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库伦一号辽墓是吉林省博物馆1972年6月在哲盟库伦旗发掘的一座辽代晚期壁画墓。这是一座贵族墓葬。该墓保存了大量精彩完好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技巧高超,规模宏伟,为历来辽墓出土壁画所罕见。从绘画风格上看,与唐宋的写实主义画风一脉相承。它是我们研究辽代社会习俗和艺术传统技法的难得的珍贵资料。壁画根据不同内容分绘在墓门、天井和墓道的墙壁上。墓门两侧绘门神,彩凤、祥云等。天井两侧绘山水、竹林仙鹤、湖石牡丹,男仆女侍。在墓道两侧的巨幅壁面上则绘墓主人“出行”和“归来”图。出行图全长22米,描写墓主人出行前的场面。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的古代社会─—新兴平民阶层的崛起与望族的没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吐鲁番盆地高昌故城北面,散布着3—8世纪绵延五百年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现在已经发掘的墓葬总数约500座(年代确切的330座),出土墓志150余方、文书多达2700多件,墓群的规模和出土资料之丰富未见他例。这片古墓群是同一地区相继不断连续营建的墓葬的汇集,从而使我们追踪3—8世纪当地上层社会的变动、探索吐鲁番古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变迁成为可能。本文在前人研究吐鲁番古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所获成果的基础上,拟透过墓葬营建热潮产生、消失的过程(7世纪后半叶—8世纪末),揭示出当地上层社会的兴亡盛衰。…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乌盟凉城县崞县窑乡后德胜村附近的深山沟中,发现一座元代蒙古贵族壁画墓。墓中壁画内容繁富,色彩艳丽,其中许多内容是首次发现。 元朝时期蒙古贵族的墓葬都是极其秘密的,史称“秘葬”,是当今考古界苦苦寻觅的重要文物。这座秘葬墓的发现,揭示了当时的秘葬形式。特别是墓主人与家人在一起宴坎的“宴居图”壁画,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元朝蒙古贵族的生活及其面貌特征和服饰。壁画所绘各种山水草木,神怪异兽以及野生动物,反映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出土的两件唐人互佃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不少租佃田、园契券,据粗略统计不下百件。这些租佃契券形式不一,内容多样,有纪年可按者,自高昌延昌廿四年(公元584年),迄唐大历三年(768年)。本文介绍的互佃契,即其中两件。这两件互佃契同出于阿斯塔那506号墓。该墓以出土迄今仅见的葬具——纸棺而知名于世,所出文书之多,为吐鲁番已发掘古墓之最。此两契同拆自墓主人张无价所著纸制长靴。该墓系1973年秋所发掘的32座古墓之一,发掘简报已见《文  相似文献   

