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词汇系统为统领,宏观与具体研究相结合,这是专书词汇研究的新视野;立足专书材料本身,突出词语运用的特色,这是专书汇研究的基本思路;共时历时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实证、定性与定量等手段,这是专书词汇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献专书词汇研究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词汇系统为统领,宏观与具体研究相结合,这是专书词汇研究的新视野;立足专书材料本身,突出词语运用的特色,这是专书汇研究的基本思路;共时历时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实证、定性与定量等手段,这是专书词汇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方法论问题是理论语言学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学员们学习起来往往感到不好懂,难掌握。本文就两个基本的涉及全局的方法论问题,联系具体事例进行分析阐述,以帮助学员们理解运用。1.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观念本世纪初期,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其名著现代语言学奠基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了“共时”和“历时”这一对重要概念,提出语言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可以对语言开展共时研究,也可以开展历时研究,并且主张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描写共时的语言现象。语言是一个结构系统,语言系统是不断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4.
杨焯 《兰州学刊》2009,(12):172-173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主张采用共时性研究方法取代传统的历时性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语言与符号、语言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大变革,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方法也由此产生。文章拟以索绪尔提出的结构主义为依据,从历时和共时这两个角度分析该语言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应用,揭示其研究特征,指出索绪尔语言哲学在中国仍然具有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的研究方向是方言学与音韵学,所以我只能讲一点本行的内容。一、历时与共时的结合语言的共时与历时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棵树,从小到大是历时的生长过程,树干的每一个横截面就是一个共时平面。没有共时平面的详尽研究,就不可能知道演变的历时过程,所以,从索绪尔以后,语言研究的兴趣转向共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个世纪以来的共时研究,已经为历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可能。近些年来,西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流派,显示了语言学家们对历时研究的注重。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拉波夫、王士元等人的音变理论对中国音韵学与方言学的影响。这些…  相似文献   

6.
能受“很”修饰的“有X”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能受“很”修饰的“有X”结构为例认为:1、对立的两极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联系现象,构成一个连续统。用过去的“离散”观念研究语法有极大的弊病,应采取“连续”的观念来研究语法,2、共时中蕴含着历时,通过对共时的逻辑上的研究,可以寻找出历时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研究语言的目的是揭示语言规律,语言规律既可以从共时系统内部来研究,也可以从历时系统之间的演变来研究.但历时语言研究也存在着语言材料方面的诸多困难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时语言学引入了类型学方法加以弥补.汉语史研究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它的最终研究目的是通过汉语的发展演变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引入类型学的视野,有助于汉语史研究更早为人类语言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动词在古汉语词类系统及词汇系统中均居重要地位,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却比较冷清,研究成果亦比较有限。近20年来随着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明显增多。从研究对象看,这些研究可大别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种,前者又有专书研究和共时断代研究的不同,后者则有通史式演变研究和断代式演变研究两种。其中专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但断代研究还有许多空白,亟待加强。从研究内容看,或侧重语法研究,或侧重语义研究,或两者并行。从研究方法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均已开始被有效地应用。同时,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全方位地研究古汉语动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动词类聚和运用配价理论研究动词组合就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9.
共时和历时这一对语言学范畴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作为研究语言的方法,在对待语言变异这个问题上,是仅从共时或历时方面出发,还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下棋比之语言的运用,单个的词就如单个的棋子,不具有价值,不是实体;只有当某个棋子按照它与其他棋子的关系去走,才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才是实体,语言的请单位,只有在语言系统里活动才具有价值。比之语言的演化与研究,全局棋的走法如语言历时态,静止的一个棋阵如共时态,历时态就是从一个共时态进入一个新的共时态,共时研究更重要.做棋子的材料、棋法分别对应于语言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内部研究更重要。索绪尔关于语言的妙喻(之二)  相似文献   

11.
特里尔对语言场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这一理论,指出了语言场的一些特性,并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魏斯格贝尔对语言场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特别是加深了对德语的理解.通过对两位学者的研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虽然出发点和目标不同,他们都为语言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杜文涛 《殷都学刊》2013,34(3):110-113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研究对象广泛,研究角度多样,而且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有所拓新.其中既有专书研究,又有个案研究,还有专著专章专节的研究,并且对史乘、释藏、诸子、诗文、小说等语料都有所涉及;既有共时的描写,又有历时的探源,并且在句法和语义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十分注意系统性和差异性.但总体而言,研究方法还是显得比较单一,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和时代特点还是不够,还有很多踏实的工作需要去做.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中分别存在多个表示“俘获”、“战胜”意义的同义词语,它们有一系列的差异特征。通过对这些同义词组的辨析说明:断代同义词研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全面性与差异性;要注意共时与历时的结合;同义词的共时差别特征呈现多元化,但某些特征较为突出;同义词组的历时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陈睿 《江淮论坛》2021,(6):187-192
语言景观研究作为相对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为研究城市语言多样性和多语言现象的映射提供了一种跨学科创新路径.梳理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探讨语言景观最新定义和主体范围,结合语言政策差异化、少数民族语言商品化、语言身份认同、共时和历时聚合、实体和虚拟空间交互及语言资源的跨局域化多维热点问题,探析现代社会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转变和延伸,提高全球化城市治理过程中语言互通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为中国特色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语用学研究新取向:文化语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视野体现语言研究从封闭式的语言系统观向宏观的文化视野转变.它融合文化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文化、思维、认知等层面审视文化语境下语言使用所体现的文化信念系统、文化交际规范、文化表达系统,并探索其中的运作机制与原则,从本质上思考语言、文化、认知与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以历时和共时的方式观照和描写民族语言,从而全面解释文化语境中语言使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勒维纳斯看来,人们总是将时间理解为共时,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高度同一的,但真正的时间是一种历时,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迥然不同.这种不同所蕴含的是他者与我之间的绝对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我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负责.而这种无条件地为他者负责就是悖时.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语言理论在语言学界影响深远,备受后来者推崇.然而,回溯语言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并不是完全由他本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继承和借鉴前人及同辈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而形成的.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语言符号现、语言符号任意现及语言和言语、共时研 究和历时研究的区分在德国、法国、美国、波兰等都有其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根源.  相似文献   

18.
李慧敏 《学术界》2012,(4):140-148,287
话语标记作为言语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语言表达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国外话语标记研究主要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个维度,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汉语话语标记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当前,汉语话语标记研究,需进一步纯化语料来源,强化功能研究,并置于语言类型学的大视野之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大视角出发,对汉语语法学界关于非表实量的“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共时平面的述评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领域对相关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 反义词的研究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略显薄弱, 特别表现在理论方法及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上。反义词应是同一语言、同一历史时期, 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在一个或几个义位上相对或相反而词性相同的词。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应从专书入手。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的判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借助文例判定; 依靠注释及书中的有关解释判定; 联系整部书的用词进行判定。通过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 可以了解一个词的多义系统, 了解常用反义词的发展演变, 还可以补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