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需求膨胀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从1984年到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70%,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200%,呈现出以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为特征的总需求膨胀。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严重的消费需求膨胀呢?在影响消费需求膨胀的诸因素中,个人收入增长过快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人收入中增长过快的往往不是职工名义货币收入,而是各种形式的“隐形货币收入”。“隐形货币收入”一般指劳动者工  相似文献   

2.
“六五”期间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状况“六五”期间是我省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特点为:消费水平由“度日型”向“宽裕型”转化,消费渠道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消费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消费模式由“平均型”向“差异型”转化,消费内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度日型”家庭逐年减少。1985年我省城市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为667元,比1981年增长73.1%,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0.4%,平均每年递增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文化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的思想是 ,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 ,消费都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结构 ,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消费文化”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组织消费的方式 ,它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自 1 8世纪以后逐渐增加 ,到 2 0世纪又经历了几个重大改革阶段。在消费文化中 ,消费主要采取商品消费的形式 ,即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物品 ,而不是直接使用生产出来的产品。现代消费采取的这种形式寓意深刻 ,而这正是消费文化研究的内容。例如 ,消费文化研究商品的意义如何在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传…  相似文献   

4.
傅永盛 《社会福利》2005,(12):14-15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2004年,国际老龄事业联合会在中国杭州召开了年会,许多国外知名企业都对中国的老龄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行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点。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庞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目前,许多商家对这支“大军”还熟视无睹,老年消费市场远未形成,巨大的商机还未成为市场消费的“卖点”。辽宁省根据老年人特殊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方式,积极发掘养老产业的现实消费需求和潜在消费市场,在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中进行了可贵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弃我”惯性是人类一种失去主体意识的思维状态 ,它是个人的意志向权力、文化与习惯的屈服 ,是个人放弃独立性以适合社会整合机制而产生的行动思维。在消费生活中 ,“弃我”惯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趣的是人们对此却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6.
形象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和主导性因素,乃主体也。这也正是韦勒克和沃伦所说的:“一部分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作者,即作者。”于是,在形象生成期所呈露出的小说家心理,必然是一个格外活跃而又布满奇妙色彩的精神世界。我以为,杨沫的“自白”,是剖示形象生成期小说家心理的一个具有模型意义的实证。形象生成的自身规定性,决定了这是一个运动过程。而且,十分显然,它的运动过程是以小说家的创作心理的运动过程,作为契机和凭赖的。于是,完全可以把形象生成的运动过程称之为“第二过程”,而小说家心理的运动过程则可以称之为“第一过程”。我在这里说的“第一”“第二”,主要指的是制约关系,而不是时序关系。因为,尽管由于制约关系的确定,已经意味着它们之间的时序差异,然而,更由于这两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步状态之下进行的,其间的时序差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确认为这是一种重合。于是,在这两个“过程”的同步重合之下,产生“过程”源的两个“运动”自然也在重合。其结果是两个“运动”的量与量的相加,因此,就愈益显示出“运动”所具有的强劲而鲜活的张力。毫无疑问,这“张力”源来自于小说家心理。于是,就足以推演出这样的动力逻辑:小说家心理→“张力”→“运动”→“过程”。如若将中间环节删减掉(当然,这是便于进行考察和描述而作的“删减”),那么,就可以昭然地看到小说家心理与“过程”的因果联接图式。  相似文献   

7.
方心清 《浙江学刊》2003,(5):175-178
全球“市场化”不仅使我们的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 ,更使我们由生产型社会迈入了消费型社会 ,于是消费本身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消费文化也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表现为 :消费理念中的人文因素增加 ;消费取向中的精神需求加强 ;消费结构中的非物质含量扩大。当然 ,在变迁中我们也看到“消费主义文化”中的糟粕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发达国家向全球辐射的“奢侈、浪费型”消费文化 ;盲目地追求高消费和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因此 ,我们提倡社会发展不仅要在经济上具有“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而且在社会、文化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上也应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伦理消费发展观和消费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经过十年改革,中国人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产到交换的“惊险的跳跃”中发生变革。消费作为主产的起点和归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社会心理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由于新的经济结构正处在成长阶段,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特别是在新旧体制交替中,协调快变因素和慢变因素之间的矛盾很大,消费问题愈加显得至关重要。认真研究消费领域出现的超前消费社会心理问题,是正确认识形势,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超前消费社会心理作一点剖析。  相似文献   

9.
石群勇 《社科纵横》2009,24(2):53-55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为体系,是一种制衡存在。文化的稳态延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稳态延续不是按简单平衡的方式去实现的,而是一个“制衡”的过程。民族习俗作为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化的自然延续去节制社会成员的生产消费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习俗就是一种制衡存在,是文化制衡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民族习俗的执行过程就是文化制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早在1857年《导言》一文中,精辟地论证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决定着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制约着消费的结构。因此,生产决定着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消费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和运动的终点,对于生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力,并为生产创造出  相似文献   

