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不同地区死亡水平差异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中国各地区死亡水平差异的分析,提出了死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非线性模型,用以认识中国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各地区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四普”分性别死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及其各地区女性死亡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总的趋势是女性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地区死亡水平越低性别差异越大。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死亡率性别差异较小。死亡水平标准化后,地区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幅度仍有较明显差别,且存在地理分布上的同质性。两性预期寿命差距主要由老龄段死亡率差异决定,女性婴幼儿死亡率高于男性则使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缩小。从“三普”到“四普”,死亡率性别模式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育龄段,而在婴幼儿年龄段没有改善。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死亡率的高低不仅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人口自然变动指标,而且也是衡量和评价其居民健康状况、福利水平及社会经济和卫生进步等方面的客观尺度。反过来社会生活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状况优劣,也会给死亡造成不同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人口死亡率的不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省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将导致其人口死亡的不同。探讨不同地区影响人口死亡率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制定未来各地区降低死亡率的措…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比较性分析,描述与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不同区域分布的人口群体死亡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死亡水平的地理分布具有"东高西低,中部地区差距大"的特点,死亡水平较高的人口群体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和部分中部地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牧区高于城镇。并就影响死亡水平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构造了人口流动强度和城镇化指数分布法对全国漏报的538万多0岁人口进行地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分配,将漏报出生回填后,估计并以之得到各地区200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在此基础上对总和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各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差异一方面来自政策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一差异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区妇女生育率下降的决定因素也是来自这两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略大于政策的外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死亡模式转变与国家卫生服务利用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国家1993、1998年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变化及与卫生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死亡率呈较稳定下降趋势;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别的人口死亡率、死因构成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的继续下降已经不能单靠生活和卫生基本条件改善所发挥的粗放式作用,必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使那些沿用多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人口转变形势,并能应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这也是降低人口死亡水平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卫生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与农村儿童的健康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年数据,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卫生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及其对农村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卫生医疗资源对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家庭具有不公平的可及性。新时期卫生医疗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应更着眼于提高农村儿童及其家庭公平享有卫生医疗资源的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贫困及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儿童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背景 死亡报告是人口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因而,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死亡报告的完整程度,掌握客观与真实的死亡模式与水平,对于分析普查的质量、描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期望寿命与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一般是由人口普  相似文献   

9.
《人口学刊》2015,(6):56-67
本文基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从县市(区)层面分析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空间偏好,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宏观格局,"福厦泉"地区是集聚中心,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则为边缘区;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则相对较为均衡。省际流动人口流入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流入地区所能提供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密切相关;而省内流动人口流入则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呈现出高生活质量驱动,良好个人发展条件驱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职业驱动的特征。同时,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重要的"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正在迎来"银发浪潮",老龄化作为人口转变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基本国情.该文利用最近3次人口普查获得的资料,对我国省级层面的老龄化时空差异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较快,老龄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梯度特征,差异程度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2)各地区老龄化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老龄化水平较高(低)的地区相对地趋于和较高(低)水平的地区相邻,空间集聚性随时间变化有所弱化;(3)老龄化水平的时空变化呈现出稳健的条件收敛趋势,地区老龄化指数的增加速度与其初始水平负相关,初始水平较高(低)地区的增速普遍低(高)于初始水平较低(高)的地区,未来省际差异预期不断缩小,收敛速度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收入、人口年龄结构和中国城乡居民储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06年分省、分城乡数据,将人口年龄结构因素纳入绝对收入和恒久收入理论模型,对居民储蓄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老龄人口比例对城乡居民的储蓄有显著的负影响,这对于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中国意味着将面临人口转变带来的额外的资本供给压力;城、乡居民的储蓄决定因素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区域经济差距以及城乡居民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龚新蜀  许文倩 《西北人口》2010,31(4):93-96,103
新疆各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三次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的。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基本单元,对新疆城镇化区域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新疆城镇化发展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农业的发展方式和重要地位一定程度阻碍着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北疆和东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在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20092013年度中国科学发展报告各地区统计资料及20092013年度中国科学发展报告各地区统计资料及20092013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统计资料分析了中国科学发展总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科学发展总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处于优势地位,东北及中部地区位列其次,西部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各地区整体上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今后,中国科学发展总水平将由政策一贯性、财政投入力度、地方政府的竞争状态、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社会制度化及技术进步等构成中国科学发展各项指标的基本要素的变化程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会看到有些地区人口生育水平的转变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人口生育转变的异常现象。 本文拟从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的实地调查中得到的资料,论述产生人口生育水平异常转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本文拟从城市化的涵义出发,简要分析过去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演进机制,同时认为,在现阶段西部城市化应以创新为起点,其动力有主动力(产业的空间聚集及其现代化)和从动力(如外资的带动、政府行为、人的主体因素影响)之分,从而提出城市化的动力系统框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梁宏 《南方人口》2002,17(3):34-37
利用1969-1998全国分省人口的统计资料,描述了西部人口转变的过程,比较了西部与东部和全国人口转变的差异,以及西部内部人口转变的差异,总结出西部人口转变的三个特点,指出西部人口转变的彻底完成还有待于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