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现代新歌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歌剧”是与民族传统歌剧(即戏曲)相对而言的。自“五四”时期开始新歌剧的探索。新歌剧从表现民族现实出发,融汇民族传统戏曲、音乐和西洋歌剧艺术的精华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它既不同于民族戏曲,也有别于西洋歌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歌剧的探索又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其间历经曲折,80年代以来更是遭遇危机,然而其辉煌的历史与成就,昭示着它必将走出低谷而发展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汤开建 《学术研究》2002,4(6):49-54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谓的西洋音乐,是指由欧洲人直接传入澳门及中国内地的欧洲音乐,包括乐曲与乐器。明中叶以后,西洋音乐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中国。首先在澳门,并经澳门向中国内地进行传播。本文结合大量中西文材料,对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得出了澳门是酉洋音乐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西洋音乐逐渐成为中国民众音乐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在华乐人、教会组织,中国官员、商人的音乐文化活动以及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影响,中国留学生、出访官员的学习考察以及其他出国人员对西洋音乐的吸纳,促成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西洋音乐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并使多种形式的音乐会演出在中国日渐发展开来。  相似文献   

5.
《孙子》一书产生在中国“春秋”和“战国”时期,由于中原周边民族的民族自觉而引起的建立强大的领土国家的强烈欲望的动荡年代,该书是专为战争的当事人,尤其是为政者及将军撰写的。它从指导整个战争的战略思想到指导具体战役的战术原则及其间的共同性,分十三个方面论述了战争的各种规律,是中国古代各种兵书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著作。与西洋一般重客观的兵书不同,《孙子》是以统率者的责任为中心的兵书学,其思想核心是立足于“物心如一观”的实践的“一体观”,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6.
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言严复的翻译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肯定严择之贡献的学者颇多、例如梁启超认为严复是清未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代表了本国西洋留学生介绍新思想的开端。任公自讽地说清末西洋新思想的输入,在开始之时是囫囵吞枣,乱无章法,此种译介工作可称为“梁启超式的输入”;而第一位精通外文,能避免上述缺陷的译介者,就是严复。①蔡元培说近50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候官严复为第一”,o革命党人胡汉民则称严复是“译界泰斗”,又说:“近时学界译述之政治学书,无有能与严译比其价值者”,②更有不少人将严复与林纤并列,…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在华学术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七世纪之交,也即我国明代末期的万历、天启和崇祯年间,欧洲的一批耶稣会士,联翩而至,到中国沿海和腹地开展传教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对西洋的科学、哲学、艺术作了相当广泛的翻译介绍工作。在这批耶稣会士中,利玛窦的名望最高,影响最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的在华活动,有种种评议。赞誉者给耶稣会士以“圣洁的布道者”、“西洋文明的伟大传播者”(见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  相似文献   

8.
由贺圣达研究员撰写的《缅甸史》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推出和读者见面了。它的问世,受到了东南亚史学界的关注和读者的欢迎。1992年5月第301期《社科新书目》在介绍该书时,称它“是中国学者写的第一部比较详细地介绍缅甸历史的专著”,“填补了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它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缅甸历史发展的全貌,写出了缅甸历史发展的特点,揭示了缅甸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高校《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学中,中国民族调式的学习很容易出现问题。 首先“调式”(Mode)这个概念在西洋音乐中和“音阶”(Scale)同义,从字面上看,音阶是音的阶梯,而调式则是调子的样式,都是说明某种音高的排列关系。但调式也可以说是指某些特定的音阶,是指有特定组织性的音阶。音阶是由若干音(乐音)按一定音程顺序(向上或向下)排列而成。 由于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往往各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音调上,也反映在调式结构上。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调式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不必强求从全国民歌中找出某些共同调式。在我们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五声音阶。它是由连续五度相生的五个音宫、征、商、羽、角构成,这五个  相似文献   

