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诗《江格尔》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卫拉特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情节十分动人,内容极其丰富.在以往多角度研究中,虽然涉及到了《江格尔》中反映的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问题,但为数甚少.婚姻、家庭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了婚姻才有家庭,有了婚姻和家庭才会延续子孙后代,有了婚姻才有家族和亲族结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婚姻和家庭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它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法律、伦  相似文献   

2.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虽然没有留下论述史诗的专著,然而在其许多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却对史诗发表了一系列精辟见解,对前人的史诗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全面论述了史诗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价值、艺术价值和繁盛消亡等重大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史诗学的基本原理,从四个方面对史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理论概括。 (一)史诗产生于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由民族、部落发展而来,伴随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而产生。马克思说:“在氏族社会组织中,氏族是基本组织。它既是社会体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体制的单位。”①血缘家庭是第一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3.
所谓变异史诗,是与远古或传统史诗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同远古或传统史诗相比已发生质的区别的诗体。从形式方面看,变异史诗自然地继承了远古或传统史诗的基本模式。不过,即使是在形式方面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从思想内容方面看,变异史诗同远古或传统史诗相比,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并形成于氏族制度分化,奴隶制度形成时期的远古或传统史诗,是在原始萨满教思想主宰下的产物,而变异史诗则是在封建制度早已确立,黄教被引入蒙古地区初期产生的,因此,其指导思想已不再是清一色的萨满教思想,而黄教思想  相似文献   

4.
古典史诗具有"口诵史诗"与"舞蹈史诗"两种形态。"口诵史诗"集中出现在西周初年,具有吟诵性、教训性及叙事性特征;而舞蹈史诗则从周初的"大武乐章"一直延伸到唐代,并与宗庙祭仪紧密结合,具有表演性、戏剧性和诗乐舞综合性的特征,是古代雅乐的重要组成,是天地、祖先祭仪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舞蹈史诗具有与口诵史诗不同的表现力,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史诗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受到本国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宗教渗透和法律传统的影响,具有各自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中华法系的"婚姻门"数千年来一以贯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婚姻观念和伦理特征。俄罗斯传统婚姻法受到民族习惯法、拜占庭教会法以及世俗法典的多重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和民族性。从结婚的程序、条件以及婚姻的解除和离婚三个方面,历史地考察中俄婚姻法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更为生动地展现两国文化特征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家庭婚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生育,是当代几乎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改革开放所引起的剧烈社会变迁,又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改变着人们的行为。维吾尔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长期的伊斯兰教影响和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该民族颇有特色的婚姻观念。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对社会流行思潮最敏感、对先进文明最容易接纳的群体,考察他们的婚恋、生育观对我们深入认识社会变革对维吾尔族的影响是非常有益的。我们采用简单的问卷方式来了解维吾尔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婚恋观念。个案选取对象是新疆大学某系的二年…  相似文献   

8.
作为封建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制度,至唐代已日臻健全。唐代实行的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阶级内部"内婚制",政治需求的考量、注重姻亲旧眷、门第等级观念、科举观念等都对盛唐贵族的择婿标准有着重要的影响。盛唐时期贵族的婚姻一方面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严谨刻板的一面,研究盛唐时期贵族群体的择婿风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盛唐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史诗是日耳曼氏族文化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产物,是蛮族文化中的英雄意识转化为欧洲中世纪英雄观念的范本,也是中世纪文明特有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文本.欧洲中世纪史诗塑造了人性更为复杂的英雄主人公,显示了对人的自身认识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同时,基督教的历史观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自省"精神对也是中世纪史诗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婚姻 ,是一个迷人的话题。性爱和婚配 ,联系着一个人间之谜 :今日之人类 ,究竟从何而来 ?人类的婚姻状态 ,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 ,其婚姻习俗更是源远流长 ,多姿多彩 ,反映着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各异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生活、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 ,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图腾是以宗教与血缘关系团结氏族的纽带,以万物有灵为思维基础的信仰观念。图腾制是随着氏族的产生而产生的,它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不断增加新内涵。它的兴衰与母权制的兴衰相终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它开始衰落。但图腾是相当稳固的观念,沉积在代代原始人的观念中,成为神话思维的核心。它不仅对本氏族、部落的原始神话影响深远,而且进入阶级社会对信仰它的部族、民族的文化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桂宇 《学术探索》2014,(5):36-41
历史上的傈僳族女性,曾经是随夫同上战场的女英雄,是氏族械斗中的调停者,在生产生活中也承担着家庭食物供给的重要角色,但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仍被作为家族的财产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从父家转移至夫家,其婚姻自主性和家庭中的自我意识并未得到社会相应的认同。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傈僳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婚姻市场发生了改变,女性在变迁中以主动顺应之态,积极利用自身在婚姻关系中"稀缺资源"的优势,获得了婚姻和个人发展的自主权。傈僳族女性的这一转变对整个族群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史诗的宝库──简论新疆史诗研究的成就与特点郎樱一部民族史诗,尤其是一部宏伟的英雄史诗,在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民族史诗所关注的是民族的事业与民族的命运,民族的事业与命运是史诗世界的基...  相似文献   

