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①。这一论断告诉我们,人是在双重关系中生活的,一方面要与自然打交道,形成自然关系;另一方面要与人打交道,形成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自然本性指人的生理本能;社会性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又表现为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思想、文化、宗教等丰富内容。人的本质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性共同构…  相似文献   

2.
无意识、性本能、梦和文学创作在文艺理论中,创作动因常常是引起争论的问题。自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说引入文学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后,那种把文学创作视为无意识本能冲动的结果的说法,颇为流行。文学创作中的理性因素、认识因素、自觉意识,不仅遭到贬抑,而且受尽嘲弄;创作中的非自觉因素、无意识现象,由于过去极少触及,现在被无限的夸大,个人的行为,心理形态中的社会因素和作用被否定了,艺术家的主要任务被说成是表现他的“心理无意识”和“内在世界的深处的冲突”等等。于是在一些人的主张中,一面说人对文艺特征的认识加深了,一面却又在创作的动因上,贬低和否定意识与理性,而提出创作的自然本能冲  相似文献   

3.
人之为人的本性 ,属于自我生成的“自为本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人是靠自己的活动去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的 ,这是人与动物始源性的根本分野。人作为人的本性就是在这种生存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自我生成的赋有历史性的本性。马克思还明确地说过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 ,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 ,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这就是人的自为本性。从这样的意义说 ,“自为本性”也就意味着 ,人是一种面向未来、永远在为自己开辟未来 ,从不满足既得本性的存在。“未来”对人以外的物…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5.
塑造和谐心态、实现自我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基石.自我和谐的理念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历史依据.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从和谐的道德出发,老子反对世俗的价值观,主张人应尊道贵德、无私无为、修身养性,兼具高尚道德品格与高度社会责任感,成为自我和谐的圣人.老子关于和谐道德的论述启示人们:要实现自我和谐需要对人生的终极价值有所把握;需要在培养健康统一人格的同时,加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实现自我和谐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卢梭所主张的“返回自然”,就是要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就是对“自我”的肯定。郁达夫称颂卢梭为“大自然的骄子”,赞扬他“称许本性的善处”,“比那一个都要猛烈,比那一个都能彻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怎么也掩没不下去的影响”。只要想想他在日本高等学校四年里所读的近千部外国作品中,很多就是德国、法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就不难理解欧洲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性犯罪,在我国城市或农村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治安危害甚大。为了有效地防治,必须探讨青少年性犯罪的根本原因,只有弄清原因把防治措施建立在科学的理念基础上,才会行之有效。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青少年实施性犯罪行为呢? 主张“冲动论”的学者认为,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是一个性成熟时期,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性的冲动。所谓性的冲动也就是本能冲动。我国有人似乎不同意“冲动论”。而认为那些意志力薄弱,品格低下者往往经不住来自外界(异性)或来自自己内部(性欲)的刺激。不能抑制自己的邪恶的本能冲动而形成犯罪动机。由此可见犯罪与本能冲动的关系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前一种观  相似文献   