11.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这种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消费作为这个总过程的一个环节,显然是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内的一个课题。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的消费与个人的消费两种。生产的消费是指通过人的劳动把各种原料材料转形为某种新的产品,这种消费实际上就是生产本身。本文谈的消费,是指狭义的个人消费,即为保证人的生活和享受所必需的各种消费资料的消费。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消费本身,而是联系着生产、交换和分配来研究消费问题的。 就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2,29(5):11-13
“全球化”不是一个全球单一化的过程 ,而是一个逐渐地尊重差异性的过程。尽管差异性面临的处境很艰难 ,但是必须尊重它。我不认为全球化时代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消失 ,只剩下英语 ;全世界的所有文化都慢慢被整合 ,只剩下西方文化 ;全世界一切的意识、一切的文明都慢慢地被同化 ,多元的历史终结了。相反 ,全球化是一个学会尊重差异性的多元化过程 ,是东方西方共同组成人类性的过程 ,也是西方中心主义习惯自己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的过程。1 全球化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性的过程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 ,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近年来正走红的西方思…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整个国民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六五”计划即将结束,“七五”计划即将开始。适当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正确地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继续坚持微观搞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宏观控制,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决定性条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是研究日本经济的,常到日本去。日本朋友问我对日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常喜欢用“三个吃惊”来表达我对日本的印象。 第一个吃惊——战后的高速增长 第一个吃惊是战后的“高速增长”。战败初期就不用说了,就是到了50年代的中后期,有几个人预想到日本经济以10%的速度持续地“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东西南北》2013,(23):18-21
各位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一个和谐的中国走向世界”。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演讲会的主题是“新新中国,走向世界”。而什么才是“新新中国”呢?主办方在这个会议筹办时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希望提倡民众要“不抱怨”,甚至还想在中国推动一个什么“不抱怨”的运动。对此,我心中充满了疑虑。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辉 《求是学刊》2007,34(2):28-33
普遍消费或消费的普遍化是我们直观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下,看待消费与消费主义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前工业社会,节俭被视为美德;在现代社会消费被看作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场不但造成了“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且生产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现代社会,消费与消费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表达其意愿、炫耀其地位、展示其身份的重要方式。不但消费物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者也已经变成了资本表达其意志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公元2000年正以不可抗拒之势向我们走来,科学家对新世纪有过许多撞憬.文学界也应对自己的未来作一番预测。作为人类讲故事行为的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我注意到文学叙述的消费方式行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久的将来,也就是说下个世纪初,一种“卡拉OK”式的自我娱乐型消费方式势必崛起,冲击延续了几千年的对故事的被动接受习惯。今后的故事消费者将有主动控制叙述的自由——在提供了无数选择机会的电脑文本上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富于创造色彩的参须将极大地刺激故事的消费,推动叙事文学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的新繁荣。作出这种大胆的预测的…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做悖论?我在《悖论研究八十年》(见本刊1980年第7期)一文中,曾介绍过一些著名的例子。例如“说谎者悖论”:“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如果这是真话,那它便是谎话;如果确是谎话呢,那这句话又说了真话。这叫做“语义悖论”。另一个重要悖论,叫做“罗素悖论”,这是罗素的一个重要发现。“集合”是一个数学概念。“桌子”的概念包含世界上所有的桌子,但“桌子”这个概念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张具体的、真的桌子,所以“桌子”这个集合中不能包含“桌子”这个集合。再假定把所有“不包含集合自身在内的集合”合在一起,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作为“生产社会”,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意味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再生产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但生产社会并不是一个自足体,由竞争规律的强制所导致的低收入和充分消费之间的悖论,使再生产遇到它的内在界限。为了克服这个界限,早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运动开启了对“外界”的内在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又以构建“消费社会”来实现对“主体”的内在化,进而把整个经济过程都纳入资本内部。20世纪晚期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资本的内在化运动达到极致,资本主义进入“控制社会”阶段。在控制社会中,大数据技术不仅掌控了生产和消费的全部环节,并且以精神政治调节主体对资本的依从性,由此造成更严峻的生存异化。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对整个社会的吸纳既再生产了自身关系,也孕育了更深刻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1.实践和人类自我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籍此确证自身的本质。因此,实践是人自我分裂的过程。对象意识是人对包括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由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镜中自我”①。透过这个“镜中自我”,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得到确认。这种自我确认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目的就是追寻自我,即询问“我是谁”。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