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污染伴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从产业转移的空间梯度看,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由经济发达地区梯次转移至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转移;与轻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相比,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更高。污染密集产业呈现空间梯度转移,不仅依赖于产业链的空间演化规律,而且与迁入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有关。2003~2013年,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转入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广西,而同期环境污染状况加剧地区集中在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宁夏、安徽和河北。研究结果表明,污染产业集聚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污染集聚,及加剧区域之间的环境不平等。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阶段性、不确定性和交替性,基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集群式转移具有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污染避难所"假说及其在中国的检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污染避难所"假说的理论依据是纳入环境要素的H-O理论,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故高污染产业必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否已成为"污染避难所"?文中分析了我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并采用我国1999-2002年的相关数据对该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政策强度对外商FDI的流向影响很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并未出现明显的污染产业转移倾向.  相似文献   

3.
中西部地区由于环境政策相对宽松,要素成本低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工业园区建设日益完善,再加之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市场,因此会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入.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加大环境规制力度,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与监督管理,科学布局生态工业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公众环保参与,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3):67-74
本文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推动因素、生产要素和环境效应三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维度的产业转移评价体系,并选择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综合计算,在此基础上运用PSR模型对北京市的转移产业进行了评价测算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区域间产业转移往往通过区域间投资表现出来,对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或"污染光环"两种不同的效应。我国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伴随出现了承接地环境污染相对加剧的趋势,因此各地区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中要实行有差别的区域环境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6.
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使得产业转移效应理应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那么,污染产业转移究竟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为此,采用产业转移相对量指标以及粘性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4年污染密集产业的转入和转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对转入地、转出地及全省的环境经济综合效应。结果发现:(1)广东省污染产业转移无法兼顾转入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却可以兼顾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2)工业二氧化硫和烟尘重污染行业在各地级市的转移无法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但工业废水重污染行业在各地市的转移可以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3)工业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呈现"倒N型关系",并且技术进步可以显著抑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在对京津冀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测算的基础上,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深度刻画雾霾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产业集聚能力、效益、规模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分析表明:1.京津冀基本形成了北京、天津为双核心的“中心—外围”空间辐射的分布格局;2.京津冀雾霾污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产业集聚能力与效应能够显著降低雾霾污染,而产业集聚规模则会加剧雾霾污染。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集聚经济理论和要素禀赋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来研究城乡产业转移的路径。城市要素价格上涨、产业的布局指向、区域要素禀赋、运输费用等共同决定了城乡产业转移的路径:知识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主要向大城市郊区转移,资源型、环境污染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向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中小城市转移;运输成本所占比重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向郊区转移,所占比重小的则更多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产业转移的动力和阻力因素人手,分析了空间状态下产业转移的实现机理,基于空间异质性假定,构建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机理的模型。模型表明:一是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产业转移出的可能性越大;二是新集聚区和产业转出区居民的收入差异将由产业转出区转移人口在新集聚区就业的风险决定;三是从原产业集聚区转出的厂商数量与新集聚区进入的厂商数量相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阐释了要素集聚的产业地理效应。要素集聚产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形成产业区位;特定区位的要素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拥塞效应,驱动产业转移;要素集聚与分散产生资源空间配置效应,形成多层级中心—外围的产业空间结构;而中心—外围的城市映射效应导致城市分层,并通过一定的产业关联形成城市层级体系。  相似文献   

11.
首先基于2000-2011年的25个工业产业的数据,利用产业梯度系数法测算我国中西部地区17个省份应重点承接的产业,并采用产业比重法测算我国中西部地区17个省份实际转入的产业。通过比较,发现我国产业转移存在较大空间失配。然后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解释了为什么我国产业转移会存在较大空间失配,认为GDP竞争下的四种行为会带来产业转移的空间错位。最后,提出了产业转移空间失配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罗哲 《新疆社会科学》2012,(6):16-20,163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对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反思。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关于一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本质的研究还较少。为此,要着眼于我国区际产业专业转移的特征,凝练出适合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空间经济学模型。从实践方面提炼出的特征有:在承接产业的定位方面,要把国家关于西部的定位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进行产业定位要与产业的前瞻性发展相结合;在产业转移机制方面,要逐步扭转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呈现出的"产业政策激励为主,市场手段为辅"的承接方式;在产业转移政策方面,要倚重西部的产业转移特征,改进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对口援疆机制背景下,文章选取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存在明显产业转移的东部5个对口援疆省份,分析新疆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并结合新疆发展特点分析产生新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点的原因。为了更准确地量化因素间对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影响,用改造的区位商与新疆市场规模、交通运输里程、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产业政策、企业数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其影响顺序依次为劳动力素质〉交通运输里程〉企业数目等,从而找出新疆为承接产业转移改进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离岸外包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构建离岸外包指数,对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状况及其对出口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在参与外包的程度上,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倾向于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中国,使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则有所下降。此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离岸外包的基础,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离岸外包指数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离岸外包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中西部地区一次规模巨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紧迫的、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家",从"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影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两个角度,探讨这两大方面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东部和中西部来说,都是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及其特征出发,研究了内黄县及其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以及产业集聚区可能对县城区域发展和空间构建带来的影响,从县城规划区、交通网络、生态历史景观和清洁能源集中供应四个方面,提出产业转移背景下中部地区县城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战略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星 《中州学刊》2007,(5):35-37
近年来,在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决策中,聚集因素的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产业转移与产业空间聚集度的一致性和产业扩散的双指向性这两大特征。产业转移与产业聚集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产业聚集引发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加速产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中部地区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优势区位,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经济圈网络、培育产业和区域增长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等路径,以加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在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中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生态—经济"系统风险演化视角来看,承接产业转移引发的生态供需失衡是导致中西部地区面临环境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有效控制产业转移环境风险,必须构建承接地生态供需系统新的均衡。在实践中,应遵循"积极扩大生态供给、合理控制生态需求"的风险控制原则,从控制和优化环境风险因素入手,创新产业转移的评价尺度、运行模式、技术支撑以及政策体系,促进产业转移与中西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一轮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与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愈演愈烈。明确产业转移的核心效应,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是各级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政策的依据。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影响变截距的AR模型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变迁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市场体系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产权制度的变迁、政府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广西加快承接茧丝绸产业转移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茧丝绸业比较效益提高、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下,广西茧丝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桑蚕主产省(区)和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文章以产业转移理论的视角,通过运用SWTO分析法对广西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广西加快承接茧丝绸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