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开宗明义就是反对言利,提倡“仁义”:“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全书出现“仁”字达157次之多。仁义作为孟子学说的出发点,落实到具体政治上便是“仁政”。研究者多将仁政视作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  相似文献   

2.
《孔丛子》是关于孔家后人思想的一部著作,虽然对该书的真伪,人们多有争议,但书中有关孟子的记载,却对我们研究孟子思想提供了帮助.书中涉及孟子的思想观点主要有仁义观、义利观和圣人之道,而这也正是孟子思想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系统明晰了孟子的这些观点,那就可谓基本上把握住了孟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孟子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孟子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从事教学几十年,有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贡献。孟子的教育思想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是我们研究孟子教育思想最可靠的文献材料。本文拟就孟子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王兆胜博士是坚持文学的精神品质的批评家,他用《文学的命脉》为自己的论文集命名,表明了他对文学基本价值如爱、美和自由等的关切和诉求。这是一部富于理性色彩、人文情怀和学术品位的著作,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思考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贡献了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作者有意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某些侧面进行总结,他的论文多有以“20世纪”冠名者,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分析》、《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确“长于《诗》、《书》”,但赵岐“通五经”之说并不确切。在孟子眼中,经典文本乃是王道实录与仁政典范。如果说苟子从经典中读出了“隆礼”一词,孟子则从经典文本中读出了“王道”二字。孟子评述经典的著名命题和对《诗》、《书》的称引均能鲜明体现这一点。而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等经典诠释方法与其诠释实践完全一致,是其以自己的思想系统契入经典世界时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6.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庄子》研究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偏狭到科学的演进态势。具体说来,建国后的前30年,大陆《庄子》研究几乎随着思想政治运动升降沉浮,致使研究重点多在庄子的哲学方面,对庄子的正面评价也不够,在《庄子》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承接鲁迅、闻一多等前代学者关于庄子散文的理论建构而在微观层面有所推进。后30年来,学术界不仅对《庄子》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庄子》文学的研究亦逐渐深入、拓展,出现了多角度、专门化的研究,在《庄子》美学及文艺思想、《庄子》的风格、《庄子》的艺术形象、《庄子》与散文、《庄子》与寓言、《庄子》与小说、《庄子》与诗歌、《庄子》与神话、《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回顾建国60年《庄子》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学术界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对今后《庄子》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来说问题的提起。 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开始,是文学的第一代。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部总集——《诗经》,标志着诗歌发展的成熟程度,它的内容的丰富和强烈现实主义精神、艺术的绚丽多彩和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都说明诗歌发展的长河已经浩浩汤汤,蔚为大观。但是,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史著作中,从《诗经》到《楚辞》,在“风”、“骚”之间,大都是一段诗歌发展的空白。而在约三百年的诗歌空白时间中,则填补以“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似乎真的如孟子所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先秦诗歌与先秦散文是以数百年为时间段落轮替发展的。或者象李维《诗史》所说“诗学中断,寂寞且数百年。”如果真的如  相似文献   

9.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10.
李退溪对《孟子》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李保林,丁素(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一《孟子》一书系孟子(约公元前385-公元前304年)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孟子释义》一书系朝鲜李朝(公元1392—1910年)李退溪(1501—1570年)著。该书是李退溪在阅...  相似文献   

11.
王书华 《河北学刊》2001,21(2):10-14
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里的对立与分歧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以《周礼》为理论依据,撰《周礼义》阐发其改革主张;二程及其后学反对新政,否定《周礼义》,甚呈否定《周礼》。(2)王安石与二程都重视《孟子》,但王安石认为孟子并不全盘否定利,对于“民之所利”是不反对的;二程则认为孟子反对任何利,主张要义不要利。  相似文献   

12.
《花间集》是我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自它问世迄今的一千余年间,前贤时人对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围绕《花间集》和“花间”词人群体的研究,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走向,本文主要从词集校注评译、作家生平考证、作品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对百年《花间集》研究进行了考察,并加以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儒学中的子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辉  杨立民 《文史哲》2003,(1):22-25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上古文化传承者和中古文化开启者 ,彪炳千秋 ,他教授过众多弟子 ,其中子贡能力最强 ,成就最大 ,正是他真正地理解了孔子 ,学得了孔子的精神学问 ,也正是由于他 ,儒家学说才得以发扬光大 ,并逐步走上政治舞台。但是 ,子贡在孟、董、程、朱儒学系统中的地位并不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孔子对子贡的多次批评应该是主要原因。实际上 ,子贡在儒学传承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子论技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技术观不是现代意义的机械文明的概念而是基于个体手工劳动的经验诀窍。庄子对机械技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而且对发明机械的人也持鄙视的态度,“彼赏史、杨、墨、师旷、离朱者皆外应其德而燏乱天下者也”。但是他却肯定接近道的工艺及工艺精神,同时也肯定类艺术的个体劳动者的经验技术。“经验技术”所具备“重内轻外”、“入素复朴”,“体性抱神”、“只可意会”、“无效用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龙姝帆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93-94,97
本文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试从题材、体裁两方面对其歌诗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韩孟诗派的组合条件及其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总 《齐鲁学刊》2002,(3):16-21
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文学流派,韩孟诗派的聚合有其必然性。首先与大历、贞元年间江南诗人文学思想与创作倾向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其次诗派成员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乃至遭受压抑的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具体诗人个性禀赋及气质趣味相似相投。韩孟诗派以奇险为创新的艺术精神与总体风貌,既有时代因素的促成,又有历史传统的延承,表现为审美时尚与诗史进程的联结与交汇。其结果既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发挥,又是时代性文化精神的体现,更是文学史逻辑推衍的必然,具有多重的文学史与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文焯是晚清四大家之一,著名词学家。在晚清梦窗词转移一代风会的情况下,他的梦窗词研究独具特色。他不满以"晦涩"评梦窗,也不满学梦窗"晦涩",他认为"晦涩"只是梦窗词的表象,其高处正在"空灵"。郑文焯以"空灵"、"清空"为标准来选评梦窗词,突破了张炎以来的对梦窗词的传统认识,赋予了"七宝楼台"新的内涵。他的这种认识,也体现了"清空"这一重要词学范畴的内涵在晚清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生成与转向:顾颉刚的思路及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春凌 《云梦学刊》2007,28(1):19-24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建立了20世纪传说故事研究的范式。1924年《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与1927年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显示了其研究由生成到转向的过程。1927年后,“地域因素”成为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重点,这一转向背后隐藏着观念的转变,传说之流传方式及文学审美给顾颉刚造成的困难使他的学术宏愿落了空。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也表现出特殊性亦即异变。首先,民族性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的精髓;其次,在恪守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突破母体文化,将移民群体色彩涂沫到其创作文本中;再次,冲出东西方文化夹缝,寻求独特的文化归宿。  相似文献   

20.
凡·高是十九世纪荷兰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风貌独特、成就卓著,但其人其画都过于传奇而歧义颇多。他写给亲人的信件为我们留下了深刻认识他的人生、他的艺术、他的作品的唯一的和最重要的材料,本文以分类梳理的方法研究他的书信,给凡·高及凡·高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