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黎 《社会福利》2009,(5):46-47
2001年6月27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IFSW)与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IASSW)在哥本哈根共同召开会议,联合议定和发布了最新版本的社会工作国际通用定义.从社会工作的国际定义出发,全面审视和分析其文本,对探究如何在新条件下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将所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宗教信仰就是人类个体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界时那种弱小、无力的感觉,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自己之外的存在,能够时刻庇佑自己。而社会工作的国际定义是这样的:“社会工作职业促进社会变迁与人类关系的融洽,加强和解放人类对福祉的追寻。社会工作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人类更好地与环境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3.
唐咏 《社会工作》2010,(19):F0002-F0002
8月18日至20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七届年会暨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推介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深圳大学承办。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孙建春,广东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叶秀仁,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主席阮曾媛琪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作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4.
边疆社会工作和民族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活动的重要领域,“边疆”和“民族”为二者重要的时代特征和工作范畴。本文意在考察“边疆”与“民族”的涵义演变过程,简要回顾边疆社会工作的历史,总结民族社会工作的兴起与讨论,提出并深入探讨制度视角下的民族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宗教信仰就是人类个体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界时那种弱小、无力的感觉,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自己之外的存在,能够时刻庇佑自己。而社会工作的国际定义是这样的:社会工作职业促进社会变迁与人类关系的融洽,加强和解放人类对福祉的追寻。社会工作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人类更好地与环境交流融合。它是基于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而开展的。  相似文献   

6.
李迎生 《社会工作》2023,(6):9-12+98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因应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国际新近趋势,更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扩展社会工作传统界限的历史使命。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的转型将呈现以下趋势: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从弱势群体向全体人民转变;社会工作领域从党的(群众)工作局部向党的(群众)工作全局转变;社会工作功能从福利服务向福利服务与社会治理双重角色或复合角色转变;专业社会工作从外来学科向本土(化)学科转变。对“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转型趋势的探讨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2009,(17):18-20
“妇女社会工作”亦称“妇女服务”,它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也就是针对妇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救助中,社会工作应充分发挥其预防性功能。专业的社会工作能够在价值理念、理论模式、实务技巧及救助效果等四个方面指导、协助社会救助工作的展开,并使得社会救助的服务工作有效实施。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将使得社会救助真正实现“从救济到救助、从保障到共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入手,论述了社会工作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基础、特征、使命,强调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与反思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丰富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加强与国际社会工作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0月15~17日,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和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联合主办,爱德基金会协办的第五届华人社会社会工作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匡亚明报告大厅举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研讨会共有二百多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的知名社会工作专家、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和社会工作实务界的代表参加,共收到论文118篇。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宁 《社会工作》2011,(2):4-10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政府主导、教育推动和实务跟进等一系列独特的历史过程和体制变革实现的。从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行政社会工作体系与专业化和职业化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看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对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和“嵌入式”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方式,掌握其特点,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入手,论述了社会工作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基础、特征、使命,强调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与反思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丰富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加强与国际社会工作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2008,(13):64-64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5.
当今正处于一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时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领域,每个个体都密不可分.由此,亟需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拥有国际视野.这也是社会工作服务与国际社会工作发展所要追寻的方向.因为在国际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跨文化视角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它将为全球化的社会工作范式发展提供崭新的维度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初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专业教育,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政府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强有力的抓手,是着力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机构。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运作、各方力量参与”的总体思路,正积极探索实践,把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7.
周昌祥 《社会工作》2011,(15):33-34
日前,2011中国·重庆“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重庆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重庆工商大学和美国韦德恩大学联合主办,由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市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美国韦德恩大学人类服务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蒋国河 《社会工作》2009,(23):36-36
新余市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是该省工业较发达地区。近年来,渝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2009年7月,该区民政局与江西财经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南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组成的社会工作服务队赴新余参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设点工作,在6个试点单位组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立了“1+1+2”的“实务带培训”模式,即一名由江西财经大学派出的专业社工。  相似文献   

19.
文军 《社会工作》2008,(1):59-60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用来反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而获得一种排他性权利的过程。社会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教育与相关知识的培训,取得相关领域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而这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一个开始,它表明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合法地去开展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文军 《社会工作》2023,(6):5-8+97-98
“不确定性”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整体性特征,其给社会工作教育、实务、伦理、研究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对此,必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一是持续推进反思性社会工作教育,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不确定性应对能力;二是打造社会工作情境性服务模式,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三是构筑包容型社会工作伦理体系,提供不确定性时代的行动准则和参照;四是打破传统“确定性”思维桎梏,建构与“不确定性”共生的研究体系。社会工作教育者更是要学会在不确定性中来提升社会工作的应对能力,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深度融入不确定性的治理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