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春 《学术研究》2008,106(2):153-158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本来是自然生成于巴渝山区的古代民歌,唐以后多有文人雅士陆续仿作,于是逐渐风行文坛,成为一种形式平易朴实、文辞清新活泼的诗体。历代诗人常常用这种形式记录民风,描绘世俗,其风格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其内容也具有宝贵的价值。在历代竹枝词中,清代竹枝词因其作者人数众多,作品数量浩繁,对于当时世情风俗的反映也最为真切细腻,而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史学者的重视。在技览清人竹枝词所描绘的绚丽多采的社会生活画面时,我们注意到当时居间流行的“卜钱”风习。例如,查奕照《福州竹枝词》写道:团龙小凤斗旗枪,细煮功夫一盏盛…  相似文献   

3.
上都扈从诗是元代边塞诗的主要形式,通过对上都扈从诗中的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节日民俗文化进行掘微与阐释,发现元代的上都地区民俗,虽然已开始向汉民族靠拢,但仍保持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所以扈从诗中表现的上都民俗丰富多彩,堪称是元代上都民俗文化的长廊,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子今 《晋阳学刊》2003,(3):110-112
竹枝词作为原本发生于民间的文学形式,唐代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以其清新生动的风格增益了诗坛的活力。竹枝词不仅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而且被看作研究社会风俗史和地方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康熙时代许七云的《上党竹枝词二十一首》,就以对上党风土民情真切细致的描绘,而具有珍贵的社会史料价值。许七云,字耕华,别字画林,安徽桐城人,康熙诸生,著有《芋畹诗集》六卷,《越游草》一卷,《池阳游草》一卷。许七云有《绍兴竹枝词》《漳州竹枝词》、《西江竹枝词》等,是作者游历各地感受四方风情的记录。《芋畹诗集》卷五有《上党竹枝词二十一首》,可…  相似文献   

5.
福庆《异域竹枝词》中新疆相关内容所具有的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采用文学性较强的竹枝词形式,对新疆各地的山川、风物、土俗、民情等进行了生动的歌咏记录;自诗自注中以图志的方式、用平实的散文句法大大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其注语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关乌鲁木齐、巴里坤地方官制的记述,反映出镇迪道当时建置的复杂性,其记载甚详为他书少有,可补其阙。《异域竹枝词》是研究清代中前期新疆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清代西部竹枝词是民俗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其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堪称"有韵的地方志"。本文从竹枝词具有地方志文献功用、地方志体例规模、其词语凸显西部地方特色和及时反映当代重大史实诸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研究的一座丰碑──评《竹枝纪事诗》古碧卡竹枝词是乐府近代曲名,本是巴渝一带流行的民歌,中唐诗人刘禹锡为之改写新词,后人效之,逐渐演化成介乎文人诗和歌谣之间的特殊诗体。竹枝词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开朗流畅,含思宛转”,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宋元以后出...  相似文献   

8.
乾嘉时期的新疆竹枝词继承前代竹枝词传统,以风土诗而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视角。同时,竹枝词的自注也在继承史家自注体例的基础上,深受乾嘉时期特殊学风感染融合发展成独特的自注体例,从而形成具有文人化、学者化趋向的独特文学形式。诗注一体,诗注与诗文之间相互印证,以注释中大量史实资料与外围资料丰富诗文内容,增强竹枝词可读性与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七月,吉林省委宣传部在省宣教干部学校举办全省各市、地区、县委宣传部长轮训班,集中半个月时间,系统修完了民俗学概论课程。干校特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民俗学者、辽宁大学乌丙安副教授担任了主讲教师。从七月五日开始,连续讲授三十五课时。讲授内容,以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了大量东北三省的多种民俗事象,特别是以辽宁、吉林两省各民族风俗为例,讲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竹枝词这一自唐代刘禹锡借鉴巴楚民歌而形成的诗体在南洋以异质文化为摹写对象,通过以诗证史产生全面而深刻的独特认识价值。与传统竹枝词相比较而言,南洋竹枝词所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方面与中国本土有着不同的文学体验,其创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具有独特的社会史意义。在艺术上亦显见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性研究视角之下,明代的民歌批评具有民俗批评的特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学内涵。明代知识分子视民歌为民俗歌谣,具有鲜明的"以歌存史"的观念,他们对民歌所作的采录、解释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明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习俗,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民俗题材的诗作在清代西域诗中占有极大比重。从产生和发展来看,清代西域民俗诗的创作具有逐渐深入和成熟的过程,多以组诗的形式、纪实性的手法,呈现具有多元色彩的西域民俗景观。同时,这些诗作也是清代诗人民族自豪感的载体,具有保存社会生活资料的诗史价值,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我们了解清代西域民俗提供了绝佳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4.
自唐代刘禹锡在巴渝仿作《竹枝词》,其体裁被历代诗人喜欢利用,至清代,文人创作《竹枝词》达到极盛状态,仅歌咏西北地区的作品就多达几十部(组),份量大者往往百余首一组,小者也有十余首,可谓五彩缤纷。但就甘肃地区来讲,份量最大的莫过于《甘肃竹枝词》。 《甘肃竹枝词》凡一百首,作者是叶礼,①作于道光二年(1822)夏天。关于作者,史无记载,只知他自号为“龙眠山民”,可能是安徽桐城人,漫游西北,考察民俗风土,查阅史书资料,有感而作竹枝诗一百首,以歌咏甘肃行省之山川地理、民族物产、风俗社会。因为当时的甘  相似文献   