10.
杨连菊  乔光云 《理论界》2006,(11):156-157
亨普尔的“演绎-定律”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一直被誉为科学解释的标准模型。本文将介绍标准科学解释模型的主要内容,指出目前它存在的难题,寻求它的理论根源,指出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磊 《河北学刊》2002,22(2):76-79
“地下摇滚”在本质上与现存社会及人类审美走向是一种对抗性的否定关系 ,它已由一种音乐存在逐渐扩展为一种令人堪忧的社会问题 ,但是 ,我们的音乐理论界或社会学界却对其缺少深刻、系统的分析与批判 ,缺少积极的“疗救”意识。面对这种令人遗憾的空白 ,笔者以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为分析平台 ,对其进行客观、全面、深刻的审视 ,指出它的本质所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理论上的引导 ,以使中国音乐能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向前发展。这在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 ,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对华夏文化中心论的突破.在重新审视中国和实际观照西洋的基点上,洋务时期的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从“天圆地方”、“中央之国”、“天下第一”等“天朝”神话中醒转,寻回和重塑中国的真实形象,率先实现了由“天下第一”到“全球之一”的心理变革.借助于洞察和思索,洋务时期的中国人开始正视和认可西洋“风教远胜中国”的现实,西洋人和西洋文化被纳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认知范围的扩展促成了文化心态的开放和多元。传统的“天朝”观念所卵翼下的“华夷之辨”的精神围墙被推倒,一种崭新的文化多元思想日渐萌生并形成.中西文化“通”“同”说的出现是洋务时期中国人全球文化观念形成的一大标识,它从“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力主泯中西之界限,破中西之壁垒,以“同”求“通”,以西补中,由此实现对西学的延纳和中西文化的重构和整合.洋务时期的全球文化观念是洋务时期中国人世界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和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喜欢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然而,人们却常常忘记了,中国更是一个音乐之国.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备至的经典《诗经》,在其产生之初,那些诗篇就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墨子·公孟》就记有“儒家诵诗三百,弘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日本学者江文在其《上代支那正乐考》中论述了中国古代以音乐代表国家,音乐的发达远较西洋为早,这正是历史的事实.大量的古籍资料和不断大量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文化,常以“礼”“乐”并称,甲骨文中,没有正式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余年来,我们的前辈筚路蓝缕,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前辈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首先,用以判断哲学之为哲学的这把尺子是取自西方的。汉语中本来没有“哲学”这个词,它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人西周创造出来用以翻译“Philosophy”,晚清时经黄遵宪介绍才在中国流行开来的。这说明,在中国传统的学问中,哲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哲学史是根据西方哲学的定义和西方哲学中的框架勾勒出来的。这一点早在1919年蔡元培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的“序”中就明白地道出来了,他谈到写作中国哲学史有两层难处,其中第二点是“形式问题”,说是“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  相似文献   

15.
十五世纪初,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南洋群岛、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岸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一中国与“西洋”各国,虽然有的比邻相处,有的远隔重洋,但都交往较早。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柯枝、古里、小葛兰、榜葛刺以及锡兰等国家的经济交往,自汉唐以来就比较活跃。唐代的韩愈曾有“货通狮子国,乐奏武王台”的记载。印度支那以及南洋一些国家,与中  相似文献   

16.
明代火器的发展,火炮部队的创立与训练,以及对西洋火器与技术的引进,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朝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促进了军事制度、军事思想与军事战术的发展,使战争走向了以火器“为军中利器”的新阶段,为军事近代化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44-246
继承与创新是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艺术家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声乐传统,又借鉴了西洋美声演唱艺术技巧,最终形成了立足本民族并具有包容开放特性的声乐演唱种类,开创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局面,是我国现代音乐工作者为世界音乐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来创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研究音乐音响及其运动的规律,是发展音乐理论指导音乐实践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无数音乐理论工作者、作曲家、表演家,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音乐的运动发展决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事物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音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有声”方面),它还需要与其另一方面(“无声”方面)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统一的运动形态,才能发挥音乐特有的艺术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否则音乐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相辅相成”的关  相似文献   

19.
郑耿扬 《南方论刊》2007,(5):56-56,47
《宪法的形而上之学》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江国华副教授的博士论文集,该书以“形而上”之视野,详细阐述了江教授其独有的“大宪法观”,在宪法学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针对该书,结合江教授的其他观点,对“大宪法观”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刻剖析,旨在探寻当前宪法学界普遍认识之外的另一种独特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20.
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川 《学术研究》2000,1(4):82-90
西洋望远镜的传人,在明清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论是热衷于“西学”还是排斥“西学”者均承认望远镜所具有的先进功能。西洋望远镜对中国天文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天文认识水平的提高,中国人传统的月亮神话亦出现动摇。嘉庆年间两广总督阮元的《望远镜中望月歌》,表达了阮元以西洋望远镜观察月球后的感慨,他对中国传统月亮神话的质疑,表明了西洋物质文明的传人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影响,这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