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保欣 《人文杂志》2006,1(4):91-96
当下中国文学面对转型社会复杂矛盾和价值冲突,苦难叙述呈现出多元特征,同时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明显规避,具体表现在作家叙述苦难时的回避生活、超越社会、拒绝普遍和远离当下等艺术倾向.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分层过程中作家群体的"中层化",以及启蒙话语失败后知识群体的精神困顿,文学写作缺乏悲悯情怀和进入现实的合法性渠道,从而无法对现实发言.当代文学现实性严重不足,导致苦难叙述存在大量的泛化、软化、俗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俗化构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总体背景,这意味着宗教的、形而上学的神圣因素从公共生活中退出,进入个体的内在领域,以价值观的方式自我延续;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社会视角的组织形式对以宗教为基础的公共生活形式的替代。这一世俗化过程本质上是"神本"向"人本"的转换过程。一方面,宗教之诸神进入由人设定的价值观系列,并显现在由主体来推动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由人的角色所构造的社会替代了天下或世界,从而将人的自我确证转向社会及历史的区域,确立了人的主体位格。但主体性过程导致了自由与重负并存这一精神生活的二重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的建设金勤明始于70年代未的改革,使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冲击现行不合理的经济体制,而且还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家庭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等等。汹涌而来的改革大潮,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对中、西封建社会不同社会结构的成因,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展道路做个大略的比较。 具体比较中、西封建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多方面、多层次地观察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宗法、宗教等力量及其组合方式,就会发现中、西封建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大体说来,西欧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政治、宗教等力量的均衡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松散的封建社会结构。而中国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集团在社会的政治、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他们利用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和儒家学说统一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结构形成严密的、一元化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5.
宗法伦理与女性悲剧──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爱情作品的影响罗嘉慧中外传统文学中描写两性爱情生活的作品,其形态如何,受到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制约着中国社会伦理观念和两性关系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可...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与新的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高速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与之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因此剧变而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家庭,作为所有社会组织中,反应社会生活变化最敏感、最迅速的单元,其结构以及相应的家庭伦理关系、道德规范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现代家庭的矛盾冲突既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也是家庭伦理关系变化、道德价值观念冲突的折射。因此,分析家庭伦理道德在这一特定时期的变化以及矛盾冲突的内在应力、在…  相似文献   

7.
齐梁时期的诗歌创作,存有“典正”、“事类”、“俗艳”三派,而“俗艳”明显居于压倒的优势,说明俗化已成当时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种俗化趋势,反映在内容上主要是指艳情诗和悲情诗的泛滥,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则是由晋宋诗的典雅奥博转向清新流丽。促使齐梁诗歌俗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民歌,尤其是吴歌、西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贫富现象是社会人生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包含着极其丰富、极为宝贵的关于贫富问题的辩证认识,在历史上对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对我们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深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李德辉 《船山学刊》2006,(2):129-131
在唐代,随着交通的发展,馆驿的大量设置,涌现了数量可观的馆驿题诗。这种诗创作于公共场所,从内容,风格、形式到题写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浅俗化特征,它的兴盛是中晚唐诗俗艳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类诗有着独特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文化功能,是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孝本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在激变的近代中国,固有的孝道丧失其核心地位,日渐边缘。趋新时人从中西、公私、新旧的新眼光审视孝道,使其从普世价值缩变为中国过去的象征,成为民族国家的障碍。新文化运动前后,孝从核心伦理规范一变为奴隶道德,并与个人人格相对立。习染此风气,新青年改变了对孝道的态度,而这在社会层面产生的影响是具体和深远的。这意味着反传统不仅涉及抽象层面与固有文化的决裂,也意味着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与传统深深的决裂。不过,非孝论也遭到不少批评和质疑,但这些反思却淹没在家庭革命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西学东渐、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的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本文从现代化的新视角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开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界的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理论或可作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视角。19世纪中期以来,西风东渐之下,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阶层初步形成,成为近代民间社会的主体力量。"civil society"一词译为"民间社会",或较为妥当:既表明近代中国民间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民间社会的联系,亦可显示开始形成的近代民间社会那种既已开始脱离官方控制,但又未能完全独立自主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独特的历史进程,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加速了转型并使其有了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新路径与目标。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与“中国威胁论”相应的是在近代中国曾经流行一时的“黄祸论”,其对中国未来的忧虑很深。历史的发展恰恰否定了“黄祸论”的结论;中国社会被拉进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从中国固有的“天下观”中所具有的世界主义精神来看,中国社会对此的最初反应是对“陈腐世界”的一种抗争;从传统的“天下观”和“朝贡”体制中挣脱出来,中国文化出现了新的觉醒和新的意识,这就是“文化民族主义”的意义,它是中国文化理解世界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中国社会进入世界大家庭时的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演迁问题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的转变,随之而来的争论是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的动力与机制是否来源于传统时代向近代的转移?在社会演迁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是官方主导还是民间主导?传统社会形成的地域性在近代社会演迁中是否仍起作用?对近年来关于上述问题研究的简述与反思必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传统因素减少与现代因素增多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必将为我国宪法的实施提供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条件,从而促进我国宪法的良好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对于历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建设现代和谐文化,离不开礼乐文化。现代社会所需的礼乐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礼乐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包括伦理思想在内的思想理论的支持和引领。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伦理观除了来源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孕育,中国传统节俭伦理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源泉和宝藏,其在伦理导向、伦理策略、伦理标准、伦理智慧、伦理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