15.
傩俗初论     
傩事活动之肇始就具有了信仰民俗的性格。民俗即是民风、习俗和风俗的意思。“民风”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即古代王者巡狩之礼,以诗观民风而知得失。至汉代,“风俗”已普遍通用。《白虎通义》引《尚书大传》云:“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与俗,对讲互文。在民间的习惯、风气、土俗的意义上,用“民风”、“风俗”来概括,屡见于古代典籍。但将民间的风俗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民俗学,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则很晚近。1846年英国学者W·J·汤姆斯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术专用名词,原含有“民众的知识”及“民众知识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如“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c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这门学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Folklore的理解也不尽一致。我国学术界是在五四运动以后至20年代初,始将“民俗”作为学术专名用语。从民俗学角度来考察傩事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无疑是傩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5,(12)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休闲娱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枝词的娱乐性也随之逐步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竹枝词对丰富的民俗活动的娱乐化书写,一是游戏式的创作心态及竹枝词的戏作。竹枝词的娱乐性特征还与竹枝词可唱的娱乐化传统密不可分。这些都是竹枝词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学特征,这说明竹枝词的研究,除了将其视为史料外,更应当立足于文学本身,发掘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寻找民俗现象"意义"的过程中,民俗学的"语境主义者"发现,"文本与语境"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语境"的因素也是无法穷尽的。反思的民俗学转而关注"文本"被建构的过程,在"民俗过程"的整体中考察"文本化的政治"。"文本"重新成为"语境主义者"考察"意义"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俗的调查研究和民俗学的建设,正得封越来越多学术界人士的重视。国外民俗学家,也正把研究的眼光注视到我国来,这就更需要我们探讨如何建设好中国民俗学。早在三十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就著《民俗学》一节(商务印书馆1934年5月初版),提倡研究民俗学,并始终把民俗学的综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他在解放前后从事闽台考古和民族调查研究中,把民俗的内容也包括在内,并曾撰写《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等论文。1958年林惠祥教授逝世后,我们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开展闽台两地的考古和民族,民俗调查研究,并且按照人类学发展新内容,在考古研究中,注重与文化风俗结合起来;在民族民俗研究中,既注意闽台汉人,也注意高山、畲、回、古越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吸取民歌营养,运用民歌形式创作的<竹枝词>,反映民间生活,体现民歌风韵,成为向民歌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朱易安 《社会科学》2012,(10):167-175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竹枝词出现过一个创作繁盛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将重心转到对大众层面上的生活文化的歌咏。这种转型,不仅回归了竹枝词作为俚俗形态的本位,而且从形式及内容上反映并迎合了近代化过程中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属于韵文学创作的竹枝词,经历了千余年的创作,能在近代形成新的创作热潮,并且转型成为都市文学的一部分,与它所拥有的民歌属性和诗学中的乐府传统有关。从传统韵文学的现代转型与生存的角度,来看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并把竹枝词看作都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基因和文化要素的存在的角度,重新审视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