14.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经济不太发展的国家和民族中普遍而长期地存在。在宗法制度的发展史上,嫡长子继承制只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和世界一些民族在宗法制度发展中,经常的现象是不存在嫡长子继承,宗法统治仍长期存在。宗法制度包含了阶级对抗,不是纯粹的血缘组织。女性在宗法制度中,成为为宗族家族生儿育女以继承宗族家族香火的特殊性质的财产,是宗法性婚姻的共同特征。在世界历史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阶级剥削制度的被推翻,是瓦解一切氏族血缘宗法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藏族的古代传说和文献资料,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看,藏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起源很早。藏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氏族部落阶段,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氏族部落崇拜的神衹和宗教、部落形态下的文化生活,以及部落间的交往和战争,构成了藏族远古史的主要内容。藏文古籍中关于藏族起源于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以及由六大姓氏繁衍出各个支系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记载,反映了  相似文献   

16.
德治思想萌芽于殷商时期,关于"德"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盘庚》篇,其义为"直".周革殷命,周初统治者自觉摒弃殷人迷信天命的政治观念,致力于"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为主要内容的德治建设,大大丰富了德治的内容,并将德治思想与政治统治紧密相连.对于周初统治者在德治建设方面的诸多努力,《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周初统治者的德治主张是对当时社会变革诉求的积极反应,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关注现实、注重伦理道德的政治传统,并由此揭开中国政治"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杨甫旺 《学术探索》2007,(5):113-116
50多年来,永仁县谢腊村彝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传统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多元化婚姻模式的传承,为现代谢腊彝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基础,"养儿防老"观念日趋淡薄。谢腊彝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直系扩大家庭为主,婚姻礼俗中的当事人、父母、媒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家庭关系呈民主化趋势,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吸纳了现代文化,它对谢腊彝族社会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宋代宗室之婚姻吴旭霞“宗室”,一般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在封建社会一般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他们是封建国家里地位最高的宗族,他们的婚姻有着与一般贵族或平民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对宋代宗室的婚姻作些探述,使人们对宗室这一特殊阶层有进一步的了解。(一)婚姻是...  相似文献   

19.
再论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兼与那木吉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夏季,名为《狼图腾》的小说宣称:“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此后,不断有专家、学者重弹这样的论调,极力鼓吹“狼的精神”。其实,蒙古先民是以“鹿”为图腾,“狼”并不是蒙古民族的图腾。况且,各民族的图腾并不代表该民族的性格和强弱。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表明,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们用来作图腾的往往是最卑微的动物。图腾乃是氏族、婚姻集团的标志,它首先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北方民族政权西夏党项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特征.西夏婚姻中姑舅表婚盛行;西夏婚姻制度所反映的女性地位较高,妇女有一定的主婚权,寡妇和战争中被俘者的妻子有改嫁权,西夏婚姻中的妻妾没有中原地区尊卑严格,嫡庶之间的差别也没有中原地区大,地位低下的妇女在西夏的待遇要好一些;西夏婚姻中有对非婚性行为和非婚生子女的相对宽容的特征;西夏婚姻中有女嫁不从夫姓和女子以身先荐国师的现象;西夏婚姻中的择偶标准有其自身的特征,如"姿容"固然是择偶的主要标准,但是妇人内在的美、对丈夫的忠贞更为重要,西夏婚姻观念中对于经济因素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