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与后续产业发展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三江源生态移民群体的安置、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探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后续产业发展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认为:生态移民强化了三江源移民群体生活文化的调适性与整合性;民族产业结构变迁促成了移民群体文化状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移民安置及发展模式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生态移民工程的绩效。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它可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整体迁移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等等。确定迁出地与迁入地是移民工程成败的关键。我们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要考虑保护和恢复迁出地恶化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不会对迁入地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对移民的经济补偿方面,在做到补偿充足的前提下,配以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时,一定要让移民自身参与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以避免外力强制作用下的文化改变。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过程受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生境理论从生态移民家长的教育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与参与行为三个维度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通过对该地的调查研究发现,生计方式、文化不适及知识和价值观的断层是导致当前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意愿淡泊、参与能力不足与参与行为被动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平台作用,加强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意识;遵循“他者性”的教育理论,弥补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能力;完善政策制定和法律规范,规范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行为。以破解三江源生态移民家长教育参与的困境,为促进三江源生态移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生态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坚持原则,以及坚持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加强迁出地和迁入地建设,防止移民中的民族文化变异,建立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移民开发运行机制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青海省囊谦县生态移民家庭的生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为移民的生计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机遇,但同时生态移民生计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基本生活难、就业增收难、因病致贫突出、社会认同感差等四个方面的困难。基于此,从完善移民补偿方案、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创造非牧就业机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社区网络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生态移民工程与牧民定居工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实施重点都是在自然生态条件恶劣、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有改善生态环境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的。但二者在定义、动因、措施、意义方面又有所差异。牧民定居工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生态移民的核心目标是应对生态危机引发的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态移民的中心任务放在迁出地与迁入地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重视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力求摆脱生态与贫困的恶性循环,牧民定居工程侧重于使定居点成为牧区二、三产业及农畜产品集市等发展的基点,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只有深入系统地厘清它们的关系,才能更有助于两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以扎陵湖乡生态移民为个案,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藏族生态移民在生产环境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适应困境.认为多渠道帮助移民实现顺利转产、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建构一套特殊的支持政策是促进该区生态移民适应能力提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同宗教或者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少数民族汇聚到一起,使不同宗教之间会发生碰撞。如何使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内部各个教派之间在移民安置地和谐共处,将会决定生态移民工程能否取得最大效益。从当前西部民族地区若干生态移民安置点的建设状况来看,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于改善移民生活,以及迁出地生态环境的恢复等方面,政府对于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移民文化的保护力度稍嫌不够。这种状况导致移民工程能够改变移民的生活条件,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消失。  相似文献   

9.
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江源移民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变迁的必然性,并就其文化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论证,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指出文化适应才是三江源实现生态移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安置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江源生态移民是因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同时考虑到三江源地区生态战略安全而进行的人口空间转移活动,移民在安置方式上多采取城镇化安置的模式,这种安置模式对移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提高他们认知事物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非牧安置也使得世代以牧为本的移民群体的社会适应异常艰难,需要积极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依情感互融标准,《松陵集》唱和诗作可分成四类:具深情者;具温情者;情不足者;无情者。从内容上看,《松陵集》唱作与和作以趋同为主的关系有三种:承接与照应;互补与回避;开拓与延展。以歧异为主的关系也有三种:切入角度相异;执守观点不同;和作翻新原唱。《松陵集》以次韵为特色,酬唱诗作沿不用韵→用韵→次韵的顺序,趋同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