5.
考古发现的西汉壁画墓不多,其中绘有天文图者更少。象西安交大西汉晚期壁画墓这样时代早而且又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图也就仅此一例。以之与《史记·天官书》中的有关文字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这幅图很多方面可以说是对《大官书》中有关二十八宿的图解。 一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是1987年4月发现的,在该墓的主室顶部和四壁,绘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壁画的内容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代表天空、下部代表山川。绘画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升天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粟特文券契看高昌王国奴婢买卖之官文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代西州奴婢及大牲畜的买卖,均须官府发给公验才算合法.唐以前的高昌王国奴婢买卖是否也要经官许可?由于只见有私契而未见到官府文券,通常认为不需经官.但吐鲁番阿斯塔那135号墓所出粟特文<高昌延寿十六年(639年)买女奴契>,却是件经官许可、钤盖官印的公验性的文券,从与汉文同类买奴婢券比较中,发现了许多异同,从同的方面看到了粟特文券契对汉文券契格式的继承;从相异方面看到奴婢买卖在高昌王国时期,同样也要有经官许可、钤盖官印的文券,才合法有效.这应该就是唐西州奴婢买卖"市券"之渊源.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的文物工作者在对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辽墓群中的五座墓葬进行发掘后,获得重大考古发现。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陶器,特别是保存完好的木制家俱和特殊的葬制实属罕见。墓内保存有大面积的人物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有出行、散乐、茶道、蕃汉装束的侍吏和不同形象的彩绘天文图象等。宣化辽墓的发现,在辽代考古中是空前的,对辽代的考古和艺术研究是一次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交河故城与盐山之间的台地上。台地集中分布近两千座古墓葬。除在台地南端有少量的竖穴土坑墓外,其余均为以斜坡墓道洞室墓为主要形式的氏高昌时期──唐西州前期(公元6─7世纪)的墓葬,约有一千五百余座,这些墓葬除少量无封堆外,绝大多数都有封难及家族宝院,地表标志十分明显。在本世纪初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众多的中外学者纷纷踏至吐鲁番盆地进行调查和考古发掘,开展研究。在这些人中,发掘规模最大,工作最有成效,对后来影响最深远的当数中国学者黄文拐先生。1930年黄先生随西北科学考…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出土卜天寿抄《三台词》的校释与冯唐故事话本的传承刘瑞明一1969年,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地的一座唐墓中,出土有卜天寿所写的《论语郑氏注》抄本,抄本末尾另有一些诗词和杂录。1971年12月,郭沫若写有《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一文,后收...  相似文献   

10.
有的学者在库伦一号墓壁画鼓手图说明中云:“描写五个身着汉服的汉人鼓手在主人出行前叉手恭立,这是一种契丹族的礼节。细考索,其实欠妥,叉手很早乃是汉族的礼节。叉手《后汉书·马援传》云:“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言君臣也,用当争谏;语朋友也,应有切磋。岂有知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相似文献   

11.
殷宪 《晋阳学刊》2008,(3):25-34
以大同城东南(平城东南八里)新出土的北魏盖天保墓志志文为据,对墓主人盖天保的籍里、官职、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特别是从志文提供的新资料,“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对平城东南通向中山(今定州)的官道作了详细推考,首次提出自平城直达定州进而南向中原的战略要道总称定州大道,而史书所载直道、莎泉道、灵丘道则是它的异名或分段修筑时使用的名称。从“墓中无棺木,西葙(厢)壁下作砖琳”的记述,对照同时期墓葬,特别是大同地区出土的诸多北魏官僚墓葬的形制,指出在北魏平城中后期,随着墓室的逐步扩大并向房室化、厅堂化发展,葬制也随之更多地再现着夙兴夜寐的现实生活。空旷的墓室替代了局促的棺椁,床榻、灰枕也给行将就木者以精神的慰藉。这种颇具生活意味的葬制可能与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以远的葬俗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参加中日共同考察尼雅遗址的过程中,对勘点选中新发现的一处基地(编号95MNI号)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取得重大收获①。该项成果被选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消息报导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经考古工作者的积极努力,部分墓葬的清理保护已告一段落,现就出土包括“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②及有“王”款字样带流罐在内的八号墓(MS)发掘出土情况做一介绍,并对已整理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不当之处,请专家教正。一、墓葬发现与发掘概况尼雅遗址处新温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河尾间地带的塔克…  相似文献   

13.
馕在新疆的历史很悠久,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是维吾尔族的主食了。产生于古代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福乐智慧》一书,在第三十章《贤明对国王论将领应具备的条件》第2317行中写道:“要为将上供给刀枪、战马、征衣,慑、盐和食物必须丰盈。”①这里,诗作将馕置于食物之首,说明它对古代维吾尔族的生存十分重要,它的意义在一千多年前已为人们所认识。我国文化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区发现了饭,出土基号72TAM149,墓中有残镇一块(编号7)和麦傅一包,大小共12块(编号10)。②12块麦馕一经拼合,就形成了一个残缺一角、直径为1…  相似文献   

