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向下"偏移以及"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点.这与我国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萎缩的客观状况是一致的,喻示着一种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们的阶层认同状况对其社会公平感、社会冲突感和冲突行为倾向都存在相当显著的影响."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已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一种隐忧.  相似文献   

3.
梭伦改革前,血统原则是判断雅典人社会政治地位的唯一标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平民经济上遭受剥削,政治上无权。贵族和平民矛盾尖锐,因而引发社会冲突。梭伦临危受命,担当改革重任,确立了"以财富决定社会政治地位的原则",打破了血统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提高了平民,尤其是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为雅典建立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一政治原则不仅奠定了私有财产的法理依据,而且调动了公民创造财富的热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后世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秦末政治进程分为反秦起义、六国复国运动、楚汉战争三个时期。社会阶层对秦末政治进程有着重要影响。贵族阶层依靠宗法制和地缘性政治势力形成较强的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成为秦末政治的主导力量。项羽作为秦末贵族阶层的代表,推行分封制的贵族政治;刘邦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表,谋求建立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二人在如何建立新统治秩序上有着根本的矛盾与冲突。贵族阶层的腐朽与局限、平民阶层顺应大一统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性,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5.
秦末政治进程分为反秦起义、六国复国运动、楚汉战争三个时期。社会阶层对秦末政治进程有着重要影响。贵族阶层依靠宗法制和地缘性政治势力形成较强的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成为秦末政治的主导力量。项羽作为秦末贵族阶层的代表,推行分封制的贵族政治;刘邦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表,谋求建立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二人在如何建立新统治秩序上有着根本的矛盾与冲突。贵族阶层的腐朽与局限、平民阶层顺应大一统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性,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6.
阶层分化与认同视野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德薇 《学术界》2012,(3):55-65,283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形式。当前的研究提供了三种解释范式:"体制论"或结构论范式、"利益论"或利益博弈论范式、"发泄论"或宣泄论范式,分别代表了政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学科视角。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阶层论"或阶层认同论的解释范式,认为社会阶层分化、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阶层认同矛盾、社会集体认同分裂是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深层原因。减少阶层冲突,使社会阶层结构趋于合理化,构建和谐的阶层关系,重塑社会认同,是防范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贵族“沙龙”文化是指17、18世纪法国贵族阶层谈论文学、艺术等社会问题,进而在法国社会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这种“沙龙”文化对法国文学、艺术、哲学和启蒙思想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但是,贵族“沙龙”文化对近代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似乎不为人们所关注,笔者拟就此做一探讨。(一)众所周知,中世纪西欧贵族的生活是糜烂奢侈,荒淫颓废的。然而,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的兴起,贵族阶层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法国的贵族阶层由于享有免税权和国家俸禄,没有什么经济负担,对于资产阶…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法律与社会民意、规范思维与普通理性、法律事实与民意认定的事实之间的冲突详细论述了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司法判决违背民意的情形,正确认识司法判决与民意冲突的原因,也是提高司法权威性和司法判决社会认同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与世界文明比较,血缘宗法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个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氏族"共同体"及其残余由于没有充分解构而在阶级社会的继续存在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深刻历史根源.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普遍的商业文明期,缺少和氏族贵族相抗衡的平民和工商业阶层,没有形成氏族"共同体"内部尖锐的对立状态,使得氏族"共同体"没有能够完全解体,建设国家的任务被民族贵族独立承担和达成.因此,中国国家不是按地区而是按照氏族"共同体"建立的,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血缘宗法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共同体"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现象将使我们对诸多社会问题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包来军 《理论界》2013,(3):132-135
13、14世纪初是法国卡佩王朝王权集权、民族国家开始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政治因素主要有:坚持王室领地扩张,建立王室行政体系,追求王权神圣性。其法律因素主要有:法学家阶层的形成;王室立法的发展;建立了以王室法庭为核心的司法权执行体系。王室政治权威和法律权威不断增强,都使法国王权集权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7,(8)
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化过程中,英国贵族阶层在社会变革与转型的浪潮中,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甚至一度还被加强。贵族阶层在长期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积淀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精神风貌与文化身份,那就是贵族精神与绅士风度。贵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对民族和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意识。贵族精神人格化的外在表现即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绅士风度。贵族精神与绅士风度实际上成为英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不断得以继承和发展,成为不列颠民族共同认可的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和外在风貌的主要体现,这对于培养人们的精神内涵和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司法需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做到息诉服判,然而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国家法和民族习惯法冲突的情况,使司法效果的实现受到极大影响。文章以纳西族继承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冲突问题为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法条主义的修正,具体实现路径为:首先将民族习惯法规范视为"事实",然后对民族习惯法的司法认定和当事人行为事实的举证相结合来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最后由法官评价民族习惯法规范和符合习惯法规范的行为是否符合当地公序良俗,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判决。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绅士"、"绅衿"等词的理解仍有较多分歧,为此必须考辨"绅"义。本文考辨后认为,"绅"的本义特指束腰大带的垂饰部分,成字时并没特指哪一社会群体;后引申为整根腰带,并逐步成为贵族阶层的外在标志;秦汉时期,"搢绅"、"荐绅"等词形成,"绅"成为官僚阶层的标志;宋时"绅士"一词出现,"绅"开始指向整个士大夫阶层;明时绅商合流,"绅士"称号流向民间;清末民初,"绅士"所指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从"绅"字涵义的演变及其组词可看出,"绅"是"亦官亦民",而非"官民中介、非官非民"。  相似文献   

