒网再加上恶劣环境影响,耗费了大量救援资金。再加上近年来"驴友"户外登山遇险情况的频发,引起了社会关于救援费用承担以及救援机制的广泛讨论。本文从紧急救援以及民法的角度分别分析了救援费用是否该由责任人自身承担,并通过借鉴国外户外救援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我国构建规范的户外救援法律制度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开放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称谓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夫妻称谓,新世纪以来,"老公""老婆"成为流行于视听媒体上的一对主要称谓语。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老公""老婆"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随着说话人的角色、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等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情况,其在视听媒体上的流行热度,不符合社会各群体的实际交际语感,因此它们不可能代替原有的夫妻称谓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杨振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既然""因为""由于"存在差异,这与它们的历史来源、发展演变有关。"既然"由连词"既"与代词"然"词汇化而成,"然"回指性的残存和演变历程中与之配合使用的主观标记词语的增加,使"既然"更适合用于引起主观因果关系,原因分句常置于结果分句前;"因为"由连词"因""为"词汇化而成,它可连接任意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小句,演变过程中原因分句可回答"为什么"的提问,"因为"原因分句常后置;"由于"来源于"根源于",指出事件产生的根源,多用于引起客观因果关系,"由于"句因果分句的位序与客观事件发生的顺序相一致,后置时的"是由于"格式是受演变历程中"皆由于"等的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陆忠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116-119
風中所从的虫,是人们把风筝的形体误书为虫的缘故。《说文解字》解释风的结构,说从虫凡声,许慎以后的人都不知道虫不是虫(蟲),误解风是从虫(蟲)凡声。 相似文献
18.
王东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6)
"六经皆史"并非章学诚首创,但章学诚取各家之长,将"六经皆史"作为一个完整命题提出,将经学从神坛上拉下来,等同于史,反对空谈理论,强调学以致用,在经学独尊的漫长岁月里,"六经皆史"的思想犹如夏夜明灭的萤火,时隐时现,对国人的思想解放具有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2):105-109
很多评论者都基于现实的功利角度去认定张爱玲的创作动机,这样的认识未免狭隘。通观张爱玲的一生,从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来看,无论是小说、电影剧本还是散文,张爱玲始终都是秉持自己之然,有为之无为的思想,以理性和智慧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20.
刘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兴象”和“兴趣”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概念的诗学内涵 ,并认真清理认定了从“兴象”到“兴趣”的沿革流变关系 ,揭示了两个概念分别在殷 王番 诗歌批评和严羽诗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及其现代转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