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从实质上看就是以哲学反思的方式确立哲学境界。形而上意义的哲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当代却受到了巨大的理论挑战,处在“危机”之中。事实上,历史上的形而上学样式是需要转换的,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是不断变化的。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在对当代精神取向的把握之中构建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确立与时代精神吻合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对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具有着形而上下相互贯通的本体结构关系及相应的本质和本性,由此决定了哲学思想必然具有同样的形而上下彼此反思贯通的本体结构关系及相应的本质和本性。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为哲学本体与其本质统一体的"哲学自我"同时具有着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且二者彼此反思一体贯通的基本特征,从而它既不是单纯的形而上学,也不是单纯的形而下学,而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彼此反思贯通的复合体,即形而上下学。由此可见,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和现当代实证哲学的哲学观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二者的共同缺陷在于都割裂了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不可分割的结合关系,并且各执一端否定另一端。  相似文献   

3.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先在“学问”意义上建立无执的存在论,说明世界本身是“空”的;其次从“物不迁”方面进一步论证世界“空”的性质;最后则从“般若”智慧出发,通过“觉悟”说明如何走向“空”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时代对形而上学的命运提出了考验和挑战,考验的重点在于形而上学是否能承担时代精神的命运发展,挑战的突破口是以何种方式通达形而上学的本质,寻找形而上学的发展如何在当代转换自己的理论形态。聆听形而上学的天命给出的召唤是进入形而上学本质的唯一途径,形而上学的天命植根于形而上学的历史之中,通过历史性来沉思形而上学的本质。形而上学的历史性通过亚里士多德的神学向度、笛卡尔的知识学向度、康德的哲学向度表现出来,并以这三种不同的嵌入方式体现它的根源——人的形而上本性。人身为二重性的存在者,意味着惟有"视界"的形而上学能对时代的质疑给出应答。"视界"的形而上学作为时代精神的表征,显现着自己在当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亚里斯多德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为诗道出了“有普遍性的事”。还有别的途径探讨艺术(即广义的)的哲学意味吗?康德说过的一句活值得深思:“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艺术家是不是也在思考形而上学?如果这个结论可以成立(本文旨在讨论这一结论),那么,我们不无理由地推出另外两个结论: 第一,艺术是人类探求形而上学的途径之一,这种探索使艺术具有一种深刻的形而上意味; 第二,由于艺术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因此,艺术也是具有某种哲学特性。进一步,艺术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这一方面体现为西方哲学对本体的设定和持守,另一方面又展现为对哲学样式及其转型的理论显示。事实上,从更细微的环节分析会看到,在希腊哲学的早期就孕育着哲学板块的某种精神的“裂痕”。在这一“裂痕”的精神版图上可以比较精细地展现着西方哲学固有的、内在的“缝隙”。在此前提下西方哲学自身板块中所包含的深层的“异质性”之存在就有了自身的依据。从历史演进的逻辑观察可以看到,由形而上学自身所引发的对真理本身的沉思与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之差异,在西方哲学持续的进程中,有着“海德格尔的路标”式的意义,或许在这一分析的路向之中,才能理解西方价值哲学的双重意义。继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领略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形而上之追求价值。  相似文献   

