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郑南琴 《理论界》2005,(1):100-101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刑事立法和司法承认和采纳这一理论。但我国刑法学界对此鲜有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一理论的刑法意义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刑法规范中的期待可能性事由具体适用的范围 ,在立法上和理论上没有一致看法。但国外和台湾刑法中关于期待可能性事由的规定 ,可以为我国立法所借鉴 ,并分别规定为是阻却犯罪的事由或者阻却责任的事由。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 ,我们可以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做出新的、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莉萍 《理论界》2006,(2):153-154
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一种刑法理论,最早起源于德国,目前已在西欧大陆法系国家及日本取得通说地位。文章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渊源及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列举了我国刑法中体现该理论思想的一些条款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缺陷,同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对完善我国的刑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已开始涉足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尚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由于我国刑法理论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把期待可能性理论放入我国的犯罪论体系中来研究,并以综合标准判断在具体案件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  相似文献   

5.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根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期待可能性作为规范责任论的核心要素 ,被誉为是对刑法的一大贡献。然而 ,对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根基 ,至今国内学界尚缺乏系统探讨。本文试图从相对意志自由和人性关怀两个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的哲学基础进行剖析 ,并从规范评价、谦抑调整、人权保障三个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的法理根基予以归纳  相似文献   

6.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史上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随着近代西方刑法理论及刑法制度的引入,该项制度也随之消亡于无形之中。本文立足于对保辜制度的考析及其与近、现代相关刑法理论如因果关系理论、刑事责任理论、不作为犯的相关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关系的探讨,以期揭示其消亡之缘由。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理论已被大陆法系国家认可 ,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此也予以了极大的关注。有学者主张应将此理论引入我国刑法 ,对此 ,笔者认为在司法适用上应明确以下几点 :( 1)期待可能性理论只能作为行为人的阻却责任事由 ;( 2 )期待可能性理论应超法规适用 ;( 3 )无期待可能性而阻却行为人的责任应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刑法要把某一种行为规定为犯罪,一定建立在能够期待绝大多数人为相反的行为这一判断之上。所谓"期待之可能性"实际上是刑法的人性基础考量问题。我国现行刑事法制裁近亲属之间的包庇、藏匿、伪证等"相隐"行为,实际上建立在"法治圣贤定位"之上,这样的定位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故意犯罪阶段形态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推动两地之间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关于故意犯罪阶段形态的理论及其相关规定方面, 两地刑法主要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之概念及其处罚以及犯罪中止的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存在差异。在上述几个方面, 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是各有千秋, 各有优劣, 实有相互取长补短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解释刑法用语的含义,不能超出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的、可以察觉到的范围.无论是司法解释,还是立法解释,在解释“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时均未表示可以涵盖“调解书”.结合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谦抑性、期待可能性等理论,应当认识到仅凭行为人拒不执行调解书而对其行为进行刑法上的归责,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夏尊文 《云梦学刊》2009,30(4):78-82
许霆案已经尘埃落定,但对于该案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就重审法院对许霆的量刑而言,判决书中对许霆减轻处罚的理由显得苍白乏力,根据司法实践和我国的刑法理论,许霆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基于此,为了让重审法院对许霆的减轻处罚更具说服力,部分学者转而借助于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许霆减轻罪责。可是,事实表明,原审法院对许霆量刑过重的根源在于定性有误,许霆案根本不具备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解释的条件,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许逵的行为是一个假命题。因此,试图通过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许霆减轻罪责属于该理论的滥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当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2.
上游犯罪人是否适格洗钱罪之主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上游犯罪人是否具有洗钱罪的主体资格问题,国内学者形成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依据刑法解释学基本原理,就我国刑法第191条规定的明知、提供、协助等进行精细分析,同时兼顾期待可能性、事后不可罚理论和民众刑罚观,否定说更切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相似文献   

13.
张胜英 《理论界》2009,(10):53-55
我国刑法伴随着我国30年改苹开放在曲折发展中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回顾了刑法立法之背景,总结了刑法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刑法改革的方向,以期待对未来刑法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企高管腐败问题频发,篡夺公司机会已经成为国企高管进行利益输送的一种重要途径,规制国企高管篡夺公司机会行为的相关法律亟须完善。国企高管篡夺公司机会在法律性质上既是违背忠实义务的行为,也是侵害国有企业权益的行为,需要通过企业法(主要是公司法)和刑法共同进行规制。基于公司法和刑法的不同特点,在认定标准上,公司法应当适用绝对性规则,刑法则应以利益或期待因素为依据。基于公司法与刑法的不同功能,在责任追究上,一方面要明确划分国企高管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种责任的无缝衔接实现对国企高管篡夺公司机会行为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5.
刘涛 《江海学刊》2023,(5):193-200
在系统论看来,个人的心理认知与刑法的规范运作属于系统/环境的区分。因此,违法性认识的判断标准是系统关心的,而违法性认识内容则属于个体认知的范畴。从规范体系的判断标准而非个人认知的本质来看,限制故意说与限制责任说相较于其他学说更准确地把握了违法性认识问题的本质。绝对的“知法推定”不符合现代社会功能分化的特点。责任是实现规范体系与认知体系关联的结构耦合形态,只有承认违法性认识属于责任要素的一部分,才能在现代社会实现通过刑法稳定规范性期待的功能。在法定犯时代,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以行为人对前置法的认知可能性及其内容作为对象与材料,功能分化条件下主体对前置法的认识可能性必须注意判断上的个别性。  相似文献   

16.
舒林 《兰州学刊》2013,(2):210-212
以国家与市民社会间关系的学术争论为出发点,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两者互动关系中,“正和博弈”的可能性及其意义,特别强调“新人民主权论”在新型关系模式构建中的积极意义.以期待形成一种社会与国家间的非对称性的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17.
有关“超规范出罪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项下的热点疑难案件挑战了传统犯罪论的实践应变能力。通过“顾雏军案”再审判决,抛开传统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进一步论证犯罪行为“危害不大”而出罪并援引《刑法》总则来规范出罪,为中国特色刑法学发展提供一种理论逻辑指向。基于促进刑事法治发展、完善社会危害性理论范畴之初衷,从本土研究视角,引入“情境因素”概念,揭示当代刑事司法裁判的思维逻辑,建构社会危害性考量评价体系。从“法律工程研究”语境出发建构出罪评判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执行命令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在执行上级命令时可能会给社会或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我国《公务员法》对此类行为的归责、免责原则和条件作了规定,但《刑法》却没有相应的衔接性规定.考察外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及违法性理论,公务员执行合法命令造成损害的,依法应认定其阻却违法性;执行违法命令且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的,属于阻却责任;故意执行明显违法的命令的,可能属于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应当将执行命令行为的非犯罪性明文化.  相似文献   

19.
规范竞合之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范竞合是刑法理论与实际的重要课题。刑法界对规范竞合颇有争议。其实 ,规范竞合 ,是指规定不同罪名的刑法规范之间 ,在普通的基本的犯罪构成上 ,危害行为具有一定的重合 ,罪过类型相同 ,其它构成要件相容的规范关系形态。这种竞合的规范之间存在着规范上的同一犯罪行为 ,需要规范竞合理论解决其规范的适用。规范竞合有包容关系与交叉关系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重在对中国施压以期在其中得到一些好处,并没有与中国进行真正的贸易战的计划,中美贸易战对美国是无法接受的,美国需要在施压和维护中国市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虽然存在诸多变数,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各国交流的日益密切,利益关系的多重交织,霸权主义不可能再大行其道,各国更希望通过交流、协商、对话来解决问题,人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和谐的地球村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