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并不注重展现时代变迁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城乡的相互对照中来探究生命个体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走向,并且受多元地域文化的影响及江苏作家对文学精神的自觉坚守,使江苏小说呈现出世俗性与诗性相融的美学特质。江苏作家关注人的生存与精神的写作立场与姿态使江苏城乡叙事承载了丰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无论是叙事视角,还是价值倾向都体现出一定的艺术个性。城乡关系在江苏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以城市向往为核心的层级关系,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图景就在城与乡的互视中充分展现出来,并且江苏作家力图从相通的文化心理、人性的良善和对土地的共同记忆中重新构筑起城乡交融的诗意风景,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文学构建。  相似文献   

3.
斯蒂芬·克莱恩的经典之作《红色英勇勋章》对战争场面描写,对战争中人际关系、人的心灵变化刻画,是作家对战争进行的哲学审视和伦理思考。在作者的战争哲学观里,战争是个体生命伦理的破坏者,是工业化社会生存之战,也是个体人性之战。小说立足于个体生命存在之根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探究人性之本质,充分体现了克莱恩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佩甫的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当下性,其书写轨迹基本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历史同步,深刻反映了中国城乡结构互动中的社会面貌和个体生命状况,表达了其作为传统作家对现实的关怀与忧思,为现代化进程中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许多可贵的艺术探索经验。转型之作《生命册》集中反映了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和作家艺术发展与思想探索的新高度,它讲述城乡互动中的"中国故事",表现作家情感与价值体认,剖析知识分子命运与抗争,思考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讨人类精神生命的关怀,旨在分析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艺术转向以及作为"人"(包括作家、知识者和现代人)的心性变化和精神生命状况,探讨于传统作家自身、城乡文明发展和推进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吸人眼球的"异类"文学人物的变迁中,探析相隔近百年的作家对于社会问题、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透过《狂人日记》、《南方》的人物塑造目的来了解不同时代赋予作家的不同创作使命。在对文学人物的分析与作家创作追求的比较中,领略作家关注世界、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理解这些"异类"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江苏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在中国影坛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些根据江苏作家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突出小说中的情欲叙事与身体消费,或者虚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强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改编小说主题,完成人性书写,以实现电影与市场、主流意识、导演个体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个在性别书写上颇具特色的作家。他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和对男性心理的透视各有千秋,但他的人性书写并不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赋予人性历史的内涵;也不是建立在对人性形而上的追问中,赋予终极性的意义;他的人性书写是基于一种对性别和命运的日常描述,并从个体生活的变迁中透视人生百态和宿命种种。他跨越了新时期文学以来主流的"启蒙"叙事边界,关注那些身处历史之流而背对大历史的个体,在还原部分民间生存真相的同时丰富了文学书写中"启蒙"视野之外的人性诗学。  相似文献   

8.
陈彦长篇小说《喜剧》立足于贺氏父子两代人不同的艺术人生之路展开叙述,对消费时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命运以及个体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探寻。围绕两代人对喜剧艺术的不同体认,小说表达了对喜剧艺术本质的思考及对当代审美庸俗化现象的批判。小说中一系列悲喜交织的人物命运,展现了作家对艺术与人生的辩证思考以及人性复杂性的审视。在美学风格层面,《喜剧》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细节的真实与对小人物的关注是其两个面向,对小人物人性光芒的书写既体现了传统戏剧精神对陈彦小说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彰显出作家对民族恒常价值的守护。  相似文献   

9.
考察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可以发现其内部存在一种孤岛式封闭的时空形式,从乡土空间到都市空间,从物理空间到意义空间,孤岛意象最终都坐实了象征性,盛放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而在这种叙事策略的背后潜藏着一股深切的孤独愁绪,但作家并未就此陷入困顿的泥沼,而是执著关注人性的温暖,并以此来冲破孤岛式的幽闭状态.  相似文献   

10.
路翎是一个存在感极强的作家,对人之存在的追问贯穿于他的创作中。从《财主底儿女们》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存在哲学的视野中,路翎对存在的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悟孤独、审视"沉沦"与追求自由。无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作家最终都指向了对人之存在状态、价值与意义的关怀。路翎创作中的存在关怀,表现着文学的灵魂深度与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与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分别塑造的女性形象玉米、曹七巧与三仙姑这3个女性形象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在视域侧重上对人类感性生命欲望的关注,并以在人类感性欲望的挖掘中寻求对人性认识的深刻为最终意旨。三者尽管在时代承载与审美感受上有差异,但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引起我们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对普遍人性的思考,这也正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戈尔丁小说以关注人性和对非人性的独特视角,并通过对象征体系的外化,使之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以犀利之笔,在善恶格局中聚焦于非人性;叙述世态人情中人性的缺失;对生死存亡之际的人性恶进行曝光,从而传达其独特的人性观——“人性本恶”。  相似文献   

13.
在青春生命的呼号与人性深处的发掘中,巴金的小说以对青年人精神与命运的关注而实现着作家对人的精神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又以对人性的深入发掘突出表达了作家对人的现代性品格的努力追求.巴金的小说创作从而具备了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人性系统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存在及属性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机系统,对人性予以系统审视方可揭示人性的完整规定。本文分人性系统存在论、人性系统认识论和人性系统价值论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下问题:人性存在具有整体性、结构层次性、功能性和动态开放性;人性认识只有把结构分析同历史分析统一起来,才能观念的再现人性具体及变化;人或人性的价值需通过人与自然在地位上的对比、人性理想与现实对照、人性诸规定充分实现与否以及个体与人类的层面区分来把握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传奇》以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乱世中的俗人,两性关系是作家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包含着作家对人性弱点的敏感透视和深邃洞察。从心理表象、两性环境、背景根源三个角度由表及里,探讨张爱玲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市民的人性悲剧及成因,揭示出张爱玲作品关注人性,从世俗与虚无的观照中透出悲剧性的哲学意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阎真作品因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引起广泛关注,但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实际上,阎真创作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呈现;二是对"荒诞"的"孤独"存在的敞显;三是表达向死而在的存在之思。在对生活原生态刻写的基础上,作家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描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都彰显存在主义内涵,把其作品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陈忠实的《白鹿原》成功地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历史书写呈现出一种"生命化"的特征.所谓"生命化历史书写",即作家在解读、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融入日常人性的生命体验.这种书写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调作家以生命体验来感知历史,表达其个性化的历史观;二是在塑造人物时充分予以人性的理解与关怀,注重对人性...  相似文献   

18.
作家杨小凡在批判现实人性弱点基础上,以知识分子的传统目光观照当下社会个体的生存境遇,在悲悯与体恤之中,传承的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并上升到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忧虑.在对生命个体的关怀与对复杂现实拷问的结合中,在对现实的批评和对理想的畅想中,流露的是知识分子对现实以及现代性的困惑和无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杨小凡选择了对现代性的逃避,但是这种逃避,设定的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注社会与灵魂的碰撞,从精神的高度重释生与死的主题。根据伍尔夫的生死观,生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死亡也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而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含义。作家想表现的是人的心灵史,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观的思考颇具特色、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0.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与中国作家张贤亮都善于通过对人的身体的书写来折射出人类超越死亡之路。由此表现出来的是作家对人性伦理的哲性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的写作姿态同中有异:同样是对性政治的关注,昆德拉的着眼点在于个性,而张贤亮的关注点在于集体的理性力量;由此差别又带出了作家对于灵一肉关系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