7.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始端的构建者,其主旨是以概念的界分来构筑人之为人主体结构的形而上学基础。从外观或者延续的历史角度加以观察会发现,学界对于康德哲学本身的理解是在对其哲学不同板块的特有规定以及在板块之间的相互界限的转换问题上进行推进和梳理的。而本文试图从新的理解视域出发,进而将对康德哲学外显结构的研究沉淀为实现其哲学最终目的的意识一体性把握,以此阐释在康德哲学的内在建构存留着一个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学设定,在这一设定中,以对作为主体的人理性意识建构为起点,以实现其自由为最终目的,其完成过程因理性意识自由的实现而首尾衔接,而内在隐含着对于"人"本性或者本质理论的环形构筑。此理解与传统分解式或板块式地理解康德哲学对于"人性"的建构不同,作者试图从康德哲学内部的结构分析入手,对其面对的理论困难及其意义进行新的梳理,以期达到对康德哲学某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雷锋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优良品格结合而产生的价值追求,在这一价值追求的特有精神践行中显示着作为一般人性规定的形而上价值.雷锋精神本身所映衬的形而上价值从一个角度上展现了中国当代形而上学的特有样式.与中国文化旨趣相一致的本土化的形而上价值一方面立足于“人之为人”道德实践的现实过程,以凸显出形而上学价值的现实基础和践行功能,另一方面是以对生活美好理想的确立来构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真实的追求.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形而上价值,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对雷锋精神的形而上价值理解出发,可以在新的历史与时代的根基上为我们提供理想信念、为人境界以及内在精神支撑的厚重资源.  相似文献   

9.
通常对哲学境界的理解是从中国传统哲学背景出发:哲学境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然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可以看出人的独特生命活动——实践使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形上本性"。哲学作为一种表征人的"形上本性"的理论形式,本身具备一种超越经验常识的形上诉求,哲学境界即是这种形上诉求。因此,哲学境界并非为中国传统哲学特有之物,作为表征人类"形上本性"的形上诉求,正是哲学本身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哲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本体论哲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本体论哲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进行了“整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本身说明他的哲学包含本体论的思想和语言,否则他不可能彻底炸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殿堂,真正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怪影”。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乃是人类理性的本质,人天生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康德让哲学走上了过分形而上学的道路,把形而上学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同时,理性取代传统宗教中的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这个过程始于笛卡尔。康德在哲学上把理性推上了思想的巅峰,理性在黑格尔那里乃是世界的灵魂,但这可能是理性的监守自盗和自吹自擂。理性的失位来自于无度和失控,导致后来理性信仰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2.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低估谢灵运山水诗中理语的价值,将其看成"玄言的尾巴".这种从简单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事实上,如果考察谢灵运山水诗的实际创作,可以发现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理语并非尽是玄言亦非诗歌的尾巴.尽管这些理语受到玄风的影响,然而其实质却并不在于谈玄说理,或装点门面,而是对文人孤独情绪的表达.这也是决定谢灵运此类诗称为山水诗而不是玄言诗的关键.因此,以更实际的态度认识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理语是对谢灵运山水诗做出全面、客观评价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与"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与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联系起来思考。我们认为,一种形而上学话语的哲学性质就在于它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所谓形而上学的命题反过来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命题。人们依循着形而上学的"颠倒"来制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方向,这是现代性之巨大镜像,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形而上学之不变本质的部分结果。只有立足于"历史科学",突破形而上学或现代性视界,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要义,也才能正确阐发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这个书名的误用,不仅误解了古希腊哲学,而且还误导了人类对哲学的理解和应用。笔者经过数年的研究发现,这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著作应该叫《论哲学》。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部《论哲学》中概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诸如哲学的对象、目标、任务和哲学内容的划分以及哲学的目的等等。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本文对庄子的气论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气"具有的三种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是玄学的鼎盛时期,随着宋文帝对“四馆”的设立,玄学一跃而成为了当时的“官学”。玄学助长了当时社会的归隐之风,使诸多文化精英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问世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乃具有明显的“玄言特色”。而采用“三段式结构”进行创作,在诗中“言必称玄”,则是谢灵运山水诗受玄学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并不符合山水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7.
对人自身的切身关怀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哲学中"人"的"缺场",是导致这种哲学走向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其哲学中"人"的"缺场"。哲学只关心抽象的人,也即是对人的抽象关心。而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理解"人"、关怀"现实的人",使人真正地"作为人"而存在,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被中国古代哲学家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在众多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中 ,王阳明的“人心即天理”、致人心之良知即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 ,是一种更为透彻的天人合一观。王阳明的天人合一观 ,不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给我们以启迪 ,而且在哲学思考方式和价值理性方面 ,还可以实现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