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要讨论幽默艺术,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幽默。我们应把它与更高层次的美学概念“喜”区别开来,又与同一层次的其他美学概念“讽刺”、滑稽”等区别开来。幽默是喜剧中的一个范畴,是喜剧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讽刺、滑稽不同。在笑的领域里,对肯定性事物的缺陷付之同情的嘲笑为幽默,对否定性事物的无情的讥笑为讥刺,单纯而不含道德评价的逗笑为滑稽。老舍也说:“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有更高的企图,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则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1].幽默是老舍语言的一贯风格,较…  相似文献   

2.
胡适《西游记考证》谓《西游记》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其中“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对此,他似是赞赏,又似鄙夷,而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不用深求”。近人据此而批判胡适诬蔑、贬低、乃至否定了《西游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我写这篇文字,对胡适的学术思想暂不作评论,而只是说明:滑稽诙谐、  相似文献   

3.
课题也滑稽     
在冷静中比较、审视诸多的轰轰烈烈后,猛然发觉“学术一旦被行政介入便有许多的滑稽面目”。“学历达标”一纸令下后,原先诸多初中都无法毕业的人,如今却也是专科、本科毕业。其文凭质量不言而喻。就说教育领域的课题也同样够滑稽的了。我发现课题同论文如出一辙,课题反复着论文的滑稽、可笑。在最初的学术自由中,在教师心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滑稽”职业演员可以追溯到古代俳优 ,而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就是艺术滑稽的主要存储体。在漫长的演进历史中 ,原始的艺术滑稽经历了它存储载体的频繁更迭 ,才在 2 0世纪前叶 ,成为了一种独立而独特的表演艺术样式———滑稽戏剧  相似文献   

5.
李立 《百姓生活》2013,(4):59-59
历届奥运会上,除了运动员们的激烈竞赛外,发生在裁判们身上的“滑稽事”也是一大看点。  相似文献   

6.
卢仝以其独树一帜的奇险怪异、滑稽幽默的诗歌风格在唐诗史上自成一家。“卢全体”的艺术特征主要在其题材的怪异性,主旨的批判性,语言的趣味性,风格的怪异滑稽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漫画技法的稚化和演进——张天翼前期儿童文学艺术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是一位世所公认的幽默作家,或称讽刺作家,也有人称他为“文字的漫画家”。1932年5月22日,鲁迅写信给日本友人增田涉,为其选编《世界幽默全集》的“中国部分”,推荐郁达夫、张天翼的作品,并说:张天翼“是最近出现的,被认为有滑稽的风格。”“幽默”、“讽刺”、“滑稽”和“漫画”,这些概念自有细微的差别,但用来评价张天翼,却是同一意思。由此也可以想见张天翼创作总体上的艺术特色了。日本评论家伊藤敬一说:张天翼  相似文献   

8.
《楚辞·卜居篇》中的“哫訾、粟斯”“突梯、滑稽”两个词组,是一比较难于解释的问题.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在《卜居》注解中,指出哫訾栗斯,“栗”当作“粟”,是连绵字;突梯、滑稽,都是连绵字.对解决问题,前进一步.关于这两个词组,我以教学关系,常用作谈论“音训”方法的例证.有一种根据音理确定词义的看法.或许可供《卜居》的读者们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滑稽辨说     
滑稽历来是“模糊”美学:本体不明,界限不清。它缺乏戏剧的实体性、幽默的高雅性和丑的内蕴性。它其实只是人的一种特殊审美心理模式。它异常活跃,无处不在。大众化使它失去高品位意义;喜剧化使它获得审美价值。滑稽是一种荒谬悖理的现象,亦即人类嘲笑自身不足的一种审美愉悦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0.
比尔·波特出生的时候,“顽皮”地“跳”到了地上,摔坏了左脑,使他的右半个身不能“顺从”地听他使唤,右胳膊基本是摆设。且走路的样子像只虾,前弓着身子一跳一跳的很滑稽。  相似文献   

