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个人劳动奉献与个体享受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为主要内容,所有这些都为当代青年幸福观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文章根据当代青年幸福观的基本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四个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形成的作用和启示展开了积极的论证。文中的某些观点对于开展现代青年的幸福观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恽代英于1920年11月来到安徽执教,积极开拓各种形式的宣传渠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早期传播;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安徽革命积蓄了重要的青年力量;有意识的面向工人和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群众基础.梳理恽代英在安徽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卓越贡献,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其次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青年,同时努力提升理论宣传的通俗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恽代英关于青年教育的实践与论述为依据,归纳、总结了恽代英青年政治工作的思想与方法,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恽代英不仅是中国青年爱戴的领袖,而且是一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对帝国主义教会教育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教育救国论"的错误进行了批判.通过这些批判,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条晰理清地阐释了青年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指明了青年的发展和教育方向,对当代青年教育具有显而易见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当代青年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引,重视青年价值,肯定当代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青年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升当代青年的综合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构建良好实践平台,为当代青年创造丰富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性启蒙的浪潮。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现代的权利意识和国家意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极具生命力的部分相结合,启蒙中国人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扬弃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探寻中国独特的解放之路。恽代英作为建党初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以其高度的革命情怀,立志通过教育的革命来改变旧中国的积贫积弱面貌,对我国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从儿童与家庭、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学校三个方面探析恽代英的儿童启蒙思想,并探析其对现代儿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共青团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永远跟党走,以青年为本、团结青年、服务青年、代表青年的历史。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青团引领青年的精神基因;从历史逻辑来看,共青团立足时代,在觉醒青年、动员青年、凝聚青年、赢得青年中引领青年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共青团引领青年发展坚持"三性"的内在统一,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的有机统一。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共青团引领青年应该坚守党的旗帜、坚定初心使命、坚信远大理想、坚持面向青年,更好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当好青年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8.
刘峥  罗成翼 《社会科学家》2012,(1):39-41,51
培育当代青年公益精神,提高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时代赋予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深入解读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增强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首要前提;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公益精神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探寻到适合当代青年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构建公益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的新型方法体系并予以实施,是当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关注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身教"相结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导致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弱化;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强化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把培养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重塑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 恽代英(1895.8.12——1931.4.29)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之一。周恩来称他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学习的“楷模”(《回忆恽代英》扉页之二)。恽代英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学习、研究这一思想具有久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其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追求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全人类解放;理论整体立足于“现实的人”、围绕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但是,很少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思考。立足于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我们发现其主要特点有:以人类为本、以非异化状态的人为本、以一般的人与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统一为本、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本。具体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终端,是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节点和平台的另一种常规存在形式。它具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行功能,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发展,并与话语作为教育研究节点和平台构成话语载体论的载体运行功能。把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终端,可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服务,对步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推动作用,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在场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青年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做好青年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担当肩负的历史使命,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恽代英是我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青年的杰出领袖。1921年他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一直坚信不移,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奋斗了一生。恽代英认为,正确的信仰是“引人向上”、催人奋发的动力,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光明之灯”。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从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各种思潮、各种主义中确定一种正确的信仰。1922年,他对一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说:“目前,摆在青年面前的中心问题是,青年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6.
恽代英先后主办?主编或编辑了《道枢》《光华学报》《武汉星期评论》《中国青年》《新建设》《平民之友》《红旗》等刊物? 他主张将宣传群众作为刊物的中心任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主张刊物着眼于研究现实问题,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主张刊物积极引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鼓励学术争鸣和提倡有趣问题之研究,有利于激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强调在办刊过程中努力吸收读者意见,拉近了刊物与读者的距离,有利于读者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恽代英还亲自为所办刊物撰稿,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批驳了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内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思考.对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可作多个关系层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与价值观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思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春梅 《理论界》2009,(8):182-18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担负着实现素质教育的职责,实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是打造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需要在理论上逐步探讨,在实践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紧密联系,而且在实践层面是统一的,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之中。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出发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董昕 《理论界》2012,(4):1-3
老子的"不言之教"思想,既是其对理想教育境界的表达,也是对隐性教育的一种经典表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接,找寻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传播路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价值诉求相契合,"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给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的路径启示。挖掘"不言之教"思想的教育特色和魅力,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