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团军垦战士、职工群众在新疆屯垦戍边亦军亦农亦工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传承和享用的民间文学精神食粮,是兵团人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的真实体验和价值追求,是兵团人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和生动写照。本文在研读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其在新疆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地位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进而探讨其在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作用。通过对兵团民间文学活教材的认识分析,期冀为兵团非遗保护传承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朱命爱  薛洁 《民族论坛》2013,(5X):61-65
兵团军垦战士、职工群众在新疆屯垦戍边亦军亦农亦工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传承和享用的民间文学精神食粮,是兵团人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的真实体验和价值追求,是兵团人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和生动写照。本文在研读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其在新疆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地位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进而探讨其在屯垦戍边生活中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作用。通过对兵团民间文学活教材的认识分析,期冀为兵团非遗保护传承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屯垦戍边记忆以符号记忆、情节记忆、价值记忆的表现形式作为外在呈现,以其蕴含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往和伟大兵团精神作为价值内核。屯垦戍边记忆的传承与传播不仅能深化国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屯垦戍边建设历史的认知,而且能够使其在加深情感共鸣的同时内化价值记忆,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于外显的行为实践,显现出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这一递进逻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条件、西域的屯垦移民促使汉文化的广泛传播、西域教育使汉文化逐步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文化维系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薛洁 《民族论坛》2013,(5X):60-60
<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党政军企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民间文化艺术是几代军垦儿女、职工群众在屯垦戍边劳作、生活中集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包括亦军亦农中的物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兵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力量。本专栏三篇文稿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兵团民间文化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党政军企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民间文化艺术是几代军垦儿女、职工群众在屯垦戍边劳作、生活中集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包括亦军亦农中的物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兵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力量。本专栏三篇文稿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兵团民间文化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汉作为中原王朝对西域管辖经营的开端,对于西域的经营和政策得失一向受后人关注。尤其是汉武帝对民族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的政策思想,制定并实行了许多切合实际、收效较好的民族治理政策。本文就汉武帝时期与乌孙的和亲为出发点,探讨汉武帝在西域所施行的民族政策。例如对西域实行和亲友好、从其国俗、屯垦戍边、宽抚厚禄、自治等民族政策,设立西域都护府。这些政策的实施使西域各国归附中原西汉王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一些经验即便是今天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疆兵团是一个多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兵团节庆文化是兵团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兵团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兵团地处边疆,自然环境恶劣,然而兵团人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竞技比赛始终是兵团节庆文化的重要事项。兵团节庆文化作为兵团屯垦戍边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的特征与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如今,兵团现代节庆活动,与传统的、民族的节庆活动交相辉映,共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兵团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促进了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的非遗中有继承古屯垦英烈传说的项目,而更多是新中国以来富有军垦特色的非遗代表作。但因第一代老军垦多为古稀以上、耄耋之年的现实情况,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亟需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与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填补了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立法空缺,对兵团非遗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爽  薛洁 《民族论坛》2013,(5X):72-7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由军旅人员、转业军人、五湖四海支边、志愿者等组建成的屯垦戍边、亦军亦农、永不换防的准军事化组织。兵团的非遗中有继承古屯垦英烈传说的项目,而更多是新中国以来富有军垦特色的非遗代表作。但因第一代老军垦多为古稀以上、耄耋之年的现实情况,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亟需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指导与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填补了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立法空缺,对兵团非遗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李庄位于兵团第八师147团境内,为原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二十二兵团骑七师、农十师师部,该师三十团团部所在驻地,在原地方村庄小李庄以南玛纳斯河东岸边踏勘、屯垦,使这里成为玛河东岸军垦事业的开发地和指挥中心,部队在小李庄不但发展了军垦事业,还大力发扬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为周边的百姓和群众大做好事,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为兵团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亚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对外知识视野与知识需求日益关注的区域.古代中国在“西域”认知层面的长期传统以及二战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中亚”认知中占据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中亚”认知的两种连续性;而在这两者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断裂性:即传统“西域”认知与二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亚”论述之间的断裂.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变迁摆脱了传统的西域视野,开始纳入地缘政治的视角,成为接续后来国际关系研究路径下的中亚主流认知的概念基础.因此,如何厘清和分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就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西域话语和当代中亚话语之间转变与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近代报刊文章的相关叙述出发,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就“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是解放初期新疆特殊的政治形势、经济基础、社会、宗教状况以及周边国际关系综合因素作用的产物。同时,新疆自身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历史上的屯垦传统也为兵团的建立提供了生态可能性和路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朱志燕 《民族论坛》2013,(8X):12-1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是解放初期新疆特殊的政治形势、经济基础、社会、宗教状况以及周边国际关系综合因素作用的产物。同时,新疆自身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历史上的屯垦传统也为兵团的建立提供了生态可能性和路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李庄位于兵团第八师147团境内,为原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二十二兵团骑七师、农十师师部,该师三十团团部所在驻地,在原地方村庄小李庄以南玛纳斯河东岸边踏勘、屯垦,使这里成为玛河东岸军垦事业的开发地和指挥中心,部队在小李庄不但发展了军垦事业,还大力发扬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为周边的百姓和群众大做好事,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为兵团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卫国、忠诚、边疆、边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团场,我们常常会碰到叫这样一些名字的职工。原来,他们是兵团人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这些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的名字,蕴涵着兵团人不同寻常的情感历程。至今,兵团人早已有了第三代、第四代。薪火相传,一个人变成了一家人甚至几家人,荒漠也变成  相似文献   

17.
西汉陈汤,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物。西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陈汤以西域都护副校尉身份同西城都护甘延寿前往西域赴任。在任职期间,率领戊己校尉屯田士卒及西域诸国的军队,平定为害已久的郅支单于,维护了西汉在西域的统治。陈汤由西域回归长安后,因“矫制”发兵和其本身存有的缺点,如“素贪”,几次被罢免官职。但陈汤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正>军垦歌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代军垦官兵、职工群众集体或个人创作、传唱的反映兵团人亦军亦农、屯垦戍边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食粮。基本内容可分为军垦歌、劳动歌、生活歌。军垦歌表现了军垦人保边卫国是战士的神圣天职这一主题;歌唱一支劳武结合的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这一特殊兵种风范;反映军垦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如:《老兵歌》、《中华儿女志在四方》、《伐木盖营房》、《绿洲美》、《军歌与山歌》等。劳动歌反映垦荒部队开荒造田、修渠盖房、种粮植棉、造林防沙等征服自然的且守边关且屯田的劳动情景。如:《戈壁滩上建花园》、《走向新城》、《打场歌》、《拖拉机》等。  相似文献   

20.
杨波  李佳珈 《民族学刊》2023,(10):94-102+157
岑参作为清代以前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深入西域地区并创作大量西域诗歌的诗人,其西域诗中记录了南疆地区的形象和他眼中的西域文化,这些诗歌对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情形、自然景观和西域文化景观进行了书写,丰富了自汉代以来人们对西域、南疆形象的认知和想象,书写了唐代西域地区的文化形态。本文梳理了岑参两次出塞的时间与路线,认为岑参边塞诗中的地名书写传达了唐朝西域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通过对沙漠、戈壁、天山、风、雪及其他“奇异”之物的书写,使西域文化以诗歌的形式流布。岑参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区马、乐舞、语言及其他意象的书写,彰显了西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再现了西域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将西域文化以边塞诗的形式保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们开拓出来的边塞诗是我们理解西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之后历代西域诗人想象西域的文化记忆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