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学术期刊:把中国学术推向国际学术平台的前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初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下 ,国际学术期刊市场出现一些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 ,从而给我国学术期刊界以冲击和启示。我国学术期刊要清醒认识自己的现状和不足 ,发挥优势、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处理好同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市场的关系 ,有效地回应国际学术期刊市场的冲击 ,把中国学术推向国际学术平台的前沿。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式与社会发展不再相适应,单一式的“灌输”模式严重制约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设置传播内容;培育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研究实施分众传播、精准传播;探索建立现代化传播范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建立传播主客体良性互动反馈机制;将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学术失范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多年来,学术失范现象在不断的规范及批评、愤慨声中虽有所改观,但依然呈现着广泛性、严重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与此同时,学术期刊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失范现象。这一切,严重损害了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发展。在学术活动中充当着“防火墙”、“守门人”这一特殊而重要角色的学术期刊应坚持走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以维护学术事业崇高、圣洁的形象和声誉。 相似文献
5.
丛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术期刊面临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挑战,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学术期刊依托自身的权威内容优势,通过优化和推广期刊网站,加强与数据库合作和借助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媒体进行跨平台传播,推动信息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从学理层面拓展到了实践层面。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进程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实践视野和普及面。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发生了重大改变,凸显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根据时代发展和不同受众需求的改变,选择适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度传播方法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3-238
我们正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拓展了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丰富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也改善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依托报纸、书籍、杂志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直接受到来自大众文化传播、外来文化输入和数字化娱乐推广的冲击。面对冲突和挑战,必须融合新媒体数字技术,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开辟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8.
9.
《青海社会科学》2016,(5)
新媒体意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推动形成的复合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数字化生存集新技术手段和新信息场于一体,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交互模式和思维定式。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基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体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以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关系和相互转化,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由宏观向微观、理论向实践的交叉渗透和交互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的数字化生存,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意义在场"的符号化呈现与新信息场"虚拟与实在相结合"的赛博空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基因、精神内涵、气节风貌的数字化表达,促进传播与践行的共识凝聚和物态化转换。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下,以及数字化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影响下,学术期刊传播力问题逐渐受到了业界同行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可得出一些启示:第一,学术期刊需要基于传播力建设的理念,对审稿、用稿和刊稿后各个流程进行调整充实甚至革新,特别是对编辑部或期刊社的内部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第二,传播力是学术期刊的基础能力,只有提高其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在某些情形下,学术期刊影响力与传播力可以等量齐观,有利于编辑出版业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研究习惯和知识谱系的传承;第四,学术期刊影响力与传播力需要在差异化中并行发展,有助于学术期刊发展目标更为明确、行动更为高效、办刊绩效更为显著;第五,编辑出版业界需要加强传播力与影响力进行融合的传播影响力研究。 相似文献
11.
按照学术规律推进学术期刊和学术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在总体上,还是有不同程度,甚至显著的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的客观真理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品属性规定了这个领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论述了要按照学术规律推进学术期刊和学术事业的发展,对这三个方面的(或三个层面)的规律不可偏废,不能以一种特性排斥另一种特性,也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严重的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现象。由于体制上的深层原因,现行的学术规范难以根治这一痼疾。学术期刊要保持学术品格和质量,必须抗拒将学术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的利益冲动,并在期刊特色的培养、质量的提高上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15.
整合营销传播(IMC)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传入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营销传播更加复杂化,其实现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文章通过对多家知名中美代理公司和企业进行调研、访谈,比较研究中美IMC2tk务开展情况,实施IMC的效果评估情况,以及新媒体环境对实施IMc的影响等,并根据调研结果,对我国代理公司和企业实施IMC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撰文指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可以分为三重境界,①此处再借这三重境界之说,从学术期刊的角度谈谈中国学术国际化的问题。所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的三重境界,其第一重境界是把西方学术转译为中国现代学术,这也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学术的输入阶段。从语言上看是从西文翻译成中文;从学术流向上看则是从西方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一样,承担着交流与评价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新人等重要使命,从学术期刊发展的状况可以了解学术发展的大概面貌。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基本问题似乎重视不够,一味相信管理部门和一些论著或工具书中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概念的传统理解和分类,没有对其合理性与实践性进行必要的、严格的质疑,从而使得不够准确的概念及由此不确的概念所引起的不确的统计数据被广泛接受,从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带来一系列问题。有签于此,笔者… 相似文献
18.
李建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1):86-90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传播中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文化单一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图景,而技术决定论已成为媒介社会发展的高调。如果新媒体传播缺失社会责任感,网络人继续无度膨胀,鼓吹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形式,那么人类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JP2〗文化多样性也会消失,文化仅仅作为信息“全球化”工具而存在,成为技术现实的附庸,人们被技术奴役而失去智慧,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生困境”和“生态危机”就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9.
20.
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空间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场域,媒体低俗化问题也延伸到了新媒体空间,移动客户端、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应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使得新媒体空间低俗化表征日趋复杂多变,"乱象"丛生,给主流意识形态、政府和媒介的公信力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危害。新媒体空间低俗化"乱象"的成因在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三重失衡,即新媒体信息的自由生产、传播与用户道德自觉的失衡,新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失衡,新媒体技术滥用与社会监管的失衡。从加强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加强新媒体空间治理、丰富道德实践活动几个方面对新媒体空间进行道德重构,是新媒体空间走出低俗化的出路,也是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