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并阐述的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在《白鲸》中有着大量的圣经人名、暗示及典故。根据诺斯洛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材料在麦尔维尔笔下是作为原型出现的。这些原型可以说是某些意象、人物形象、叙述模式和主题的象征 ,相互之间具有普遍的结构关联。这决定了《白鲸》主题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 ,塑造了其总体艺术风貌 ,左右着其美学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小说《白鲸》中麦尔维尔对白色意义的探讨、对土著人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土著文化的包容态度,揭示作家对19世纪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白人优越论思想的抨击。《白鲸》表现了麦尔维尔提倡平等地对待有色种族及其文化的包容态度,体现了平等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白鲸》是一部蕴涵深邃的宗教哲理的小说。麦尔维尔在小说中表现了他的"神的至高无上"、"上帝决定一切"和"天佑"等为核心的加尔文主义宗教观念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宗教性思考,即对基督教的质疑。而这种质疑与他的加尔文主义宗教思想共同反映了麦尔维尔的宗教困惑。  相似文献   

4.
赫尔曼·麦尔维尔与查尔斯·狄更斯是 19世纪英美文坛上的两大星座。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的接触 ,也没有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书信交往 ,但在写作《书记员巴特尔比》时麦尔维尔明显受到狄更斯《荒凉山庄》的启发。论文通过对这两个作品的细读与比较 ,探讨了麦尔维尔和狄更斯在主题意蕴和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创作中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个阶段里,鲁迅的思想由最初的激愤转入深沉的挣扎到最后发现和树立中国的脊梁人物,《故事新编》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并以一种貌似后现代的方式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和真相,反抗绝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白鲸》中白鲸的自然属性、消费属性与工具属性的三大属性的归纳与分析,认为麦尔维尔通过对白鲸的自然属性、消费属性与工具属性的铺垫使白鲸完成了由自然性到神性的嬗变。正是通过这种潜在的嬗变,使白鲸在与"邪恶"的亚哈的搏斗中实现上帝的意志,也体现了麦尔维尔的加尔文主义的宗教信念。  相似文献   

7.
<正>大江健三郎的反战小说《个人的体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它能获得此殊荣的原因,就是通过简单的故事让人们反思战争带给日本的灾难和教训,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这部小说的写作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背景选择上独具匠心该书作者在写作背景上进行了精心选择,特意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广岛这个遭受了巨大战争劫难的城市之中。在二战期间,为了迫使日本  相似文献   

8.
《红高粱》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再到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化。在两次传播的经典化中,由于叙事媒介的不同,其叙事话语、审美视角、审美方式等均发生了嬗变,呈现出差异化的审美特征。在从小说到影视的文本转换之间,"红高粱"这个"元故事"在不断的改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改编事实上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艺术重构。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中叶,《聊斋志异》便已传入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作者都贺庭钟和森岛中良将其中的数篇翻案为发生在日本历史上的故事。翻案在袭用《聊斋志异》洞穿人情的独特艺术趣味的同时,力图让故事靠拢町人与武士社会的主流意识,植入其时日本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其对原作的操控折射出翻案者对《聊斋志异》艺术的初步理解。在江户时代这一特定语境下,翻案在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发挥了入境前驱、培养读者欣赏能力和积累翻译经验的效用。  相似文献   

11.
加林·米哈伊洛夫斯基的俄文版《朝鲜传说》共收录了64篇韩国民间故事,而佩尔斯基选取了其中20篇,编译成了法文版《韩国故事》.中文版《朝鲜民间故事》是对《朝鲜传说》法文译本的重译.他们都秉持着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译介出韩国人的美丽心性、纯真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认同韩国人的文化身份.法文版和中文版的译著中收录了徐悲鸿所画的15张插图.徐悲鸿的插图利用虚构的想象重构了故事场景,增添了东方神韵,提升了故事的艺术品格.这三本韩国传说集是韩国口传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本.  相似文献   

