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从不同角度解决政治问题的纵向权力结构的两个方面。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财力向中央集中,地方分权主要体现在由地方承担更多的事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合理模式是,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双轨运作机制,使集权与分权在政治过程中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其中中央集权居主导地位,同时地方分权必须具有真实意义。从地区差异、民族问题、东方文化背景等现实国情看,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具有可能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一般都认为是在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自上而下的监察现象则并不是在秦汉以后才开始出现。杨宽先生在《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一文①中提出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创始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在中央和地方设置监察官,御史等已带有监察性质;与此并行的还有视察地方的“巡行”、“行县”制度。而这种“巡行”、“行县”制度是把过去奴隶制时期的“巡狩”制度改革而成的。其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失为一个有启示性的论点。此外,以往还有以《周礼》所载之“小宰”视为我国…  相似文献   

3.
自7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开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设历程。其间,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在利用儒学、佛教思想的同时,极力推动原始神道向民族宗教转化,通过整顿中央、地方神社,建立和健全祭祀制度以及树立“天皇是神”、“皇权神授”思想,最终皇室神道确立,使其成为中央集权天皇制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作者题记:只有不断提高科学管理程度,实现管理科学,才能获得整体、规模效能。为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解决好速度和效益问题,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政务公开。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普遍受到社会认可和广泛关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总体设计和怎样操作的问题。笔者就政务公开。效能监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发表浅见,愿与同仁磋商。一、坚持系统论观点,将政务公开与效能监察有机结合,形成工…  相似文献   

5.
浅论效能监察及其基本特点吴丽君正确认识效能监察的特点,有助于搞好效能监察工作,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一般说来,效能监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监督检查的全面性,监察形式的多样性和监察结果的社会性,试论述如下:一、监督检查的全面性效能监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清代监察制度机能萎缩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官司法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特有的产物,它创始在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监察制度属于封建政权体系中的监控系统,在统治集团中具有一定的自律制衡机制,对封建官僚政治的有序、稳定和官吏的相对廉洁职守曾起过十分有效的约束、威慑作用。作者认为,时至清代,虽然监察组织、制度达到了比较健全和完备的程度,在特定时期监察制度亦起过重要作用,但无可否认,清代监察机关的作用较之前代历朝都大为逊色。本文就清代监察机能萎缩的表现尤其是就其萎缩的原因从君权强化、监察体制本身的缺陷和政治极端腐败、“首崇满清”等方面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里,将裴度描述成能为别人排忧解难,使配偶终成眷属的好老人。这段佳话虽不见于经传,但裴度的为人,已为人们所传颂。明朝李蛰在(藏书)中,将这位名藻中唐的人物列到“忠诚大臣”里,本文就此略陈己见。;裴度为官,以经历宪、穆、敬、文宗四朝为主,全然以“操守持正‘’与“以全德始终”而著称于世。所说“操守持正”,是坚决维护中央集权制,所说“以全德始终”,就是对皇帝坚贞不渝。这方面受到朝廷的多次褒奖。仅在《唐大诏今隼)中.有羊册封裴度的册与文共11项,是受表彰最多的一个。其中文宗初…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显著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察制,则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地位。本文系《魏晋时期监察概论》(《浙江学刊1989.4)的续篇,两篇文章共同为魏晋南北朝的监察在整体上勾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9.
李庆林 《社科纵横》2008,23(2):142-144
在帝制中国,差序格局下的社会(生活)传播作为一种横向的信息传播机制与高度中央集权下信息的垂直传播机制相结合,维护和强化了家国一体化结构,传播的闭合性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相互作用,完成了对社会的强控制.这种控制刚柔结合,伸缩自如,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多年朝代频繁更迭而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陶希东 《创新》2016,(4):104-111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从普遍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域经济"向城郊一体的"大都市区经济",再走向突破城际省际边界的"跨界区域经济"的基本演变过程。跨区域经济共同体具有地理空间的相邻性和跨界性、经济互补共享与社会融合性、城市政府的高地理密度性和共同责任性。跨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面临多重体制障碍,建议积极构建多级政府、社会、市场、民众等多元参与的"跨行政区多层—多要素—共同治理"体系,并配套相关政策,包括制定《国家政府间关系法》,改革创新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改革锦标赛式的官员晋升制度,设立公平、公正的跨行政区利益司法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徐新 《社会》2006,26(1):143-166
本篇论文把.地区自明清以来的城市望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以近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为研究背景,以望族的权力为切入点,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从资源的角度,研究望族的权力运行逻辑;二是从策略角度,研究望族在角色转换与地位提升过程中的各种权力技术,从而探讨城市望族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陈安存 《唐都学刊》2000,16(4):39-42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每个国家进行统治和管理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文章从我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西方国家在处理两者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必要的中央集权与适度的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张军 《阅江学刊》2010,(5):56-64,97
两晋时期军府制度逐渐发展定型,并对以尚书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其表现为:在中央层面,加兵公常领录尚书事,或兼领尚书令;地方镇将常兼领尚书省长官。这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就出现了军府制断尚书事,甚至在非常时期成为替代尚书省的“国务总汇”机构,以及军府掾属权过尚书干涉政务等等不正常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晋时期国家政治体制的孱弱。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权不断巩固与发展,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二者的长期争论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毛阳光 《唐都学刊》2006,22(6):13-18
中国的灾害奏报与监察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发展之后,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灾情的申报,官员的检覆、监察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救灾中得到了执行,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唐代的报灾制度中一直存在着救灾与中央财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唐政府一直在为提高受灾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努力。唐代的报灾与灾情监察制度为宋元明清救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六朝历史,因分裂偏安、转蓬离乱,多遭史家否定。今天看来,需要重新检视。六朝政权继承汉族文明,主宰着南方向中国文化高峰迅猛前进。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步向南方转移,南方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六朝虽为偏于江南的地方政权,从国力和军力而言都弱于北方,但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积淀了璀璨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生态移民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与家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S旗的实地研究,我们发现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过程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精英、农牧民等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在复杂互动关系的背后是由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地方民众所形成的权力和利益网络。自上而下的生态治理脉络中,地方政府处于各种关系的连接点上,其集“代理型政权经营者”与“谋利型政权经营者”于一身的“双重角色”,使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爱清 《唐都学刊》2007,23(3):6-10
秦与汉初由于国家授田制得以有效推行,加上当时以宗族豪强为核心的社会势力尚不发达,国家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对基层百姓的有效控制。这一时期,里吏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忠实履行者,以国家行政为最高准则,而里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透露出较强的行政性,西汉中期以后社会势力作用下所谓的自治特征尚不明显。这些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基层统治理念。  相似文献   

20.
释奠是魏晋以来由皇帝、皇太子倡导推行的国家级学礼,以尊师崇圣为宗旨,倡导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崇儒学风。南朝的释奠丰富详备,且讲且奠,由帝王、太子在京师举行典礼;北朝的释奠前简后详,呈后来居上之势,逐渐发展为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推行的官学学礼。释奠成为普及面甚广的全国性学礼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南、北礼仪文化的迥异品质和整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