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甲骨文中的望乘是东土人物,曾征伐过海岱地区的下弁、夷方、龙方、巴方等国族,在武丁晚期的东土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新缀合卜辞资料判断,其族邑望地也当位于今山东莱芜、新泰一带。此外,现存甲骨资料中尚无南土虎方的可靠记载,旧所谓望乘与"虎方"曾有交流之说,恐怕是误读相关卜辞所致。  相似文献   

2.
<正> 三板楯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曰:“板楯蛮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及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亻炎)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  相似文献   

3.
虎方是古老的一个方国,它最早为虎氏族,是黄帝系统的六个胞族之一。曾在黄帝轩辕氏的统领下,大败炎帝于阪泉之野。到了商代,成为虎方,与商的关系是先和后战,终于被迫由河南中部向东南迁于淮北及淮南。由于邻近东夷诸侯,其习俗渐变有浓厚的东夷色彩,故又称为虎夷或夷虎。周灭商后,曾遭到周王朝的几次征伐。春秋末期,又受到楚国的征讨,便逐渐循着江淮之间,由东向西迁至大复山一带,再由汉水以东南渡长江,又循江南西上至宜都,沿清江缠三峡而至川东,形成了白虎复夷,其中有一支和巴人相结合,还有一部  相似文献   

4.
虎座立鸟架鼓是楚国工匠依据当时的工艺技巧、审美意识而创作的一种击打乐器,是礼乐制度从规范化到世俗化演化过程中的产物。以虎座立鸟架鼓为观照对象,可窥探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规范化、多元化、世俗化的演变历程。虎座立鸟架鼓从庄重到新奇的器型演变,从“夏黑殷白”到“尚朱尚赤”的色彩演变,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演变,证明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世俗化转向。东周时期音乐文化由“朝”向“野”、由“神”向“人”演变的进程,促进了不同阶层乐享方式的交融,也促进了乐器类型的多元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海外收藏的青铜器虎食人卣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对于其造型意义的解读众说纷纭,本文运用考古学资料从诠释学的视角来分析解读这两件青铜器的造型.可以看出虎食人卣是虎方文化与中原殷商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其造型既保持了虎方生动活泼的地方艺术精神,又吸收了殷商文化狰狞神秘的因素.虎人关系是一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了凶猛和征服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楚墓出土的“虎座鹿角鸟”,在考古发掘报告中称“虎座飞鸟”或“虎座立凤”。它由水制的卧虎、展翅欲飞的立鸟和真实的鹿角以榫卯结构的方式合成。它是楚国出土器物中最能调动人们视觉快感的随葬品,也是古代中国乃至古代东方典型的造型艺术品。如果将东西方艺术分为石造型和木造型两大类别并加以比较,那么二者的差异就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论东汉华佗五禽戏的养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而创造的一种舞功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虎戏主肝,练习虎戏时模仿虎的动作要有虎威,形似猛虎扑食;鹿戏主肾,鹿抵时腰部左右扭动,尾闾运转,腰为.肾之腑,通过腰部的活动锻炼可以刺激肾脏,起到壮腰强肾的作用;熊戏主脾,熊运时身体以腰为轴运转,使得中焦气血通畅,对脾胃起到挤压按摩的作用;猿戏主心,猿提时手臂夹于胸前,收腋,手臂内侧有心经循行,通过练习猿提动作可以使心经血脉通畅;鸟戏主肺,鸟戏主要是上肢的升降开合运动,这些动作可以牵拉肺经,起到疏通肺经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南方,各民族也加强了与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江汉地区“蛮”汉民族关系的发展更为突出,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 提及蛮族,必定会使人想起古代“四夷”之说,即“蛮、夷、戎、狄”的概念。最早在甲骨卜辞中就曾有商代征夷方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直至《礼记》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随着黄河中下游许多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被发现,特别是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遗存的发掘,古籍常提到的东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朱芳圃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一书中明确地指出:“(古代)人、夷同字。卜辞之人方即东夷。金文夷字亦作人”。又《尚书》称丹汉之苗蛮为“蛮夷”。可见,东夷实指东方人之意,“夷”字在古代并非贬义之词。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主张“东夷包括淮夷在内的九夷”,“从黄河下游到江淮流域是东夷活动的地方”。具体的说东夷包括畎、于、方、黄、白、赤、玄、风、阳  相似文献   

10.
伏羲 廪君 白虎——巴人族源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以及口碑材料指出巴人为伏羲后裔,其先祖后照南迁至巴陵,号为巴人;因尧、舜、禹三代连续不断地攻伐三苗,被迫西移至鄂西长阳武落钟离山.巴氏子务相与四姓争神获胜,被立为廪君.其后,廪君率其族继续西移,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巴人之族徽由鸟而蛇而虎,最终以白虎为图腾.同时,本文对白虎图腾的象喻意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白虎图腾以其祥瑞、骁勇、善变、凶残等图语对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不同区域出现了崇白虎、赶白虎、杀白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1 0月 1日至 3日 ,由湖北省文联、华中师范大学、荆州市人民政府和荆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荆州凤凰文化研讨会上 ,来自北京、广州、四川、湖北省等各地专家学者 ,就凤凰文化的渊源、内涵和演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一、凤凰的源头与楚人钟鸟崇凤凤凰的源头 ,是与会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自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鸟夷》提出“楚之先祖为祝融 ,近人多以为即‘灌马兜’与‘丹朱’亦鸟名 ,则楚人似本亦以鸟为图腾之族”说法以来 ,影响深远 ,至今不少学者仍持此说。会上 ,有的学者引用老、庄…  相似文献   