11.
考察怪诞的命名,梳理从古罗马到现代对怪诞的论说,可归纳出关于怪诞的种种说法:反常说、滑稽说、凶险说、狂欢说和象征说.对其综合研究,可知,怪诞不是单面的,孤立的、封闭的,而表现出多重性和包容性,具有一种动态的建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清平乐.会昌》中批注中所说的"前面那首《菩萨蛮》",是指《菩萨蛮.黄鹤楼》。"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作者的慨叹:慨叹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起,他跋涉了湘、赣、闽无数的青山碧水,而赢得的只是南线会昌一带的军事形势独好。"东方欲晓",借喻"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即将过去。"莫道君行早",不要说我主张突破"围剿","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过早。《清平乐.会昌》的主题思想是,"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作者于"苍凉"、"郁闷"之中,通过写景抒情,含蓄地预示中央红军主力必须及早作战略大转移———长征,到新的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3.
对“metaverse”的精准翻译既要做到术语译文和原文的对应性,又要避免术语体系上的错位,具有典型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研究价值。“metaverse”作为混合词译为“元宇宙”面临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meta-”与“元-”在术语翻译体系中也具有非直接对应性风险。文章建议将“universe”译为“本宇宙”以提升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而网络时代的语义异化消解了“meta-”与“元-”非直接对应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建议构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X-Y-Z”命名规则,X是特征限定,Y是基本维度,Z是词根概念。“X-Y-Z”命名规则具有演绎性与规范化特点,并具有可扩展性,能够确保术语翻译体系的妥当性。  相似文献   

14.
在帝制中国的政治制度背后隐含着两种不同的"公"私"观和制度设计原理,一则肯定君权的绝对性,以是否满足君主个人意志以及皇家利益为"公"私"标准;一则以是否符合儒家式"天理"与"民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较为抽象的国家共同体利益为"公"私"分野.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演变史,可谓两种"公"私"观相互摩擦、渗透的过程.尤其是儒家式"公"私"价值观对专制制度的濡染与重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某种平衡、约束君权的机制,使得专制国家往往能够逸出"私"的原初目标而兼具公共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5.
茜达·斯科克波尔《国家与社会革命》是西方“革命学”研究中影响较大的一本书。该书认为在法、俄、中三国革命中,对外战争失败导致革命;区别“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标准是有没有农民造反,革命的目的是“创建国家”。斯科克波尔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的需要;农民问题也不能作为判断“社会革命”的惟一标准;至于是革命推翻了旧国家还是旧国家的崩溃才引发了革命,显然是前者。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是"根本改造"而不是简单的"颠倒".阿尔都塞观点的合理性是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途径;片面性是完全否定了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字语法功能类别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德熙先生[1]把“红红的”和“非常便宜的”中的“的”看作相同的类别,认为都是后缀;而把“非常便宜的”与“便宜的”中“的”却看作不同的类别,认为前者是后缀,后者是助词。这一分类忽视了“的”字语法分布的不同层面,具有明显的不足。语言事实表明,现代汉语“的”有三种主要的语法功能:作为黏着语素(后缀)、作为独用的语法单位(虚词)、作为所译外语词性的标记。  相似文献   

18.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相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问题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中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基础,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包容性体制创新"这一新命题,涉及的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其实质是在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通过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治理框架,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该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的设想: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两国论”不存在任何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台湾地区现行的条约、“宪法”和“法律”关于中国领土及一个中国之规定,分析”两国论”不仅违背了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原则,而且也违反台湾地区现行的条约、“宪法”、“法律”,与台湾地区现行的法规性规定相抵触,没有任何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现有的《诗经·国风》"桑意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文化生态理论来剖析"桑意象"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试图揭示《诗经·国风》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历史动态过程,认为桑意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是:桑树—桑女/女子—爱情/母亲—家园.从文化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环境和文化的互动交织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桑意象演变的文化生态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桑树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另外"桑"与周代人口政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