9.
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近期后苏俄社会的转型研究中出现的核心问题,涉及到了个人认同不同社会群体和共同体的基本特征,这些群体和共同体包括种群或民族国家,社会身份地位或边缘群体等各种社会文化建构。很显然,这些纷繁多样、重重叠叠、共同拥有而且又很偶然的“认同”,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也为社会行动的新“行动者”的形成提供了新形态。在政治和经济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0.
民办出官究竟是一种劳利性的活动还是公益性的事业?教育就其本性来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无论从它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的结果来看都有着不同于经济活动或物质生产活动的特殊规律,它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均很难用利润的多少、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因为它涉及到价值和人格领域,其效果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就是在那些较易于量化的技能训练和科学教育领域,教育的价值也不能简单地根据利益原则来计算。另一方面,教育在现代社会里,不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教育逐渐成为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既包括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也包括价 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层面的文化转型。后一重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和新的理想人 格的重建。而新的理想人格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自我超越本性的发展.所谓人的自 我超越,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现实和有限性的超越和突破。这种自我超越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在某种意义上人是自我超越的存在物。人的超越性是由内在关联的三 个因素决定的,这即是人之存在的限制性、人的实践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识.换言之,人的实践 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长表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的诸方面限制性的超越,特别是对人的个体存在 的限制性、人的物质活动的限制性和人的存在时空的限制性的超越与突破,由此人的超越性 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展开,即个体-人类维度、物质活动-精神活动维度、物质存在时空—社会 存在时空维度。在这三种维度上生成的自我超越性理想人格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理 想人格形象,是“新人”和“新社会”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张和平 《浙江学刊》2000,1(1):113-118
文化是人类本质的全面外化,人的本质需要既是文化的起点又是文化的终点。人的本质需要主要有两点自我保存(人的生物性意义上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就自我实现而言,人类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完成类存在的特殊性,尤其是与一般动物(生物本能)构成区别;就自我保存(自我满足)而言,人类又必须使自已的生物本能获得充分的满足。前者要求文化尽可能地掩盖人的生物本能,后者则又要求文化尽可能地满足人的生物本能——这就是文化的命运。因此,文化注定是双重性格的,也就是说它既是遮掩品又是点缀品,体现了文化的文饰功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我国诗坛上新出现的一批象征派诗歌(也有人称为朦胧诗)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出表现“自我”是“新的美学原则”,主张作家艺术家“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集中表现“个人的感情,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或者说,“提倡个性、提倡自我意识,提倡自我表现,提倡个人主义”也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我’具有至高无上的独立价值”,而“文艺作品对人的存在与价值的态度,也决定了该文学流派的价值。”这些观点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食欲、性欲乃人之本性。性,作为一种本能,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性,作为生殖行为,帮助人类完成了种族的繁衍;性,作为传达感情的方式,表达了人类难以描述的爱情语言;性,作为两性结合的形式,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关系。也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它点缀着生活的美感,而连种美是靠性道德、性科学、性健康来编织的。因此,人类社会需要性文明。在当今社会中,对性道德的认识和界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科学与“黄色”的认识。性科学的初机旨在提高人们的…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近代"私权"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晓光 《日本学刊》2006,10(5):117-128
“私权”是近代资产阶级主张其他一切权利的出发点。日本近代在西方个人权利观念的影响下,也形成了主张“私权”的思想。思想家们针对前近代社会不尊重私人权利的传统观念,大力宣扬私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利、财产权利、自由思想、言论和行为的权利等。“私权”思想对日本走向近代化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建华  曹瑾 《浙江学刊》2000,42(5):98-100
本文通过对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原理的重新探讨,在个人与社会何者为本位的问题上明确提出了社会本位的价值主张。社会更为本位的普遍性结论并不因为市场经济这一具体经济形式的出现而改变。因此,那种认为搞市场经济必须倡导个人本位主义的主张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学把社会成员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称作“社会流动”。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一个人从地位较低的阶级或阶层转进到地位较高的阶级或阶层,或者相反)和“水平流动”(在同一地位的人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一生中的流动”(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的变化)和“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的流动)、以及“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革命、变革引起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  相似文献   

19.
论创造性地发展“自我”刘翰德,刘永强,司清每个人对自我的概念均有一个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产生信奉的自我也不尽相同。对于自我的解释通常有三种:第一种,自我表示个人,这是一种习惯性地解释。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一切为了自我。在这里自我是个人存在与意识的统...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一些学者主张从个人的活动出发来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另一些人主张从社会结构的总体上来建构它.这两种做法都容易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实际上,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被当做关系来理解.所有的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上的节点,社会就是各种不同关系构成的多样体系.社会历史研究就是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解释,人也通过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解释而对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超出个人控制范围的虚拟结构,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会破除这种虚拟结构并使社会关系结构得到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