12.
《狼图腾》和《藏獒》两部相继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和文坛的盛事.《藏獒》在发行之初,打出了要"PK"《狼图腾》的旗号.读者群中已分裂成"狼迷"獒迷",双方争论热烈.笔者认为《藏獒》虽是摽着《狼图腾》出版发行,有跟风之嫌,但从文学的层面,《藏獒》和《狼图腾》在故事及情节的安排、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细节的烘托渲染等方面,各有千秋;从文化的层面,《狼图腾》的思想切合了人们的生态焦虑和生存焦虑,拥趸者自然居多,而《藏獒》所倡导的"獒性文化"即"英勇、忠诚、责任、牺牲、规则"可能更得人心,客观上也对《狼图腾》掀起的滚滚"狼文化"有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领域,孙膑故事经久流传。元代《乐毅图齐平话》开孙膑故事创编的先河,带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明代《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中孙膑故事逐步向正史靠拢并回归于正史,《孙庞斗志演义》则崇信"传奇贵幻"的原则,更注重艺术方面的改造。清代《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辑要》、《鬼谷四友志》中孙膑故事执"信实"一端,《走马春秋》、《锋剑春秋》则执"奇幻"一端。几经递嬗,孙膑形象所蕴涵的内容愈加丰富,演变过程中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刘俐俐 《中州学刊》2007,(2):213-217
从巴金的《复仇》艺术价值构成机制看,《复仇》是有自觉文体意识的短篇小说,三个层次的叙述策略是《复仇》成为文学经典的内在原因。三个层次叙述中的“元故事”是福尔恭席太因叙述的故事,作为文本的“核”起支撑作用。“元故事”与“我”和几位朋友谈论幸福的故事构成纯主题关系;“元故事”与医生叙述的故事,以及与“我”和几位朋友谈论幸福的故事构成因果关系。三个层次叙述开辟了宽阔阅读空间,当下的我们是“实际的有血有肉的读者”,俯视角地观察和评价其他各层次的读者。文本将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难题再次提交到我们这些读者面前。作家的干预表现在提出了幸福这个非常富有伸缩力的话题,并将这个话题放置在三个层次的叙述框架中。  相似文献   

15.
在辽阔草原上世代流传的蒙古族民间童话,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种幻想性质的故事。它在整体的艺术形态上具有鲜明的旷野和大漠情趣,浸润了古代神话艺术的浪漫和蒙古族史诗文化的奇异瑰俪,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的艺术文化特色。近年来,由于《中国民间童话丛书·蒙古族》一书的出版(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1),以及当代童话创作中对继承发扬传统的提倡,亟应对蒙古族民间童话的文化内涵、价值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读了周怡的新著《中国画与文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觉得自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记的那个武陵渔人,缘溪行而进入桃源世界。如果把中国画文化比作一条小溪的话,那么缘这条小溪前行,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桃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画与文化》中,周怡对中国画起源的探讨,并不是简单地归之于宗教,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层次:首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初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社会和自然现象;其次是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初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这些事实做出了神话性的解释,形成…  相似文献   

17.
梅毅 《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53-155
在这个属性是经济的时代里,文学同其他类型的艺术一样,不乏依靠商业炒作而走红市场的事实。或许,网络流通、信息膨胀和物欲飞扬更适合于另一个真理的存在,即艺术以外的东西比艺术本身似乎更为重要,这可能正是我们最为不幸的现实。所以,当一些有艺术情操和艺术理想的作品能够坚强地凸出时,人们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庆幸。   周兴三十余万言长篇小说《甜月亮》正是这一类的作品。它给人一分难得的朴素,以及在清新朴素里蕴含的情感、理想、艰忍和人生经验等更多的东西。作者就坚持着这种质朴,写出了心里的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表…  相似文献   

18.
赵雁南 《快乐青春》2009,(11):78-79
《义鼠》是我在《经典阅读》上读到的一篇美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只知恩图报的小老鼠的故事,那只小老鼠被作者称为“义鼠”。在简妙作文学习班的故事会上,我给同学们朗读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子贡赎人让金"的故事并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诸书,但是却辗转收录于《吕氏春秋·察微》、《淮南子·齐俗训》、《说苑·政理》等诸篇之中。这表明,这一故事在先秦至汉代这段时期内流传相当广泛,颇受当时人的关注。揣测其因,一方面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涉及到孔子之遗言和道德教训——孔子对子贡之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子贡赎人让金"与"子路拯溺受牛"的故事一并出现,作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事例,孔子予以了相应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备  相似文献   

20.
谭清洋在《一篇学风不端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刘方博士论文《宋代两京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中有诸多抄袭和不合学术规范之处,刘方的回应文章《尊重学术事实是维护学风的基础》全盘否认,认为谭文为"误读"和"误解"。本文回应刘文,指出刘文的辩难策略在于避重就轻,具有鲜明的误导性和武断性,其学理之辩则概念混乱、漏洞百出。本文最后一一胪列刘方博士论文的抄袭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