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世纪80年代,学者彭英明于汉代学者郑玄之《礼记注疏》中,发现有“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之语。①但一览便知,此处“民族”二字虽前后连缀,并未组成一个名词。与此同时,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韩锦春、李毅夫等二位专家对“民族”一词的出处、用法和含义等问题也极为关注,并悉心搜求、研究有年,对相关史料、报刊和书籍进行了认真爬梳与摘录,取得很多收获。由于汉文典籍浩如烟海,他们一直未能在古籍中寻到“民族”出处,但在中国近代的书刊中,发现多处“民”、“族”二字连用组成一词之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推行以礼治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礼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服装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呈现,是礼制的重要载体. 《左传》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充分说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服制辅佐国家治理、引领礼仪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  相似文献   

3.
吴枞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10-111
《山海经》和《尧典》是我们民族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典籍书写模式的差异,探究文本背后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得出结论:我们的民族从《尧典》开始逐渐摆脱了上古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开始萌生出想要记录下祖先历史的念头.  相似文献   

4.
《礼记》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一部典籍,有多处关于左与右的论述,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左与右的象征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与右的象征的意涵界定、源起流变和应用范围的重要基础.本文就试以《礼记》这部典籍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与右的各种象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6月10日,我国的文化遗产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节日——首个“文化遗产日”,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能错过庆祝的好机会。当天,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首届“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在京举行。首届“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的主题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共同的责任”,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让公众进一步走近民族文化,爱我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共历时4天,在这期间…  相似文献   

6.
丁俊 《回族研究》2006,(1):38-44
关于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的讨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议题,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有关讨论,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文明在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及其内在精神的揭示,特别是从伊斯兰文明之源的《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出发,指出倡导文明对话不仅是伊斯兰文明固有的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传统;同时,构建全球伦理也是伊斯兰文明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伊斯兰文明丰富的伦理思想为今天的全球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开展平等的文明对话,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的宗旨--兼及与儒家文明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经典《大学》给人们设计了循序渐进地实现理想人生和完美社会的宏伟蓝图,勾勒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生命追求轨迹和精神升华阶梯。无独有偶,世界上还有另一条为人生铺设的进升道路,多少世纪来与儒家的道路平行递进。那就是伊斯兰为造就“善良的人类”而设计的“良好的个人、良好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善良的民族、良好的国家、善良的人类”这样环环紧扣、由小到大地实现人格完美和人类和谐的轨道。伊斯兰铺设的这条道路其起点和终点与儒家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就为伊儒两大文明的和平对话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也为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04,(2):6-6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少数民族酒文化的繁荣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古老悠久密不可分。粮食作为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许多品种都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区。小麦在中国是天山南路的古代民族最先种植的;大麦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长江下游的古代民族(“东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种植的;高梁最早产生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宋代以后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湖北以茶促“融”,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为媒,促进边疆茶销区与内地茶产区、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产茶区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茶富民,加强民族地区茶产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助力各民族共同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茶载文,推进中华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茶润心,挖掘各民族创造中国茶的历史,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茶弘道,宣传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精神特质,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现将《民族团结研究》杂志刊发的《湖北省以茶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文转载分享。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一部我国传统孝道的典籍,在这部典籍中体现了诸多伦理精神,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从《孝经》中孝道的本质、规范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孝经》中的孝道理论,对于当前社会的行孝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和《尧典》是我们民族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典籍书写模式的差异,探究文本背后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得出结论:我们的民族从《尧典》开始逐渐摆脱了上古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开始萌生出想要记录下祖先历史的念头。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1日~7日,由香港各界青少年庆回归十周年委员会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国家民委港澳台办公室合办的“中华民族文化周”大型系统活动,将以“青年、民族、和谐”为主题,以《香江回归庆团圆 中华青年大团圆》、《中华瑰宝——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展》、《舞动香江庆回归》、《多彩家园——中华各民族歌舞汇演》、《民族菁英论坛》为主要活动内容,在香港掀起一股传播民族知识、展示民族文化的浪潮,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14.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发现有我国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时代最早的有机质类文物,如纸质文书、绢画、丝、毛织品等,其中尤其文书以数量大、保存好、底蕴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中有大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尔雅》等,又以《尚书》《诗经》最多。这些典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实证了中华文明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罗惠翾 《民族研究》2022,(6):44-54+139-140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出发,尝试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呈现,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为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化为人类共同行动的现实表达。  相似文献   

16.
文明对话视野中的中国伊斯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对话”作为 2 1世纪的时代主题 ,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宗教学界、哲学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 ,立足本国本土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以“全球化”的视野 ,来探讨不同文明传统之间能够在相互对话中达到相互理解和共存 ,从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在文明对话的多元视野中 ,中国伊斯兰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珍视和梳理这一宝贵的文明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17.
杨华双 《民族学刊》2011,2(5):42-47,93-94
北朝是以鲜卑民族为主的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其法制建设在中国法制史上承前启后,尤其对封建法制之经典——《唐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民族的儒家文明被鲜卑族吸收后成为北朝立法的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务实求变的风格又赋予汉民族法制建设积极拓展的动力。从北朝到唐朝的历史经验证明,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法文化的交流融汇共同造就了中华法系文明。  相似文献   

18.
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生态建设目标.本文认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格局的建设行动,虽然将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但也将会在多个层面推进中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并最终促成中国全面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王舫 《民族学刊》2021,12(5):24-35, 109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坚守为民、团结、奉献、奋斗及天下等战“疫”精神,增强“五个认同”,确保战“疫”的伟大胜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承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