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宪政意识的变迁经历了从沉睡、萌芽到觉醒的发展轨迹。三十年来公民宪政意识变迁的基本特点是:公民宪政意识的觉醒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公民宪政意识与宪政制度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公民宪政意识的觉醒具有相对普遍性;现代信息科技在公民宪政意识发展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公民宪政意识的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丰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后,地震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大量崛起,这说明中国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长.志愿精神作为公民社会的一种精神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公民民主权利的觉醒;彰显了社团组织的作用;增强了社会个体间的信任合作.志愿精神的载体是志愿组织,因此,应推动志愿组织的发展,以促进公民社会的逐渐成长.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女性国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生活的变化是与戊戌以来女性国民意识话语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报刊、小说、戏曲在开启民智、启发女性国民意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正是在启蒙思想家社会教育构筑的文化话语环境中,女性从为家庭承担责任和义务上升到为国家民族承担责任和义务,并进一步转变到被有意识地呼吁女性应该享有与男人同样的社会权利,而这正是国民民意识崛起的体现。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近代女性国民意识的培育表现出突出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公民意识日益觉醒、公民参与日趋广泛的现代社会,在对公民、代议者、公共管理者,三者关系重新厘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公民治理理论,为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虽然目前我国基层社会践行公民治理还存在着公民社会不成熟、公民文化有待推广、公民意识淡薄、公民能力低下、公民治理制度不健全等障碍,但仍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并践行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公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领域的多元,公民意识教育日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界的重视。特别是目前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社会化媒体不同于以往媒体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从虚拟走进现实,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给公民意识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公民意识教育路径上,应从构建系统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增强主流媒体在社会化媒体中的话语权、改进社会化媒体管理方式等三个层面进行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意识教育之中,内化为自觉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化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化进程加快、网络快速发展及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主要原因;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主要表现在:权利认知水平大幅提升、权利实现意识越来越强烈、权利救济范围日益扩大、双向权利意识开始显现。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要求社会管理理念要从权力本位转到权利本位、管理主体要从一元到多元、管理方式要从管控到服务、管理目标要从由追求稳定转到追求稳定与激发活力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意识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是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必须基于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增强公民意识,是摆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一、公民意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公民是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角色,公民意识是个人对这一基本角色权利与义务自觉认识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展现着公民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研究公民意识的形成特征、分析公民意识的形成规律,对于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睿 《理论界》2014,(12):37-42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也是国家和政府的活动的依据与目标,因此公民参与既是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又是检验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的指标。本文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对公民参与角色背离,转型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的复苏和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带来角色回归。结合具体情境剖析其得失,为我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如何吸纳民意和在多大程度让公民有序合理的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和谐”构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把握当代中国现状的独特问题意识和全新执政理念。和谐离不开秩序,秩序的形成又离不开规则,而规则的运行又必须有公民主体的参与。一个社会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理性规则,才能有大众的自由,公民规则意识的普遍觉醒使规则权力有效运行获得了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公民身份认同能够为政策协商对话提供社会粘合基础。从应然层面来讲,公民身份认同催生了权利意识的觉醒,改变公民的政治冷漠状态;提高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的认知,消解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公共性疏离;养成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公民间的引力磁场。但是,就中国社会现实而言,诸多因素造成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困境,使社会成员难以粘合。就此,需要一系列的路径设计来提升公民身份认同,其中包括完善公民教育系统设计,强化自我概念的建构;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权利与责任的认知;拓展参与型公民文化环境,增强社会成员相互包容性;建构多样化协商场域,激励公民在场与发声的动机。  相似文献   

13.
法治国家既是公民教育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培养独立人格,塑造国民的道德观,型构国民的世界观,培育国民的民族观,传授科学知识,普及法律常识,训练国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技能,是法治国家对公民教育的七大诉求。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域,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公民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论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公民观念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实践,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认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启发民众思想,塑造新型人格国民,达到“人的解放”,而启蒙知识精英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个人价值未被发现与承认。于是,五四启蒙知识分子以近代公民精神为诉求,从独立人格、个人权利、法治契约、功利取向、理性思维等方面输入西方公民意识,力图塑造新型人格的国民,承担起变革社会的重任,以达到国强民富的民族主义目标,但近代中国社会无法为公民观念的发育提供有效土壤,启蒙思潮面临外在困境与内在价值矛盾。  相似文献   

15.
<四世同堂>是一部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历史形成的作品.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本位的,人民从根本上缺乏"国民"或"公民"意识.民族战争的爆发,不但打破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而且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国想象及自我意识.小说通过对以小羊圈胡同为中心的北平市民沦陷期生活的描写,在揭示传统家族社会受到的现代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反思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构成,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16.
“国民”一词是清末知识分子从日本辗转假借而来的,其内涵深深地带着近代德国学派思想的痕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国民观念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不同时期的西方近代思想和日本近代思想,注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国民观念对清末时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但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国民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只涉及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对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即“三纲五常”和家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国民观念对民初乱局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对国民观的反思和对臣民观的更深入批判中,新文化知识分子萌生了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观的向往。国民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也同此而奠定:国民观是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目前没有任何法律予以明确保护,相反却遭遇了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直接或间接限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都应当予以废止,而公民的迁徙自由势必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余绪鹏 《兰州学刊》2013,(6):150-154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是公民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相比于经济的快速改革,文化转型却显得缓慢而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生长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王权观念压制民主思想,臣民文化阻碍权利意识,人治思想排斥法治精神。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在基础结构上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主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弘扬民主精神,养成权利意识,培育法治理性,也是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为缓解外部压力的必然反应,但由于缺乏持续性的动力,导致地方政府创新不可持续.从广州市政府近年来的管理创新实践来看,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社会的成长推动了地方政府创新,并呈现出参与式治理的发展趋向.这个过程中显现出的政府改革与公民社会成长之间的互动格局可能既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创新缺乏可持续性的难题,又可能在改善治理绩效的基础上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体现爱国主义与公民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意识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公民意识不能自发形成,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