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中期广州成为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广州十三行在引进西方绘画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并对岭南绘画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后半期西方重要的绘画艺术流派。莫奈是印象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对印象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印象主义之父"。文章分析了莫奈绘画的艺术特征,明晰莫奈及印象主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绘画史,绘画理论;西方绘画史,绘画作品等各个方面为例阐述了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体系,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宗教的重要影响。论证了中西方绘画与宗教之间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之间的差别,人们已经谈论了不少,但这至今仍是一个颇为诱人且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绘画是视觉性的,中国绘画则从心灵性的。当然,任何绘画都是视觉艺术,任何绘画都离不开心灵的渗透与参与。因而,是严格的美学意义上讲,应该说中西绘画既是视觉性又是心灵性的,都是视觉和心灵这两种主体力量互相沟通、共同合作的产物。即便如此,我们仍感到,若着眼于中西绘画的历史走向、整体风貌及审美趣尚、造型特征……这些宏观方面的差异,还是可以完全肯定地说:西方绘画突出发展了绘画艺术的视觉性素质,中国绘画则突出发展了绘画艺术的心灵性素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线条这一绘画中最基本的形式语言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发展变化脉络及其在绘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能使读者对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异同,以及现代中西方绘画相借鉴、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了解。能使读者进一步认识线条的魅力并在新的艺术实践中充分运用发挥线条的表现力。本文不仅运用了古今中外画家对线条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优秀成果,而且结合了作者多年学习绘画的实践中对线条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认为2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百年之后,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相似文献   

8.
毛亦农 《云梦学刊》2002,23(6):76-77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日趋频繁的今天,西洋水彩画和传统中国画,在艺术语言、艺术精神、审美意识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互渗互融,形成了多元发展,共存互补的新局面。这是东西方绘画艺术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形成与其社会科学、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特定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相关艺术、尤其是东方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艺术家以多样化的装饰语言表现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绘画视觉形象。从装饰的自然表现,到创新装饰的形式的风格化;从寻求与现代大工业相适应的装饰美,甚至主张形式服从功能而摒弃装饰,到出于后现代思潮、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形成多元化装饰形式,以及创造意识的需求而趋向装饰的回归。装饰语言的形成和流变构成了人类艺术发展的主线,可见,对西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绘画以模仿写实为主流,而西方现代派绘画花样翻新,光怪陆离,总的趋势是突破了客观模写自然的传统的艺术观,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艺术局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西方人体造型艺术从文艺复兴至罗可可艺术时间期的源流变化描述,揭开了西方绘画语言在人体艺术方面的文化嬗变。作者认为:对西方艺术中思想的理解,是我们走向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纯真的灵魂--林风眠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风眠的绘画艺术融合了东西方绘画之精髓,画面明快艳丽、宁静纯真,蕴涵着一层淡淡的孤寂.在被冷落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他的绘画艺术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其绘画的形式特点和作品内涵来阐明林风眠绘画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价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绘画性比较:中国传统绘画如果与西方写实绘画比较起来,就几乎从来没充分地进行过模仿式的写实。中国传统绘画从整体布局到对个性形象的塑造,与西方绘画的与实效果和肉眼所见的物体形象比较,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别。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是认识和观念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佘国秀 《天府新论》2018,(4):129-138
20世纪西方汉学家和艺术史家运用现代性知识话语,全面建构中国艺术史。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人画“情有独钟”。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中涵盖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的独特绘画门类,因其“出位之思”、画家身份界定、画作构成要素、诗意追求、情感表现等因素而备受青睐,成为西方艺术史界广泛认同的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西方现代知识性话语对文人画的擢升与标举,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传统与西方现代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的表层通约性。西方学者在建构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中,解构与建构并存,湮没与擢升共现,“立”与“破”同在。被称为“心画”和“心印”的文人画,游弋于绘画和文学的区间,携带了浓厚的现代性气息,符合西方艺术由模仿再现走向直觉表现,西方艺术史撰写由对视觉艺术的语词性再创造走向分析、阐释的主流话语模式与学术规则。文人画的标出性特征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密切相关,是西方学者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一个“他者”注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是意象造型艺术,它有别于西方再现性绘画和抽象派绘画。中国画讲究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虽然西方体验哲学和意象派诗人也有意象说,但却只相当于中国意象中的兴象,不包容喻象和抽象,况且所说的意象远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象深刻。就艺术本质而论,西方的模仿说、表现说和秩序说虽然都抓住了艺术本质的一面,但却忽略了艺术更本质的方面,即艺术是艺术家借助某种感性媒介进行构形,进而创造一个新的意象世界的活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本体是审美意象,并以此为核心,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进行了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罗马梵蒂冈教皇宫艾里奥多罗等大厅的拉斐尔壁画是西方艺术史上的杰构,属于文艺复兴绘画的最高成就之一。兼容宗教、历史文化内容与人文主义精神,形式上则将逻辑性及多样统一规则发挥至尽善尽美,乃确立新古典样式的典范之作,为近代西方学院派绘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西方抽象主义画派是工业革命和文化震荡所激发的艺术折射,是艺术家主体意识觉醒下所引发的绘画艺术由创作动机到外化形式、由语言到语义的革命,它带来了形式、内容与精神、理性之间关系的思辨,引起了艺术界激烈的讨论和深沉的思考。由于抽象主义绘画内在创作动机的反传统性,由移情冲动走向抽象冲动,并以绘画为发射点,除了对现当代绘画产生重要启示外,更是对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西方抽象主义画派的美学思考,既可以对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出更为客观的评判,也会为未来艺术的终极追求注入精神和理性的力量,亦将助力艺术在思辨中前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注重"写意";西方绘画强调"写实",这种局限的艺术观点应当进行全面的思考."写实"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中西方对于写实的理解又有何异同?本文将通过中西方艺术的起源与哲学思辨来讨论中西方的绘画写实观念,从摹仿(西)到通灵(中),从逻辑之形(西)到心中之像(中)来阐述当代西方文化东渐造成的艺术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油画从男性画家的视角观看女性,注重女性的从属性和被观看地位.信息时代,影像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活的社会,也改变着人们观看的对象和观看的方式.而现代影像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影响了女性油画家的创作模式.以奥基芙的油画艺术和王小慧的影像艺术作品为例,影像艺术与油画绘画艺术互相影响、借鉴,这两种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维立体图像的艺术,互相不可能被取代、消亡,只会交融互动,从而产生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达到艺术自身的不断超越和创新,也互相印证各自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