14.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梅村 《西域研究》2008,4(2):44-54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喦<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儿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阅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i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初,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了大批年、月、日记载齐全的竹简①。这些竹简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楚国历法的真实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包山楚简证实了云梦秦简《日书》中楚月份的可靠性在包山楚简出土之前的1975年底,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部秦简(日书严。《日书》中记载了一份把秦历的一年十二个月份与楚历的一年十二个月份—一对应起来的“秦楚月份对照表”(以下简称“对照表”)。该表内容如下:“对照表”中的十二个秦月份,除正月以外,其他十一个月都是由数字组成;而十二个楚月份则分别由冬夕、屈夕、援…  相似文献   

16.
战国中期的梳妆用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楚墓出土漆奁有数件,这一件以奁盖外壁绘有图画而著称。该图长87.4、宽5.2厘米,其上描绘26个人物,4乘马车、10匹马,5株树、1头猪、2只狗和9只大雁。历史学家认为,这些人物的组合,表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之间迎宾出行的主题,故命名为“迎宾出行图”,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已知最早的以社会风俗为主题的通景长卷。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十四)@喻琼  相似文献   

17.
重提托尔斯泰的出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悄悄地离开了自己的家。雅斯纳雅·波里亚纳庄园,大门口是两个白色的圆柱体门柱,门柱显得过于粗壮,门柱上方的绿色铁顶就像两顶草帽,这两个像庄稼汉一样敦实、憨厚的哨兵,是阻挡不住总是一意孤行的伯爵主人的。几天之后,托尔斯泰在旅途中受凉,得了肺炎,死在一个叫阿斯塔波沃的铁路小站上。 托尔斯泰的“出走”,在当时震惊了整个社会,曾被说成是“夜半枪声”(梅列日科夫斯基语),在后来也一直是文学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形形色色的“托学”专家们在这个问题上虽然说法不一,但大多将其原因归结…  相似文献   

18.
1995年8月21日—25日,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县召开,来自国内和英、美、日、韩等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出席大会的著名学者有宿白、田昌五、邹衡、严文明、李民、郑振香、王宇信、齐心、罗森(英)、夏含夷(美)、江伊莉(美)、池田末利(日)、丁一(韩)等.本次会议是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分别就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房山琉璃河遗址古城址的年代和性质、燕文化的渊源、内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于北京初始建城的年代距今3040年,多数学者持赞成态度.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一、《史记》等史籍所载武王克商封召公于北燕的史实,表明武王克商之年便是燕园建国之年.二、房山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的克(?)、克盉的铭文,表明该墓墓主为就封燕国的第一代燕侯,进而表明与此基同期的房山琉璃河西周古城址,应是燕国就封时所建城址.它的建造,便是北京始建城的标志.三、依据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惟甲子朝”天象,现代天文历法研究成果推断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45年,距今恰好3040年.  相似文献   

19.
古籍今译,很不容易。我做过这件事,体味到其中的甘苦。现在看见韩石山、高昌讨论这方面问题的文章,觉得他们把事情看得简单化了(文章分见《中国文化报》1999年8月3日及《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5期)。韩君认为古籍今译汉什么意思,译错了或译得不好将误导读者,不如索性不读白话本,直接去读古籍原本及注释为佳。这话本有一定道理,但话说得有点过头,竟认为应当废弃白话本。事实上,今译未可全废。从不懂文言的读者着想,读白话本确有助于读懂文言,理解古籍。我本人小时候读《诗经》,就是从余冠英、陈子展先辈的白话译本读…  相似文献   

20.
赵成群 《快乐青春》2009,(10):12-13
顾炎武(1613--1682),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日知录》是顾炎武考察古书有了心得体会,并把那些体会随时写成读书笔记,时间长了,再将那些笔记进行分类整理编成的书。书名出自《论语·子张篇》。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顾炎武取“日知”二字作书名,反映了他深爱学习的志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