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常规的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同资本主义分配形式相似的隐匿生产过程的作用;文学文本不是被视为一种建构,而是当作文本所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反映或作者主体性的自发流露,其结果便造成作者与读者连成一气的幻觉,从而导致了一种非生产性的文学批评。而新的、生产性的批评实践,它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的是一种新的可理解的对象:它生产文本。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它从单一、单义的阅读中挣脱,变成便于读者生产的、多义的、矛盾的、可改变的,而批评的任务则是确立文本中未说出的东西,并修正文本以生产真正的历史知识。批评不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生产意义的工作,它不再寄生于既定的文本,而要建构自己的对象并生产作品;作者和读者不再表现为主体之间交流过程中对称的两端,而文本也只有从交流模式的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被有效地运用于阅读过程中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特的作者现主要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作家>、<作者之死>、<从作品到文本>、<文本理论>等,阐述了作者身份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叙速、表达方式及从作品到文本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审视作者、读者和文本关系的全新视角,彰显了主体隐匿之后为现代写作提供了文本多义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本理论是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元素之一。菲斯克一方面借鉴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将媒介文本视为一个意义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借用了艾柯的"开放式/封闭式"文本观和罗兰.巴特的"作者式/读者式"文本理论,进一步将媒介文本界定为一种"大众的生产者式文本"。菲斯克强调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开放性、互文性以及媒介受众在媒介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对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和"生产者文本"备加推崇,视其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和电视媒介文本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文学文本的理解上,"读者至上论"和接近"作者原意"论都存在缺陷.要解决文本理解中的困扰,准确把握文学文本的"真意",就必须理清读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尹吉明 《江淮论坛》2013,(4):177-181,192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总体说来,理论家们一致认为在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文本。因此,读者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就不再限于单一文本,而是可以借助其他文本或资料作为参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篇代表作《赎罪》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极大丰富了这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6.
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以中文旅游文本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规约不同,提出要做好旅游文本的翻译,译者应动态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及社交世界。  相似文献   

7.
凌晨光 《文史哲》2001,(5):33-37
文学活动是作者 -文本 -读者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交流活动中 ,文学批评所重点关注的是文本意义的存在与实现问题。文学交流可以用一种交流构成图式来解释 ,它是由作者、读者、语境、文本、联系、代码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文学交流的动态过程中 ,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居于首要地位而为批评所重点关注 ,从而形成不同的批评流派 ,当某一派别的批评将文学意义的实现与文学交流六因素中的某一方面联系起来时 ,此种批评对文学交流整体的特殊作用也就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作家完成的一堆印刷符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将其具体化,实现作品的意义。从翻译角度来看,译者首先是原文文本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翻译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该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还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水辉 《云梦学刊》2006,27(3):149-151
运用互文理论,分析比较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在各自文学系统中的元文本和互文本的不同,也在互文理论光照下重审等效论,指出对等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目标文本只是原文文本的一种特殊互文本。  相似文献   

10.
词体的短小篇幅与抒情特质让人们在对它诠释时不得不向文本外求助,从而形成"外文本".外文本的形成途径略有两种:其一为作者本人陈述,包括词题、词序以及其他讲明创作缘由、作品意义的书信、诗歌等;其二为他人叙述,这种外文本又可分为在场叙述与不在场叙述两种,大量的词本事即属于不在场他人叙述.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在心里推导出一个作者形象即"隐合作者",此形象又通过对词文本的演绎被具象化为本事.在阅读中会有更多符合这一隐含作者形象的本事产生,并加入隐含作者形象的具象化编织中,影响读者阅读时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本事所逐渐勾勒出的作者形象代替了作者本身,使"作者"作为符号文本脱离真实主体,参与到二次叙述的"外文本"中发声.词文体在阐释过程中的"外文本"传统是"比兴寄托"形成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1.
在某种意义上,英伽登文本层次理论有机械分割之嫌,尤其是拒绝作者经验的现象学操作,不仅取消了读者进入阅读时的对话性和目的性,而且使文本阐释失去逻辑依托。《狼群》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显示,在具体化阅读中,作者经验是客体世界建构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逻辑依托。  相似文献   

12.
任何符号文本都不可能脱离伴随文本而独立存在,对伴随文本的创造性运用是此文本生发的基础,并以此构成了此文本的重要内容;同样,对此文本的解读,也离不开对其伴随文本的解读,解读伴随文本是解读此文本的主要途径和内容。文学文本作为符号文本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伴随文本是文学文本生发与接受的机理符码,对其伴随文本解读,有利于解释文学文本的生发场域、传播机制和符号表意及读者接受过程,进而为文学文本的生成和接受进程提供更丰富的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本间性理论颠覆了结构主义自足的文本观,不仅为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重新思考文学史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起点.文本概念揭示了文本间的交织现象,任何文本都既联系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并在这种区分中获得自身的意义.文本间的内在勾连生成一种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不是历时累积的历史,而是具有共在结构的历史,任何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这一历史中才能得到阐释.同时,这一历史观也能在事物的角度性呈现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4.
误解:确立文本意义的一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意义是在主体的不断误解中得以展现的.这种误解既不是传统文论意义上的完全理解,也不是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游戏性解构,而是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中心,在与其他理解的交流中确立文本的意义,不能脱离文本进行过度阐释.同时指出误解必须以人的体验为基础,脱离人的生存体验的解释是对文本意义的有意歪曲.误解说既打破了传统文论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论,又反对阐释学之后以读者为中心的多元论,强调动态阐释行为的创造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概念为文本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根据互文性理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无限广阔的网络.作者总是通过对现存的文本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新的文本;读者对于新文本的理解也依赖于先前有关文本的知识和自身的经历.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文本意义的解读具有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特征,它取决于作者的建构和读者的解读,取决于二者间的交际互动.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林秀琴 《人文杂志》2012,(1):102-107
西方接受美学使文学研究中心从作者、文本转移到读者,发现了读者的阅读活动对于实现文本意义的重要性,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理论突破。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和读者研究的视角,重新观照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启蒙叙事,我们将可以发现其所内在的种种岐异和矛盾,这些歧异和矛盾构成新文学启蒙叙事的历史性的悖论,这也是启蒙叙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肖翠云 《东南学术》2011,(3):223-232
文本主义是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核心概念,重视的是文本内部语言形式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中心论"相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文本是言语     
"文本"是解释学的重要范畴,解释学就是研究对文本的理解的。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文本是一种语言的存在。语言可以相对地区分为"语言"和言语。言语是活的语言,是使用着的语言,有说话者(作者),有听众(读者),有语境,有所指(文本的意义),有个体性的特点,一旦言说,言说不可改变;而"语言"是对言语的语文学抽象,指人们在言语时能使用的语词的发音或字形、词义(能指)、语法、体裁等,它不是使用着的语言,是"死的语言",没有言说者,没有听众(读者),没有语境,没有所指,没有个体性而有区域性、民族性,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文本作为语言的存在是言语,包含着"语言"而不能仅仅看作是"语言"的存在。确认文本是言语这一事实,对于解决"人的历史活动是不是文本?"、"什么是文本的意义?"、"文本有没有原意?"、"文本的原意能否被读者把握?"、"理解有没有正确性问题?"、"理解正确性的标准是什么?"、"理解和认识有什么区别?"、"解释学和认识论有什么区别?"等解释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解释学应当尊重文本是言说这一事实,一切与这一事实相符合的解释学理论是正确的,而一切背离这一事实的解释学理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