12.
汉石经刊刻于熹平四年(175年),虽然残存的字数有限,但仍能大致反映出石经刊立时《尚书》写本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异文,更是对今本《尚书》的理解和校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益稷》“光天之下”句“光”字的含义为“充溢”、“充满”;《禹贡》之“岛夷皮服”当为“鸟夷皮服”;《大诰》之“有指疆土”或为“有诸疆土”.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文字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了.在这五千多年中,随着汉字在实用过程中的不断演变和完善,汉字书法也得以产生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高雅艺术.书法是以文字为依托的,那么文字又源于何处呢?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文字的起源是从原始图画发展来的”,现在巳被很多学者接受.图画属于艺术的范畴,它是用艺术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手段.我们说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文字,文字是一种象形的抽象符号.汉字的结构形状,古时取象于万物,从中感知自然之美,而且与自然保持一种微妙的关系.在甲骨文中,“虎”有虎形,“鹿”有鹿形,“鱼”有鱼形,“鸟”有鸟形,各示其特征与美,虎之斑纹,鹿之双角,鱼之出水,鸟之丰羽,反映出各自的自然美.我们提这些,是要从高度抽象中去审察汉字具体内蕴的美,而不是时下有些人搞的向图画方向发展的现代书法.把字写成具象的字,如同小孩子的看图识字一样,那只能让观众觉得幼稚可笑.  相似文献   

14.
武陵土家先民崇虎。专家学者称之为虎文化。白虎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极缓慢的几乎不为人所觉察的步子,由土家人的明堂退处深官——潜意识中,以至今天的土家人对虎文化感到陌生。笔者把数年来的观察所得辨析如下,求教于方家。一、来源于虎的尊称初到原容美土司地区(今鄂西鹤峰和五峰)的他族人,对当地人谈话中的“李儿、李儿嘎、廪、廪俺、完、完俺”等词语感到茫然。后经数年探索求教,方明白它们是土家崇虎的语言。土家语称虎为“李”,公虎称“李爸”、母虎称“李儿嘎”。田心桃同志撰写的《土家词语手册》中,则称虎为“利”,公虎称“李爸”,母虎称“利泥嘎”。彭英明、段超同  相似文献   

15.
虎神话在中国许多民族中广泛流传,其中西南地区的材料最为丰富.西南地区虎神话的母题形态主要包括虎神、虎创世、虎生人、人虎变形、人虎婚、人虎争斗、虎报恩等.在民族融合理论观照下,该地区虎神话的成因主要受神话思维、族源关系、地域关系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民族融合视野研究神话,其价值在于发现整体性的民族文化现象所体现出来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规律,在于启示一种多民族杂居状态下的文化现象把握方式,在于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面貌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民制夷”是清政府面对新的中外形势所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一些地方官员利用民意抵制条约,但中央政府在此问题上却游移不定。直至道光末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廷才下定决心用民“制夷”。咸丰初年“以民制夷”成为清政府制止“夷人”条约外侵权的强硬手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以民制夷”的方式更加激烈:它鼓动民众武力攻击“夷人”,自己则借此拒绝推翻列强强加的新的不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17.
新乐遗址是沈阳先民的居住地。学术界一般以为其主人是东夷人中的鸟夷人,笔者则以为是大名鼎鼎的五帝之一少是一族。现结合文物与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证其说。1973年的新乐遗址发掘中,有一件出土的木雕艺术品,是新乐文化的代表作,国内极为罕见。发现时已炭化,呈黑色,全长38.5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形似一只鸟,栩栩如生,振翅欲飞;由嘴、头、身、尾、柄5部分组成,除长柄外,全身双面雕刻,阴刻纹饰基本一致,通体设计图案化,头部钢旋涡纹,身部饰菱形纹鳞片,尾部怖鸟尾纹,刀法婚熟流畅,线条刚劲细腻,经碳14测定距今720…  相似文献   

18.
简评王虎谷     
<正> 王虎谷(1464—1518),山西和顺人,名云凤,宇应韶,因出生于虎谷(今和顺县前虎峪村)故自号虎谷,人称虎谷先生。因和晋阳(今太原)人王琼、乐平(今昔阳)人乔宇为同科同僚,后人称之为“河东三凤。”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郭实腊把"夷"字译为英语的barbarian而引发的争论呈一边倒的局面.论者普遍认为,郭实腊此译是故意"做手脚",刺激英国人的情绪.而实际情况应是,"夷"字意义的历史沿革和清朝的历史语境来看,清朝官员所用的"夷"字表达了对西方人的藐视和憎恨,因而译为英语的barbarian并没有错.  相似文献   

20.
一、土司制度的延续 辛亥革命后,彝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延续未变,所有土司、土目仍保留清代建制,“夷务费”照样拨发。根据民国元年下川南三边屯务调查员的报告,有些地方的“夷务费”还有增加。仅雷波、马边两县所属土司、土目的“夷饷”就增发了二千七百八十多两①。此后,由于四川军阀混战,曾一度形成“省款断绝,抚夷费用,无从筹集”;割据上、下川南和建昌道的地方军阀,只管“勒索夷人”,不再发“夷饷”。但对彝族地区仍然是实行“防御和羁麋”的政策,即军事镇压和笼络、欺骗,“以夷治夷”的政策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