14.
姜德福 《文史哲》2004,(5):47-54
成员流动是贵族阶层维持自身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有多种途径。国王的恩宠、有利的婚姻是两个主要的向上流动渠道,但也时常夹杂其他因素,如积聚财富、从政。而家族绝嗣和剥夺爵位则是向下流动的主要渠道。英国贵族成员流动的开放性并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么高,在这一时期,这一流动并不是跨越阶层界限的运动,只是贵族家族的地位变化。英国贵族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社会阶层,并不是"开放的贵族"。  相似文献   

15.
金雁 《人文杂志》2012,(1):114-122
本文从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构成入手,剖析了尼康宗教改革和彼得宗教改革后僧侣阶层的尴尬局面,受教育程度高而就业渠道狭窄,既不被统治集团信任,又要背负骂名,严重的自洽结构与封闭性更加速了该阶层的迅速没落。僧侣子弟成长过程中受的这种"夹板气"铸就了他们的复仇欲望和心理焦虑状态。在他们登上历史舞台后,持一种极端偏执的行为方式和革命崇拜理论,从而造成了俄国思想界"60年代人反对40年代人"的时代断裂。  相似文献   

16.
新农民工工人阶层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新农民工工人阶层"的形成、影响及其走向,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一是利益驱动和现有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农民工形成阶层利益,促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再调整;二是价值追求和现有社会认同取向的偏颇使具有"新"涵义的农民工要求社会认同取向的再转换;三是制度发展使农民流向城市成为可能,而制度不够发展带来的制度歧视则成为"新农民工工人阶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及其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制度重构势在必行;四是政治发展与稳定及其政府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增强都需要"新农民工工人阶层"实现阶层融入.  相似文献   

17.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自由”的口号一出现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发展到今天已经持续了几百年。新闻自由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僧侣、贵族、国王、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考试作弊可以缩短没有经济能力接受良好教育者与贵族之间的距离”,这是如今印度众多国民的“口头禅”。其理由是:印度社会阶级分明,贫民占人口的52%,而僧侣、贵族将最好的教育资格留给自己,所以总是在  相似文献   

19.
幛词"亦文亦词"的文体形态和固定的行文格式,使古今文人学者对其文体归属持不同观点,或归于"文"类,或置于"词"类.幛词的四六序和词体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独特的文体特色.作为明代常用的颂贺文体,幛词歌功颂德的内容和雍容华贵的物质载体,是明代官僚贵族阶层交际礼仪、风俗人情的文化表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当时官僚贵族阶层普遍存在的虚荣、浮夸和好大喜功的社会心理.幛词虽为应酬之作,但具有文体创新意义及文学价值.从文体特性而言,幛词与启文、赠序文的文体功能最为接近.但二者的文体特色却大异其趣;幛词使用的范围较窄,仅用于喜庆场合,其语体以骈文为主,文体风格显得庄重典雅.  相似文献   

20.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政治斗争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随时准备采取积极步骤,坚决回击某些西方国家的污蔑和挑衅,以维护我国人权的尊严。一、人权是个战略问题17、18世纪,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其启蒙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